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儿童文学作品与阅读能力提升的有效链接

2020-06-27 14:06倪烨
阅读(教学研究) 2020年4期
关键词:儿童文学文本儿童

倪烨

【摘要】语文素养的形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很大程度上源于文学的熏陶。,儿童文学作为儿童阅读的精神食粮,与阅读能力有着天然密切的联系。掌握儿童文学的语言符号,可以提升学生的认知分析能力;品读儿童文学的人物故事,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水平;把握儿童文学作品的内涵,可以拓展学生的联想维度。

【关键词】部编版教材儿童文学阅读能力

新课标提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从以上要求可以得知,学生的阅读能力主要包括认知分析能力、审美鉴赏能力、联想拓展能力。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方式有很多,其中阅读儿文学作品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阅读儿童文学作品可以让学生以审美的态度去感受作品中流露出的情感,领略不同作者、作品差异化的风格,从而得到美的享受和精神的慰籍。通过阅读儿童文学作品,可以使学生不断丰富文化内涵,提高语文核心素养,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该自觉引导学生理解、欣赏、评价,探求儿童文学作品与儿童阅读能力提升的有效链接。

一、掌握语言符号,提高学生的认知分析能力

语言是文学的载体,是表达思想的符号系统。其中词是符号,句子是符号链,由词和句子组成的文章为符号集合体。书面语言作为符号本身不具备形象性,要想为学生所理解并获得审美体验,必须要学生借由自己的知识储备去认知分析语言符号,重构形象,进而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儿童的认知过程为:接受信息——储存信息——按需要提取和操作信息——做出外显反应。其中信息加工需要结合儿童心理的感性部分和理性部分完成输入到输出的过程。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更偏向于引导学生研究作者的遣词造句以及文章结构。其实不妨结合儿童文学作品,引导学生学会快速地从文本中提取有效信息,包括表面信息和内在信息。

例如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开满鲜花的小路》一课中,表面信息是鼹鼠先生收到长颈鹿大叔的一个包裹,当他去找松鼠太太辨认包裹中的小颗粒是什么时,却发现包裹破了,里面的东西不见了。直到第二年春天,鼹鼠先生发现通往松鼠太太家的小路上开出一大片绚丽多彩的鲜花,才明白上一年长颈鹿大叔寄给他的是花籽。这些花籽落在哪里,就为哪里带来一片芬芳,带去一片欢乐。而内在信息是作者表达的快乐、共享,是一种至真至纯的情感。在教学完书面内容后,教师要传递给学生一个观念——儿童文学不是单纯的摹写,不是简单地告诉你事物是怎样出现的,而是包涵着一种精神力量,因为这种力量,客观事物拥有了不一样的意义。那么今后学生在面对同种类型的作品时,脑子里就会出现这一观念,引导他们探索更深层次的信息。在教授完这一课后,可以推荐学生阅读叶圣陶的《一粒种子》,在阅读中学生们会发现表面信息是国王、富翁、商人、士兵对一粒珍稀种子百般呵护,以求其开出绝美的花,从而满足他们的虚荣心,或实现他们升官发财的愿望。但种子未能如他们所愿,始终没有开花。后来种子掉在农夫的田里,农夫按照一般照管庄稼的方式照料它,没过多久,它就开花了,是世间少有的香气袭人的花。笔者提问:“为什么农夫种了那粒种子,就开花了呢?”有一个学生答道:“因为种子本来就应该在土里。”这个答案是那么自然、合理。其实这个童话的内在信息即是告诉我们要顺应事物的发展规律,只有淳朴的劳动人民才能收获最美好的果实。教师要以儿童文学为媒介,架构作者与学生内心之间的桥梁,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

二、品读文学形象,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儿童阅读文学作品,通过想象建立具体可感的文学形象。这样的文学形象一方面指有明确细致外貌描写的实体形象,另一方面指具有某种特定气质或品格的意化形象。通过对文学形象的解读,可以提升儿童的审美鉴赏力,即当儿童看到美好形象时会感到心理舒适,看到阴险狡诈的形象时,内心会有愤怒感。当学生的阅读达到一定数量时,通过对审美对象的表征判断,能迅速领悟形象的特质。比如,在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中有一篇课文《狐狸分奶酪》,在教学前笔者问学生:“刚看到这节课的标题时,你觉得狐狸分奶酪的结果会是什么样的?”一个学生说道:“我猜奶酪会全部被狐狸吃掉,因为狐狸太狡猾了,而且还贪吃!”毋庸置疑,这是一个爱读书的孩子,而且他擅于提取事物的相关性,能根据之前读过的有关狐狸的文学作品,如《狐假虎威》《狐狸和葡萄》等总结出狐狸的形象是狡诈、贪婪的,并能通过对这一形象的判断猜测出故事的大概走向。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情境再现,让学生走进文学世界。儿童文学作品多以儿童真实生活场景为范本,在教学时进行“返真”。如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作者用优美、诗意的语言讲述了冬日里可爱的“小画家”在雪地里作画的故事,充满童趣,“小画家”的形象生动可爱,很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拿出竹叶、枫叶、梅花和月牙等形状的卡片,让学生按照卡片画出对应的形状,再打开课本看一看插图,思考还有谁和大家一起画画。学生们很快就发现:“小画家”的画作,就是它们各自脚的形状。

儿童们通过对“小画家”(小鸡、小马、小狗、小鸭等)的形象体验,更容易感受到文本体现的纯真美好、快乐无限。文学对象的积累与丰富会让学生渗透审美体验,更容易发现文字符号背后蕴含的哲理和意趣。

三、把握作品内涵,拓展学生的联想延伸能力

作品内涵指文本所传达的思想情感部分。“语文的外延是生活。”阅读教学不应局限于文本学习,且要注重文本的解读。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有着丰富的文本蕴含,散发着无穷的艺术魅力。在阅读曹文轩的文学作品时,学生可以感受到对美好人性和高尚情操的无限追求;行走在冰心奶奶的字里行间时,学生可以体会到文字背后的力量与温度,获得爱与希望的体验;徜徉在沈石溪的动物世界中,学生不仅丰富了科学知识,还可以通过自己的个性解读映射到现实世界,产生更深层次的思考……要想充分发挥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价值,就要求学生在阅读作品时,不应只是浮光掠影般知悉,而是要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想象和联想,感受作品的“情”和“理”。在引导学生阅读文学作品时,教师可充分运用多种手段激发儿童情感,让学生在情感牵引下进行想象,在无限的想象中再次提升情感高度。

例如在教學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纸船和风筝》这一篇童话故事时,笔者首先让学生观看课文插图进入情境,再让同桌两人分别扮演小熊和小松鼠,思考小松鼠每放一只小船会说什么,小熊放出去的风筝又捎去了什么心里话。让学生在进一步体验友谊的纯真美好后,再发挥联想,背一背有关友谊的名言或小故事。还可以让孩子画一画小熊和小松鼠憧憬的场面,也许是表现他们一起散步时的舒适,也许是描绘他们一起放风筝、折纸船的乐趣……笔者还利用多媒体,借助音乐建立场景,播放平时记录下的学生相处的片段,展现他们未曾察觉到的美好瞬间,让他们展开想象对朋友说说真心话。在温馨的氛围逐渐浓厚起来时,教师适时引出“美好的友谊需要小心经营,需要精心呵护”这一主题。

这样流淌着情意的课堂,不仅有助于丰富儿童的内心世界,而且更能使学生体会到文学作品的文字美和形象美,继而引起阅读期待。同时这一过程也给了学生自由发挥的平台,让他们独立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培养了创造性思维。

儿童文学作品是学生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同时也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媒介。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充分利用课内外的儿童文学作品,引导学生学会阅读,爱上阅读,让阅读成为一种享受。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湖塘桥第三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儿童文学文本儿童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刊首语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什么样的儿童文学作品才算优秀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儿童文学更需要成人关注
瞩望儿童文学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