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情境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2020-06-27 14:06白旭道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20年7期
关键词:分母图形数学知识

白旭道

生活情境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能够促进教学形式的创新,紧密联系数学与生活,培养学生数学素养,提高学生数学学习效率。从捕捉生活情境、回归生活情境入手,对生活情境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究,旨在促进高效课堂的顺利构建。

基于课标要求,在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中构建丰富的生活情境,能够调动学生生活经历,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在情境中锻炼学生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促使学生获得独特的数学学习体验,无形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对于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至关重要。

一、捕捉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知识具有逻辑性和抽象性特征,对于学生来说是枯燥无味的,并且在理解上存在一定难度,很多学生数学学习积极性不高,甚至对数学学科感到恐惧。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对生活情境进行捕捉,通过生活化数学情境的构建,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积极性,为高年级数学教学提供优良载体。通过生活情境的捕捉,有助于引导学生了解并走进生活,感知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促使学生爱上数学,爱上生活。

比如,在《图形的变换》一课的教学过程中,在学习“轴对称”时,为强化学生的理解,教师可通过多媒体来展示生活中的一些实物,比如,天安门、飞机、蝴蝶等,在引导学生观察后向学生提出问题: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特征?学生表示,这些图形都是对称的,左边和右边一样。之后教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张纸,纸上画着葫芦,让学生猜一猜它是不是对称的。在教师提出问题后,让学生尝试着进行验证,有的学生说可以把这个葫芦剪下来,也有的学生说可以把纸对折。在不断讨论以及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生找到了对称轴,并且认为对称轴就像是生活中的轴一样,轴两边的图形是对称的。在数学课堂中,通过生活情境的捕捉,基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数学新知,将现实物体抽象成图形,联系生活实际对图形是否为轴对称图形进行判断,学生感知到数学与生活存在密切联系。在亲自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表达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二、回归生活情境,锻炼学生应用能力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的数学学习体验,尤其是在应试理念下,大多采取题海战术和机械练习,并未重视学生数学运用理念与水平的提升,导致小学数学教学成效并不理想,长此以往,极易导致学生数学思维僵化,无法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在课标要求下,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活动的开展,要注重生活情境的合理化運用,顺利导入新知,强化学生数学学习体验,促使学生回归生活情境,学习并运用数学知识,感知浓厚的生活气息,通过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来增强学生对于生活中数学问题的关注,开拓学生思维,促进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不断增强。通过引导学生回归生活情境,促进学生基于自我生活经验和数学理论知识,防范具体生活对于数学学习的非正向影响。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在具体生活中,正确运用所学数学知识,不可过度生活化,展现数学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重要价值。

比如,在《约分》的教学过程中,在回顾之前所学数学知识的基础上,教师可引出前一段时间某大学的游泳比赛案例,设定生活化情境:“在100米游泳比赛中,甲说,一共要游100米,小明已经游了75米。乙说,他已经游了全程的3/4,丙说,75/100和3/4是一回事吗?”引导学生在生活情境下,就这一问题进行猜想和验证。学生通过观察发现,75/100的分母较大,3/4的分母较小。教师可为学生的思考搭建一个平台,引导学生从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上比较,看看有什么区别,学生发现75/100分子、分母的公因数包括1、5、25,而3/4分子分母的公因数只有1,这就强化了学生对于最简分数概念的理解。在验证这两个分数是否相等的过程中,让学生在练习纸上写出验证过程,在探究约分方法时,让学生写出化简过程,通过手脑并用,无形中渗透数学思想,引导学生更好地解决生活问题,促进小学数学教学效率的逐步提升。

三、结语

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过程中,生活情境的运用,要积极整合教学资源,引入生活元素,引导学生走入生活情境,围绕生活化问题来探索数学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强化学生数学实践能力,促使学生感知数学学科的魅力,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质量与效率也能够得到明显提升。在未来工作中,教师应当积极探索生活情境运用的有效方式,以促进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

猜你喜欢
分母图形数学知识
“去括号与去分母”能力起航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去括号与去分母”检测题
“去括号与去分母”检测题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分图形
找图形
快速求最小公倍数
图形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