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皮书》中钢琴配乐片段的动机与特征分析

2020-06-29 07:52付宁
电影评介 2020年6期
关键词:绿皮书黑人动机

付宁

美国剧情片《绿皮书》由皮特·法拉利执导,维果·莫特森、马赫沙拉·阿里出演,荣获第91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等35项大奖。该片改编自真实故事,讲述了在种族隔离制度刚刚解禁的年代,黑人钢琴家与白人司机在巡演途中发生的一系列轶事。这部剧情丰富、人物完整、细节精彩的作品,大量运用了钢琴题材,简化创作和声部维度,刻意营造出一种“有节制”的音响效果。这样的音乐剪辑不仅不会让观众忽视电影配乐的存在,反而在音乐插入的节点强化了画面氛围。本文通过对影片中的钢琴片段进行分析,探索音乐的动机与特征,揭示本片配乐的功能,并深化电影主旨。

一、钢琴配乐片段的三大动机

电影配乐的动机是音乐发展的最小单元,许多电影配乐主题都是由多个配乐片段组合形成,即由主导动机衍生出多元化的动机,各个动机与主导动机之间存在一定联系。而在《绿皮书》中,缺乏一个具有共性的主导动机,各音乐片段具有独立的乐思和乐汇,作曲家摒弃传统的创作手法是为了描绘剧情的瞬息万变。影片中首次出现的钢琴片段是881 7th Ave,曲名正好是剧中黑人男主角唐·雪利所居住的卡耐基音乐厅的地址,从功能上分析此片段属于气氛型音乐,此时场景从载歌载舞的景象切换到白人男主角托尼失业参加面试的情景,主要目的是与之前由爵士乐导入的欢乐氛围形成对比。全曲运用缓慢爵士乐的运动轨迹,配以大量的不协和音程关系,在唐·雪利登场时营造出一种扭曲的音响效果。这样的音乐叙事手法是为达到音画同化的效果,塑造出一个从不听黑人音乐的黑人音乐家的矛盾人格。

在气氛型音乐的对比性动机过后,作曲家不再将音乐写得“别有用心”,而是与导演配合让音乐产生直接效果。在几段没有对白的片段中,配乐的出现成为了演员之间无声的对话。这种填白式的音乐创作不仅让银幕充满了人情味,也建立了视觉效果的连续性。尤其是在本片蒙太奇的创作技法中,音乐将碎片化的画面有序连接,形成了时间与空间的相对统一。这样的叙事手法让人联想到科苏斯的《一把椅子和三把椅子》,影片借用这一观念投射出三架钢琴,第一架是表征的钢琴,在影片中唐·雪利要求剧院必须为他准备斯坦威的钢琴,从实物层反映出音乐家的执着和对尊重的渴望;第二架是配乐中的钢琴,配乐旋律除了对比喜剧主题外同时也凸显了唐·雪利的孤独和柔情,在幻象层重述了男主角的自我释放;第三架钢琴是观念中的钢琴,即观众无法感知到的钢琴,它在片中象征着身份和阶级。在影片的背景年代,欣赏钢琴音乐会的全是白人,而黑人演奏家却不允许演奏古典音乐,这样一架无形的钢琴成为控诉种族主义的点题。基于此,钢琴的动机从电影开头的引子逐渐成为了贯穿影片的线索。

钢琴配乐的第一次高潮,出现在38:32处,导演奢侈地用了2:05秒的时间完整呈现了Blue Skies全曲。作为影片的第一支正式曲目,在画面上黑人端坐在一群白人中间,在音乐上却是围绕黑人展开,这种音与画的结合建构出一种强有力的反差,在白人主导的世界中,黑人成为了暂时的中心,这样讽刺性的理念是全片的思想核心。当唐·雪利被禁止使用厕所、被裁缝店老板驱离、被餐厅拒绝用餐时,他仍然保持着富有修养的微笑,而此时反复响起的《Blue Skies》便是他深藏心中的愤怒。这段讽刺性的钢琴配乐多次在片中出现,每次音乐的插入点都预示着剧情的转折,此时音乐成为了比画面更有张力的叙事手段,折射出唐·雪利暗流涌动的内心活动。

综上所述,结合影片分析《绿皮书》中所出现钢琴片段,可分为对比性动机、线索性动机、转折性动机三大类,如表1所示。三类动机在影片中的功能截然不同,其中对比性动机的功能趋向性最为明显,多用于表达黑人演奏家与白人司机之间的对手戏,形成强烈的种族隔阂间的文化对比;同时在对比性动机的引导下,剧情也逐渐明朗,白人司机对黑人演奏家的态度逐渐从反感转变为认可,在音乐上为影片形成了完整的逻辑线。线索性动机贯穿全片,起到连接作用。这类动机的钢琴配乐片段往往出现在无声的画面中,替代了人物对白,使剧情更显张力,同时不断重复的音乐片段也深化了导演想要传递出的讽刺意味。转折性动机将剧情一步步推向高潮,影片的音乐编辑采用了许多经典的黑人音乐与古典音乐片段,并在最后一幕,通过让唐·雪利演奏肖邦的《东风练习曲》来撕毁黑人音乐家的标签,完成男主角人生的转折。这样的转折性动机片段成为了影片的铺垫,使剧情切换时显得不再突兀。

二、钢琴配乐片段的四大特征

黑人音乐是美国当代流行音乐的基石,片中用爵士乐暗示黑人文化;用古典音乐影射白人阶级。因此在钢琴配乐片段中,多种风格的音乐形式并存。片中前半段钢琴配乐大部分时间以古典音乐的形式存在,这契合唐·雪利从小接受白人式教育的背景,符合导演想要塑造的“不黑不白”的人物形象。直至唐·雪利通过托尼第一次听到黑人音乐后,便在自己的演奏中加入了雷格泰姆(Ragtime) 。在此转折下,每当唐·雪利遭遇歧视时就会演奏纯古典音乐;在其开心时便会融入黑人音乐元素。因此,多种形式的钢琴配乐片段交替出现,成为了反应唐·雪利内心活动的媒介。

电影音乐的重要作用是深化影片蒙太奇的结构,将看似分散化的视觉碎片串联成一个整体。因此钢琴配乐片段在《绿皮书》中将人物形象以时间的方式重新刻画,用音乐符号描绘出与画面截然不同的人物性格。在这一层面上,观众可以感知到与银幕不同的审美反差,这让欣赏主体打破视觉表象,更深层次地对导演、演员、作曲家的思维进行解读,继而产生对本片的主观思考,完成了艺术鉴赏中的再创造过程。基于此,可以判断钢琴配乐片段有着明确的引导性作用,它的存在使观众不至于完全被画面所指引,陷入思考的误区。

“帮”电影讲好故事亦是电影音乐的重要特征。作为男主角在音乐维度中的化身,钢琴配乐片段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以一种声音旁白的形式出现。匈牙利电影评论家巴拉兹(Bela Balazs)表示:“音乐是电影的必然要素,它与画面一样能够感染观众,是传递思想的重要工具。”在影片中段,唐·雪利坐在豪华轿车中,与在田间耕作的黑人农民对视,此时画面定格,只响起缓慢的钢琴声,在这一场景下画面成为了钢琴的配乐,钢琴成为了抒情主体,揭示了人物的内心活动。这种利用配乐表达情绪的手法也是《绿皮书》中钢琴片段的重要特征之一。

从艺术分类法的角度思考,音乐是时间的艺术,电影是时空艺术。因此,业界人士更关注如何实现音乐与画面的整合;而观众则会对画面和音乐产生单元化的审美意向。在《绿皮书》中,钢琴是连接全片的线索,但导演并不希望钢琴抢占了剧情的地位,因此在配乐上并未选择建制齐全的交响乐团;同时在配乐的密度、层次、色彩上都把握的张弛有力,这种特殊的配乐呼吸感与电影的节奏感保持高度一致,使钢琴配樂片段有了更强的可塑性。基于上述分析,本文将《绿皮书》中钢琴配乐片段的特征进行分类,并分析各特征的技术手段和具体内涵,如表2所示。

结语

《绿皮书》原意所指《黑人司机绿皮书》(The Negro Motorist Green Book),是在种族隔离时期为黑人提供的旅行指南,记载了对黑人友好的场所。这样一本看似专为黑人设计的“友好”指南,实际上是对种族歧视的最大掩护。影片以一个极具暗示性的片名开场,直接揭示了剧情的走向;而在看似平静又幽默的情节下,钢琴配乐片段却跌宕起伏,它不仅是影片的线索,同时也是剧情的连接。全片的音乐设计极其精妙,20世纪60年代的爵士乐听起来很舒服,古典音乐也很美妙,在“黑”“白”音乐元素不断交错的过程中,音乐交织成了一种“灰”的状态。而这种“灰”的音乐正是主人翁不黑不白的矛盾心态;而在白人世界,一面坚守着种族隔离法,一面又刻意邀请黑人音乐家来彰显自身的品味,这种在特定社会环境下所表现的双重矛盾在片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影片背后钢琴配乐片段与剧情密切结合,在完成了三大动机后,音乐终于从“灰”的状态逃离,回归到“黑”“白”的音乐个体,并在最后一幕完成了从爵士乐到古典音乐的过渡,这也预示着主人翁的人生转折和自我释放。可以说《绿皮书》中的钢琴配乐片段通过自身的四大特征实现三大动机的驱动,这让影片爆发出一种无声的巨响,也让观众在观影之后能够产生联想。

猜你喜欢
绿皮书黑人动机
Zimbabwean students chase their dreams by learning Chinese
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对动机调控策略及动机行为的影响研究
与孤独作战 喝一碗《绿皮书》煲的“鸡汤”
碰瓷的绿皮书
像命中注定,唐和托尼同年去世,才有了《绿皮书》
重寻黑人主体身份意识,构建和谐社区——小说《宠儿》的黑人女性主义解读
动机不纯
论幼儿的动机特点与良好动机的培养
《杜仲产业绿皮书》简介
美国第一位黑人三军主帅——鲍威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