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实效性教学的理念及方法

2020-06-27 14:06钟泽彪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20年7期
关键词: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实效性

钟泽彪

本文基于小学德育实效性教学的理念及方法,分析了小学德育实效性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增强小学德育教学实效性的理论及有效策略,探讨了树立全新教育理念、丰富德育教育内容、创新德育教育手段的教学方法。旨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逐渐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教育部門更加注重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在小学的德育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心理,让学生在收获更多知识的同时,不断地升华和强化自己,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因此,学校要高度重视德育的教育,要树立正确的德育教育理念;要为学生精心设计多种教学方法,确保德育教学的实效性。

一、小学德育实效性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社会高度重视对小学生开展德育教育。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依旧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过于注重学生的成绩,导致德育教学的实效难以得到落实。并且,很多小学阶段的德育教学,只是停留在表面,对德育教学的内容缺乏有效的规划,造成了德育教学效果十分不理想。同时,由于小学生的心理和身体都处于发展时期,思想尚未成熟,很多学生存在着逆反心理,对于教师的德育教学不感兴趣,甚至部分学生的态度消极、敷衍,导致其无法正确地接受和消化德育知识。

另外,教师对学生的德育教学,经常是采用灌输式的内容传授,使学生完全失去了学习的主体地位。这样,不仅使学生难以理解德育内容,还会让学生的学习热情逐渐下降,不利于对学生的培养。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导致学生难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二、小学德育实效性教学的理论及策略

(一)树立全新教育理念

对于小学德育教学,教师要保证其实效性,就要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教师要明确德育教学的目标,引导学生从小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首先,由于德育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教师要从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让学生能够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逐渐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其次,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每一个细节,将德育教育贯穿到整个教学中,引导学生自觉地规范自身的言行举止,从小做一个有文明有教养的人。

比如,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见到老师问好,见到不同的人怎样有礼貌地打招呼。为此,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一定的场景,在遇到老师时,要学会鞠躬说“老师好”,在平常生活中,遇到了长辈,就要大声地向其问好,使学生从小就学会礼貌待人,尊师敬长。

(二)丰富德育教育内容

在小学德育有效性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地丰富德育教育的内容,将生活实际与德育内容紧密联系起来,增强德育教学的实际效果。教师要为学生精心设计多种德育活动,要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德育的影响和熏陶,促使学生在无形之中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

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环保小卫士”活动,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去校园和学校周边拾取垃圾,并正确地将垃圾进行分类;对拾取垃圾多且分类正确的小组,颁发环保小卫士的徽章,并给予适当的奖品作为奖励。从而使学生产生了积极的竞争意识,并在活动中体会到环卫工人的艰辛,感受到自己之前乱扔垃圾是不良行为,有助于学生自觉地改正,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在很大程度上达到了德育实效性教学的目的。

(三)创新德育教育手段

在开展小学的德育实效性教学中,教师还要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德育理论知识。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断地创新与改进教学的手段,确保德育教学实效性。比如,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感受德育知识。或者,教师可以充分地结合生活元素,强化学生的生活体验,使学生能够真正体会到德育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教师还可以积极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增强德育教育的趣味性和感染力,满足不同学生的心理和学习需求,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德育知识。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德育实效性教学,能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逐渐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通过教师精心设计德育教学方案和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其中,去体会和感知德育,能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德育的影响和熏陶,自觉地规范自身的言行举止,从小做一个文明的有教养的人。这样,就能使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思想观念,为学生的今后成长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实效性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探讨
怎样增强人大专题询问的实效性
在解决“道德冲突”中升华小学生道德品质
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实效性
交往是青少年道德品质形成的一个重要途径——简评杨鲜兰、彭菊花新著《交往与青少年道德修养》
协商民主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