科学课“破坏性实验”教学策略

2020-06-27 14:06何冰云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20年7期
关键词:破坏性温度计灯泡

何冰云

实验作为科学探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已成为常态的教学方式。实验可以为小学生提供更直观的认识,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可见的实践操作。实验不仅激发了学生对科学的兴趣,还锻炼了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因此,小学科学教师应不断进行创新探究,改变思路,探索“破坏性实验”的实施方法和意义,以此提高小学科学教学的时效性。本文对小学科学“破坏性实验”的教学策略进行了探讨。

一、“破坏性实验”的内涵

“破坏性实验”主要指在实验过程中,通过人为的干预,使用破坏性的手段,得出某一物质需要论证的最大值。在小学科学的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具有破坏性的实验,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建立学科思想,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动手能力。“破坏性实验”的处理和反思,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安全意识和变通能力等。

二、“破坏性实验”的瓶颈

在传统的实验课堂上,小学科学教师通常会教育学生爱护实验器材、安全操作等,但这往往忽略了破坏性和危险性也是实验研究的重要因素。首先,有些实验缺少了破坏性因素,就无法达到实验目的。其次,在运用“破坏性实验”的小学课堂上,实验的安全性成为教师担心的一大问题,如何在破坏的同时保证学生的安全,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第三,在“破坏性实验”教学中,部分教师不能很好地把握实验和知识点的衔接,实验和理论教学匹配度不高,使学生知识不能融入实际操作,教学时效性无法彰显。

三、“破坏性实验”的实施策略

(一)善于运用“破坏性实验”

小学生在进行科学实验时,难免会出现一些不规范的操作,导致破坏了实验器材。在这时,科学教师不应一味批评以致抹杀了学生的学科兴趣。教师要积极转变思路,将意外变为课堂教学的机会,适时进行教学。例如:在小学阶段的科学实验中,经常要用到温度计,难免会出现学生不小心打碎的情况。如果教师只是批评学生,不仅起不到教育的作用,还会让学生在今后的实验中畏于动手操作。这时,教师不妨利用这一意外,进行“破坏性”实验。教师可由此设置一些教学问题,如玻璃泡在哪里?液柱里有什么?引导学生对温度计的内部结构进行观察。实验室的温度计多是红色煤油温度计,相对水银温度计更安全,因此教师在遇到实验突发情况时首先应冷静寻求积极的处理办法,不能增加学生的心理负担,以观察温度计结构作为新的知识探索内容。

(二)利用“破坏性实验”改变错误认知

小学阶段的学生在学前,已经对身边的现象和环境有了初步的认知,具备了日常生活的经验。但这些认知不够全面,甚至是错误的。这些就需要教师通过教学进行正确的引导,打破固有的认知。“破坏性实验”能揭露事物的本质,更加准确和具体地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例如在教学《观察绿豆芽的生长》一课中,实验结果证明,绿豆芽的茎在黑暗的环境中生长得又白又粗。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认为阳光才能让植物生长得更好,因此对这一实验结果不能轻易接纳。科学教师指导学生将在阳光下生长和在避光下生长的豆芽进行对比,将其掰断并捏一捏。学生通过破坏实验可发现,避光的绿豆芽的茎水分更多,因此显得又白又粗,是非正常的生长。学生通过自己的“破坏”发现了真理,提高了对知识的接纳度。

(三)利用“破坏性实验”构建学科概念

小学的科学课程教学,其目的之一在于构建学生的科学认知,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破坏性实验”可以使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构建科学概念。比如在四年级的科学课本中,学生第一次从书本知识接触到“电”。学生在进行小灯泡发光的实验时,虽然知道要如何操作使小灯泡发光,但对其发光的原理不甚了解。教师可以拆解几个小灯泡,请学生观察,并讲解灯泡的组成。教师通过“破坏性实验”教学,可以清晰地向学生展示灯泡的工作原理、电流的走向、灯丝的材质等。学生将亲眼所见的客观事实结合书本的知识,有助于其总结规律,锻炼思维能力,构建科学研究方法。

(四)利用“破坏性实验”解决教学难点

小学阶段的科学教学的难点在于学生认知能力有限,并且科学原理较为抽象。如果仅依靠教师讲解,学生不能完全理解,这就要求教师善于运用“破坏性实验”。比如在《磁铁的两极》一课教学中,实验证明一块磁铁的两端磁性最强,中间最弱。學生认为一块磁铁只有两极,断开就没有磁性了。为了说明这一问题,需要用到高中的电子排列知识,这显然是不适合对小学生讲授的。这时,教师可以现场弄断一根磁铁,证明摔断的部分也存在磁极。一个复杂的问题经过破坏实验就可以解决,亲身实践的教学效果优于语言文字的传授。

(五)利用“破坏性实验”树立安全和环保意识

新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应树立热爱自然、珍惜生命的意识。“破坏性实验”不是没有章法的肆意破坏,不是不顾及环境和人身安全的破坏。相反,教师应通过“破坏性实验”帮助学生树立关于环境和安全的正确认识。例如凸透镜使用不当会造成火灾,树林中丢弃的塑料矿泉水瓶类似凸透镜,遇到高温天气易酿成森林火灾。教师以此教育学生爱护环境,并在保护环境的同时树立安全意识,杜绝危险行为。

四、结语

科学的意识要从小培养,小学阶段的科学课是科学人才的启蒙教育,有着重要地位。“破坏性实验”是一种新的实验模式,加深了学生的知识认知,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为教师科学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因此,科学教师应积极探索教学策略,将“破坏性实验”更好地运用到课堂中。

猜你喜欢
破坏性温度计灯泡
灯泡创意秀
点亮小灯泡
点亮小灯泡
The history,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disruptive mood dysregulation disorder
筑起堤坝,拦住洪水
俄罗斯政府抵御危机的建设性和破坏性政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