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养育:为特困家庭低龄儿童成长“兜底”

2020-06-29 07:52罗作汉王迪薛鑫鑫
中小学管理 2020年5期
关键词:低龄博爱贫困家庭

罗作汉 王迪 薛鑫鑫

教育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各地在实践中已取得显著成效,但深度、重度贫困家庭低龄儿童的教育问题仍亟待解决。保障特困家庭儿童能够享受同等的受教育机会,彻底解决深度贫困家庭低龄儿童的教育问题,单靠现有的扶贫政策仍有不足。针对这一难题,山东省菏泽市单县通过兴办针对特困儿童的公立博爱学校,探索出一条财政兜底、精准保障、社会参与的教育扶贫路径。

一、直面难题:精准扶贫遭遇实践瓶颈

在教育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深度贫困家庭的教育问题慢慢浮现出来,成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一役。以单县为例,我们调研发现,该县在教育扶贫实践中主要面临以下难题。

1. 特困家庭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有心无力

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单县贫困人口已经实现逐步脱贫,但是不少家庭为了改善经济状况,父母不得不外出打工,这些学龄儿童跟随父母东奔西走,居无定所。生活状况的不稳定,使得这些孩子不能及时、持续地接受义务教育,从而错失就学良机;将孩子送进寄宿制学校,对于这些家庭而言,“高昂”的学费又成为拦路石。父母希望孩子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但是生活的重担、疾病的困扰迫使他们无法将孩子的教育放在首位。

2. 隔代抚育阻碍低龄儿童接受完整的义务教育

单县不少深度贫困家庭儿童缺少父母或者父母有重大疾患,抚育儿童的主力军为其祖父母。特困儿童监护人的受教育水平有限,隔代教育的观念较为落后,例如:大多数监护人仅仅承担起抚养的责任,却并不看重孩子的教育问题;有一部分祖父母在进行隔代抚育时抱有一定的“私心”,担心孩子进入学校后便不会与之亲近;还有的认为孩子即使读书将来还是要打工赚钱,主观上对教育有排斥心理,由此阻碍了低龄儿童接受完整的义务教育。

3. 教育政策和教育资源注入不够精确到位

山东省深入实施教育精准扶贫工程,完善了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建立了精准工作机制,但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扶贫政策主要以“两免一补”政策和营养改善计划等具有普适性的补贴为主,缺乏对深度、重度贫困家庭精准有效的帮扶政策。此外,单县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相对薄弱,学校硬件设施较为陈旧,也缺少年轻的师资力量,对学生心理方面的关注和辅导也远远不够。单县各村镇整体教育资源的提高并非一朝一夕就可完成。

二、精准保障:为特困儿童建设一所“博爱学校”

为了让扶贫政策落实落地,单县县委和县政府决定兴办一所针对特困儿童、养教并重的全日制寄宿式公益学校—单县公立博爱学校。

1. 深入家庭调研,精准识别入学儿童

博爱学校建立的初衷是帮助那些缺少父母或父母缺少教育能力的深度贫困家庭解决低龄儿童的教育问题。为了精准识别入学儿童,博爱学校第一任校长朱艳霞带领相关人员进行了长达两个多月的入户调研,走访了全县22个乡镇、街道办事处的412户特困家庭。这些家庭的共同之处是家中都有6~10周岁的低年级学龄儿童。一方面,调研组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学生的家庭和就学状况,信息来源有监护人、邻居、班主任等,从而确认这个家庭是否真的需要救助;另一方面,调研组向家长们宣传国家的教育扶贫政策和博爱学校的办学宗旨及办学模式,鼓励家长将孩子送到博爱学校学习。经过调研组的多次讨论和反复比较,所确定的第一批学生几乎全部来自建档立卡困难户中的深度贫困家庭。

博爱学校录取的第一批符合条件的学生有143人,实际入校学生数为122人,其中孤儿9人,父母一方去世或下落不明的69人,父母有重大疾患的44人。这里的重度疾患大多是重度精神病或严重的智力缺陷。虽然部分学生没有到博爱学校入学,但是均在本村附近的学校就读,并没有失学。建校至今,博爱学校的学生数量不断增加,现有学生202人,其中孤儿9人,父母一方去世或下落不明的110人,父母为重度疾患的83人,越来越多的贫困家长愿意将孩子送到博爱学校来学习。

2. 优化学校资源,形成博爱办学模式

在建设博爱学校的过程中,单县政府大力扶持,积极推进硬件和软件建设“精准”到位。在硬件资源配置方面,单县政府主要抓了三方面工作。一是教育扶贫资金向博爱学校建设倾斜;二是政府启动联动机制,确保建设资金准确足额到位;三是严格把控建设工程质量。单县政府还为学校配备了现代化的教育教学设备,建設了良好的学生寄宿环境。在此基础上,博爱学校主要从以下三方面着力,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办学模式。

其一,保障学生健康安全。学校免费为每一位学生提供衣食住行和看管照顾。如学校十分注重学生的饮食营养与安全,早餐保证一个鸡蛋,中餐一荤一素,晚餐一菜一汤,下午四点还给学生配送营养加餐,每两天喝一次牛奶。在封闭式寄宿制管理下,学生两周回家一次,由校车公司免费接送。

其二,关注全面综合育人。博爱学校的办学宗旨是不仅将学生培养成人,而且要培养成才。学校在开齐开足国家基础性课程的前提下,增设了舞蹈、手工、阅读、书法等兴趣课程,以保证学生身心协调发展;通过带领学生在宿舍学习内务整理,在劳技课学习田间操作,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劳动操作技能;在抓好常规教学的同时,以各种活动为主线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行为习惯。此外,学校还制定了“1+N”模式对学生的寄宿生活进行管理,即一位生活老师重点帮扶几名学生,帮助他们改掉生活中的恶习陋习,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

其三,注重学生心理建设。虽然博爱学校的学生家庭状况各异,但是学校对每一个孩子关怀备至、一视同仁。学校专门增加了心理健康辅导课程,以帮助学生逐步适应校园生活,同时鼓励他们多与人沟通,帮助他们重塑自信、增进勇气。对于个别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在慢慢培养其安全感和信任感的同时,学校还专门安排心理教师对其进行心理疏导。

三、整合资源:打造精准扶贫的长效机制

1. 发挥社会参与力量,群策群力建设学校

博爱学校的建设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响应。有不少爱心人士主动与学校签署长期捐助协议,有的还与学校预定孩子们高中和大学阶段的一对一结对帮扶。学校自成立以来,接受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捐助共达60万元,多家社会公益爱心组织与博爱学校精准对接,为学校的稳定建设添砖加瓦。博爱学校创新教育扶贫实践的经验也先后被各大媒体宣传报道,引起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越来越多的社会人士希望为博爱学校的孩子们尽自己的绵薄之力。曲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还与博爱学校合作成立实践基地,共同开展教育扶贫工作,随着心理援助工程的开展,双方围绕博爱学校的办学模式、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和教师心理工作技能培训等展开深度合作。

2. 建立政府支持机制,创新教育扶贫实践模式

作为单县教育精准扶贫所织就的“兜底网”,博爱学校在单县控辍保学工作中发挥了极大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各级政府部门都在用他们的方式为博爱学校汇集爱的力量。学校发展至今,没有一位学生中途辍学离开。虽然目前学校教育只包含义务教育阶段一至四年级,但是县政府已经承诺学生在离开博爱学校后,可以进入县城的寄宿学校继续完成学业。单县政府还计划将博爱学校建设成九年一贯制学校,由此打造精准扶贫的长效机制。

如何更好地为特困家庭儿童提供适宜其身心发展及家庭状况的教育服务,一直是各界十分关注的问题。目前,博爱学校的帮扶范围覆盖整个单县,其办学模式和办学经验得到山东省委、省政府的肯定。这种模式是特定地区在特殊时期、特殊的教育发展情况下的产物。究竟是该将这些儿童进行集中教育,还是安排他们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并没有固定的答案,要视当地的社会资源、教育资源,学生自身的需求和家庭的教育能力等诸多条件而定。单县的模式,不失为一种有价值的探索,但不是唯一的探索。我们期待有更多的探索,能让所有儿童都能享受到真正适宜他们的适合的教育。

(编辑 谢 凡)

猜你喜欢
低龄博爱贫困家庭
人民日报: 低龄不再是恶行的“免罪金牌”
将贫困家庭高校毕业生纳入就业帮扶
长治市沁源县:打好脱贫攻坚战
博爱之歌
善解孤独所以博爱
行政拘留执行年龄拟降低
召开“两后生”职业培训推进会
上蔡县多举措助推计生贫困家庭致富
七千台湾人呼吁废除“博爱座”
大宇宙中谈博爱(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