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已至黄河科研步履未停

2020-06-29 23:56赵何晶许龙飞
黄河黄土黄种人·水与中国 2020年5期
关键词:申报黄河疫情

赵何晶 许龙飞

春回大地,绿染大河。

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黄科院)固结植生生态护坡技术亭口水库示范基地现场,经过一个寒冬洗礼的植被,依然密密匝匝。再过十几天,新的嫩芽就会破土而出,带来新的希望。

2020年的新春,黄科院一手狠抓疫情防控,一手确保科研进展,力图交上两份高分答卷。

疫情下的典型科研姿态

得知自己入围中国水利学会公示的第五届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计划工程入选名单这个消息时,黄科院江河治理试验中心的王司阳博士正在湖北荆州的家中隔离办公。他是黄科院第4位获得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计划工程资助的科研人员,在这次水利学会公示的名单中,他是唯一来自水利部直属科研院所的。

春节前,王司阳经停武汉回到荆州。当时的疫情已经比较严重,回到家后,他就把自己关在房间隔离起来。在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读书的经历,让他对病毒有所了解,通过在武汉病毒所工作的同学,也让他更早得知疫情趋势,早有预判。“得知封城的消息后并没有太多恐慌,这是防止疫情扩散的有效办法。利用这段时间,我也给家人和朋友科普了一些相关知识。”

2月3日居家复工后,王司阳的科研工作没有受到太大影响,“同事帮忙安装了远程软件,可以正常办公。和以往不同的,就是每天要汇报健康状态,每周例会和项目会议改为视频会议了。” 王司阳说。

运用科学方法和专业知识早做准备、冷静应对疫情自我隔离、封城居家办公不影响科研进度——王司阳的这一系列操作,正是疫情下黄河科研人员的典型姿态。

确保支撑治黄中心工作及时有力

3月6日,黄科院召开院长办公会,专题研究2020年基本科研业务费使用,确定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的六大研究方向进行资助,总经费达1825万元。获资助的项目重点突出,将为黄河水沙调控、防洪防凌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每10分钟测取一组数据,每30分钟拍摄一张照片、录制一段视频——自2019年11月19日冰凌定点监测雷达安装成功后,这套装备就一直在发挥作用。

2019—2020年度凌汛期遭遇新冠肺炎疫情,黄科院防汛所的研究人员不能像往年一样亲赴现场开展工作,遥测数据的方式在此时“大显神通”,为研究工作提供了极大便利。张宝森可以随时从办公电脑中调出内蒙古河段现场数据和图像信息。在大量数据积累的基础上,2月12日,黄科院凌汛研究项目组发出内蒙古河段开河期通报,对开河时间、地点和易卡冰结坝河段进行预测,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开河期需采取的加强监测、有序控制流量、启用分凌区和人工干预等具体措施。

基于前期研究,项目组正式形成了每日凌情报告制度——于国卿坚持每天绘制一幅内蒙古河段凌情发展形势图,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动态展示槽蓄水增量变化、水库调度、关键站点水位流量和防凌应急分洪区分滞凌汛洪水数据等信息,为相关机构提供了凌情监测数据,用科研成果保障了防凌安全。

位于郑州北郊的“模型黄河”下游河道试验厅里,黄科院泥沙所的工作人员正在进行“黄河小浪底至陶城铺河段防洪预演模型试验”的前期准备工作。开展2020年黄河下游洪水预演实体模型试验,对科学评估和预测黄河下游水情、为河道主管部门制订防洪预案提供决策依据都具有重要意义。为确保工作进度,泥沙所要求模型制作人员早返郑、早隔离、早开工。

尽量将影響降到最低

“水利科技和标准化支撑保障战略研究”是水利部21项水利重大科技问题研究之一,由黄科院牵头承担。根据项目进度要求,3月底前要提交阶段性成果。

其中,由长江科学院承担的课题因武汉疫情严重导致工作推进困难,在项目负责人的协调下,黄科院泥沙所马静承担起了数据收集分析、评估指标体系搭建等研究任务。同样受到疫情影响的还有工力所承担的课题,主要完成人杨磊居住的小区因出现确诊病例被封锁隔离,但他仍克服种种不便,在居家办公期间完成了课题阶段研究进展报告。防汛所的曾贺,教会小学二年级的女儿独立上网课,培养孩子自主学习的习惯,他则抓紧一切时间与中国水科院充分沟通,高质量完成课题的进展报告。

这段时间,还有一批人为了河南省省级重点实验室的申报而忙碌。由科研处牵头,江河中心、工力所等研究所(中心)的技术骨干组成的工作组,在大年初三就按下了复工“启动键”。按要求,他们须在2月7日17时30分前提交申报书。特殊时期,大家不能在会议室集中讨论,微信群、视频会议成为工作交流新模式,工作时间也由一天8小时扩展到一天中的任何时间。“大家讨论非常认真,我负责整理汇总大家的意见,进行初步修改。”江河中心的王弯弯说,“经常工作到凌晨1点以后。”

2月6日,申报书如期提交评审专家,并得到高度评价。受疫情影响,申报书受理时间有所推迟,目前,工作组成员按照专家建议,仍在对申报书进行不断优化。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的申报工作也在有序进行。“作为科研工作者,科学素养让我们更能对疫情有客观的判断并泰然处之。之前的工作忙于各种出差和会议,这次给了大家一个机会,可以更好地专心做科研。”小浪底中心王远见这样说。他在利用这段时间为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申报做准备。

水保所吕锡芝从大年初四起,就开始每天到办公室报到,撰写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申报书。“专家呼吁特殊时期少出门、少走动,但和家里的环境相比,还是办公室更能让人静下心来。午饭就在办公室用方便面解决,也尽量减少对家人的影响。”每天进入办公区前,保安大叔都要为自己测量体温,这一举动也让吕锡芝安心不少。

疫情为黄河科研带来的改变

疫情造成的不便促进了科研管理质量的提升。科研处提前梳理2020年项目名录,将重点任务要求传达至各项目负责人,精准对接相关人员,并对相关材料进行审核,确保项目过程管理高质高效。借助信息化手段,管理人员为科研人员提供实时在线服务,解读政策、传达精神、远程指导、函审材料,做到信息互通、人心相通。

新的办公模式也在疫情的“催化”下被科研人员广泛接受。据黄科院全员推广的企业微信后台数据显示,近一个月来,利用视频会议或音频会议功能召开的大大小小网络会议多达470余次,累计时长达9392分钟。以黄河河情年度咨询项目为例,项目组每周召开视频会议讨论治黄前沿问题,6个研究课题组又分别进行不定时的内部讨论,“省时、高效”是大家对网络会议的一致评价。

新的研究领域更受关注。疫情防控中催生的“新型消费”、中央提出的“新型基建”都为科研新的着力点指明方向。在生态环境问题受到更多关注、智能产品成为消费新宠、5G网络建设带动产业链升级等新形势下,黄河科研将大有可为。2月下旬,模型黄河流场一体化集成测量系统从全国水利系统373项申报案例和方案中脱颖而出,入选水利部“智慧水利优秀应用案例和典型解决方案推荐目录”;3月5日,挂靠黄科院运行的河南省水利学会河湖健康诊断与系统治理专业委员会获批成立——接踵而来的喜讯无疑为新领域的研究提振了士气。

近段时间,布设在黄河内蒙古河段托克托什四份子河道的远程冰凌监控设备捕捉到了30多只白天鹅的身影,同时闯入镜头的还有上千只在冰盖上悠然晒太阳的赤麻鸭。

春已至,河将开,疫情终将散去,黄河科研阔步向前。

猜你喜欢
申报黄河疫情
“少年工程院活动校”暨“航天未来人才培养校”共同申报
战疫情
多彩黄河
黄河宁,天下平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黄河』
国际收支间接申报问答
《申报》与上海民国时期禁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