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的教学策略研究

2020-06-27 14:06章文霞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20年7期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

章文霞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从多角度诠释了语文的教育作用,要求教师站在知识、能力、习惯、情感、修养等角度确立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教育,学生在课堂上的收获会更丰富,发展会更全面,将满足他们的综合发展需求。目前,一线教师对培养小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践策略已经展开了积极的探索,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下面笔者谈一谈什么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以及如何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教育。

一、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概述

北京大学温儒敏教授指出,语文素养是指“中小学生具有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及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学、文章等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等人格修养” 。过去,语文能力包括听、说、读、写四项,体现了核心素养后的语文能力加入了情感、思想和价值观,要求教师要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促使其形成健康的思想和健全的人格,更加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基于此,我们可以知晓,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学习方法、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几个要素,教师要从这几个角度入手,设计教学任务,制定教学方案,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二、小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一)注重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语文不仅是小学教育教学中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学科,也是与学生现实生活有着紧密联系的学科。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运用文字完整准确地表达自身想法。对于小学生来说,阅读比表达更简单容易,阅读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语言能力是核心素养的基础内容。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要找到阅读与口头表达的联系点,还要找到阅读与书面表达的联系点,如一些值得学生鉴赏的句子、运用相关修辞手段的句子、富含深意的句子等等,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断积累语言素材,不断加深感悟,从而真正实现自身语言表达能力提升的目的。例如:《九寨沟》是一篇介绍旅游胜地的优美散文。文章以生动的笔触,饱蘸着对祖国山河的一篇深情,精心描繪了九寨沟奇丽美妙的自然景观。不仅仅写得风景美,而且文字也美。可以说是文质兼美,既能满足学生的好奇感,丰富他们的知识面,又是促进学生语文能力提高的好材料。教师既要引导学生领略课文中的风景美,又要引导学生领略课文中的文字美。如: “一座座雪峰插入云霄,峰顶银光闪闪。”“大大小小的湖泊,像颗颗宝石镶嵌在彩带般的沟谷中。”教师可以出示句式:大大小小的湖泊,有的好像(),有的如同(),有的仿佛(),还有的恰似(),要求学生讨论,进行想象说话练习。目的是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其发散思维,加深情感体验,同时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活学活用比喻句,从而起到“一举多得”的教学作用。

(二)针对教学内容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

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中有着大量的文化知识,其中包含着各种精神文化。教师通过对学生的教育培养,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基础,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因此,教师可以针对语文教学内容,开展对学生的教学引导,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实施合理的教学措施,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对各种知识的深意进行研究,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

例如,在教学《少年闰土》课时,教师需要了解到,这篇课文只是鲁迅先生《故乡》中的节选,要实现对学生的深入教学,就需要指导学生了解整篇作品的内容和表达的意义,从而实现对课文的高效教学。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向学生进行介绍,让学生熟悉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并根据作者的写作思想进行学习和思考,从而让学生有效把握这篇课文的主旨,了解其中语句段落的文化内涵,实现对其语文素养的培养。

(三)迁移训练,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通过语文阅读教学,让学生获得思维能力发展和思维品质提升。在实际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在矛盾中提出疑问,在对比中提出疑问,促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进行归纳和演绎、交流和互动、分析与综合,以及分类和比较,达到迁移训练、启发学生思维的目的。另外,教师还要带领学生充分挖掘阅读文本在表达上的特点,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方法,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内核并能够有依据、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发现,实现阅读目标,达到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

例如,在《山中访友》一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根据文本内容提出疑问,作者“访”的是谁?此时,教师先让学生默读分析,然后带领他们找出文本阅读过程中留下深刻印象的相关词语。通过“咀嚼”这些词语,学生领会了文章中蕴藏着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操。然后,教师再以朱自清的《春》为载体进行迁移训练,让学生品词析句,“嚼”出语言背后的情味、意味、韵味,从而让学生丰富自己的经验与语言,学会作者的语言运用方法,从而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和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批判性、独创性,最终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升,实现核心素养的培育目的。

(四)丰富课内外阅读内容,提高学生的探究欲望

除了课堂的教学之外,老师还要将学生和课内外的阅读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在语文教学中不断地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教师必须时刻与时俱进创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并在实际教学中融合创新思维,重视学生的综合发展,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例如:在教学《桃花心木》这篇文章的时候,老师首先让学生进行思考,通过观察桃花心木的形状以及种树的行为,然后让学生就这两点进行分析,作者是怎样观察种树人的,然后给学生布置任务,要求学生在课后查阅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并且在这个基础上深入阅读。这样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帮助很大,让学生了解到原来桃花心木的原产地是热带美洲,而且颜色特别具有魅力,呈现出淡红色,是一种非常名贵的木材,可以让学生充分思考,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且让其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五)以增强审美品质为重点

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分为写景、叙事、状物、记人等几类形式,一些直接描写了令人赞叹的景色,另外一些将人性之美、人文之美深深地蕴藏其中,并揭示出了人性的丑恶。教师在落实知识、技能教育的同时,也要将审美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品质教育悄无声息地渗透在课堂中,彰显语文教育在人文、情感方面的作用,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古诗词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理解难度最大的文学体裁,由于语言和词汇的理解难度大,学生十分苦恼。但是在古诗词教学中,以古诗独有的特点,渗透审美教育,不仅效果事半功倍,还能提高教学效果。例如,《望庐山瀑布》中描绘出了庐山瀑布壮丽、宏伟的景色,为了让学生感受这种意境,教师可以先播放雄浑有力的乐曲,进行配乐朗诵。随后,在多媒体屏幕上呈现瀑布倾泻而下的壮观画面,让学生感受短短四句诗构建起的宏大场面,使他们受到感官上的冲击和震撼。当学生入情入境后,教师再让他们带着情感解读单个字词,品味诗句表达的情感。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课后注释将古诗翻译成白话文,在想象的基础上对画面进行充实,进一步描绘,使他们的想象力和审美情趣得到发展。

综上所述,要想提高整个教育事业的质量,必须从小学教育做起。因此,作为小学阅读教学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就需要认真观察学生,即使是学生心理产生了一丝微妙变化,也要认真对待,及时引导。并采取一系列科学合理的阅读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世界观、价值观,把思维品质、文化意识深深植根于学生内心深处,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从而奠定学生核心素养、其他能力培养的基础。

猜你喜欢
学科核心素养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超学科”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