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生物学学习现状的分析与对策

2020-06-30 10:04杨改强霍丽娟
学周刊 2020年20期
关键词:现状对策教学

杨改强 霍丽娟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社会对环境生物学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环境生物学教师要传授给学生基本的生物知识,另一方面,环境生物学教师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高校对生物课程较为轻视,阻碍了课堂效率的提高。特通过分析环境生物学的学习现状,提出提高教学水平和课堂效率的对策。

关键词:环境生物学;教学;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0)20-0016-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20.007

环境生物学是环境科学专业的一门基础学科,是一个跨学科的课程,涉及生物学、化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等多门学科,其中生物学就是该课程的主要内容。然而生物学在环境科学专业所占的比重并不大,很多高校对生物学的教学投入不够,学生对生物学也不重视。随着我国课程体制的不断改革,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通过对大学生的环境生物学学习现状进行分析,寻找有效的应对举措显得十分必要。

一、环境生物学的学习现状

(一)学生的学习动机不明

首先,在当前大学生环境生物学的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学习动机不明的问题。所谓的学习动机,就是激发学生进行学习的动力。我国的教学体制不断改革,为了减轻学生的压力,生物学课程课时也不断压缩,课堂上只能简单地用电子教案介绍,而进入实验室的时间大大缩短。在此背景之下,学生的外部学习动机相对缺失。生物学科对学生的逻辑要求较高,而且理论知识相对抽象,许多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强度降低,致使自身的生物学习能力无法得到有效提升。

(二)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在环境生物学学习中,存在学习兴趣不高的问题。生物学科对学生的逻辑思维有一定要求,而且生物学知识相对复杂,学生只有发挥联想能力,才能把抽象的生物学知识具象化,更好地学习知识。许多高校忽视了生物学科的重要性,生物学教师也没有提升自身的责任感。在教学的过程中,这些教师往往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灌输式教育,压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久而久之,学生对环境生物学课程也就丧失了学习的兴趣。

(三)课时较少

一般对于高校来说,除生物专业外,其他涉及生物学的专业一学期每周至少需要安排两课时的生物教学内容,并保障足够学时的生物学实验。但目前在许多高校,环境生物学课程并不被重视,与其他专业课程相比,环境生物学课时严重不足,实验课程更是无法满足要求,期末学生也不需要进行闭卷考试。随着环境生物学课时的不断压缩,加上该课程又具有很强的交叉学科性,学生的学习存在一定难度,这些都影响了学生对环境生物学知识的获取。

(四)生物學专业教师的数量较少

在当前的环境生物学学习中,普遍存在生物学专业毕业的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这一问题出现的原因和高校的重视程度有关。我国的教育体制在不断改革,要求高校要以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作为自己的办学宗旨。在教育体制的影响下,一些高校渐渐地注意到了生物学的重要性,并选拔了许多优秀的生物学专业教师从事生物教学工作。但是仍有一些高校被限制在传统的办学模式下,这些高校没有对生物学科给予应有的重视,生物学专业教师的数量非常少,很多高校都是由其他环境专业的教师兼做环境生物学的代课教师,部分教师由于自己所学的专业涉及生物学的知识过少,所掌握的生物学知识非常有限,不能在课堂上为学生讲解更加详细深入的生物学知识。另外这些代课教师为了提升主修专业课程的水平,对环境生物学课程投入的精力也会十分有限。

二、大学生环境生物学学习效率较低的原因

(一)学生的原因

从学生的角度追索大学生环境生物学学习效率较低的原因,可以发现学生对生物的重视程度比较低。学生进行生物学习是在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的共同作用下完成的,因此内外影响要素对大学生的生物学习效率具有重要影响。就外部动机来看,高校对生物学科的重视程度不够,仅仅把生物学科作为辅助学科。部分学生对生物学没有正确的认识,认为生物学用处不大,所以学生无须加强对生物学知识的学习。在外部环境的影响下,由于本科教学体系存在不足,学生入学前环境生物学知识教学不足,学生也逐渐丧失了学习环境生物学的动力。就内部动机来看,学生仅仅把环境生物学学习作为学习生活中的一种消遣,没有意识到环境生物学知识的重要性。事实上,生物学和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学好生物学知识,可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某些问题。学生对生物学的认识不足,没有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之中,致使其环境生物学学习的能力一直无法得到有效提升。

(二)教师的原因

从高校的角度追索大学生环境生物学学习效率较低的原因,可以发现教师的个人素质有待提升。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而教师则是教学的主导,在学生的环境生物学学习中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如果教师的个人素质水平较低,教学方法不正确,就会对学生的环境生物学学习甚至心理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当前我国的生物学专业教师存在一些问题:一些教生物学的教师是其他专业教师,对生物学知识的掌握较弱;一些生物学教师的理论知识体系相对落后,没有对最新的生物学知识进行学习;一些生物学教师仍然被限制在传统的教学体制之下,采用口传身授的教学方法;一些生物学教师没有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一味地采取“填鸭式教学”“题海战术”,压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提高大学生环境生物学学习水平的对策

(一)学生应该加深对环境生物学知识的喜爱

想要提高大学生环境生物学学习的水平,应该加深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喜爱。生物学知识并不是枯燥乏味的,在生物学科中,学生可以看到千奇百怪的动植物,可以体验生命的繁衍过程,可以了解细胞的分裂变化,可以解释各种神秘现象。从这个角度来看,生物学科博大精深,有着丰富的文化内蕴。学生应该调整自身的内在学习动机,加深对生物学知识的喜爱,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提高生物学学习的效率和水平。

(二)学生应该把生物知识和生活、环境相联系

想要提高大学生环境生物学学习的水平,应该把生物知识和生活相联系。理论不能脱离实践而存在,理论是从实践中生发出来的,实践是理论的基础,因此为了加深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学生应该把生物学内容和学习生活密切相连。以2019新型冠状病毒为例,它与宿主共同进化,其表面的蛋白质能特异性地识别并结合宿主表面受体蛋白,具有病毒蛋白的特异性的结构,决定了所感染的对象。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会迅速提升,环境生物学学习能力和兴趣也会有所提高。

(三)高校应该完善环境生物学学习的评价体系

想要提高大学生环境生物学的学习效果,高校应该完善环境生物学的评价体系。一些高校忽视了生物教学的重要性,导致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认知存在问题,影响了生物教学的实效性。为了避免出现这一问题,完善环境生物学的评价体系势在必行。具体来说,高校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在期末安排生物考试的内容,给学生施加一定的学习压力,增强学生外部学习动机的强度。第二,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过程中,要考察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和专业实践能力,促进理论和实践的密切结合。

(四)教师应该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

想要提高大学生生物学的水平,教师应该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采取创新的教学模式,根据不同的学生制订学习计划,引导他们能够合作学习,又不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着环境生物学的学习质量,因此教师应该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为基点,调整自身的教学模式。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第二,促进知识和生活的结合,在讲授生物学知识的过程中,让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生物学现象。第三,不断完善自身,学习最新的生物学知识,使自己的理论体系与时俱进。第四,以教材内容为主体,不断扩展生物课堂的外延,为学生介绍教材之外的生物学知识,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教师应该应用多种多样的教學方法

想要提高大学生环境生物学学习的水平,教师应该应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许多教师在生物课堂上采用口传身授的教学方法,影响了课堂效率的提升,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势在必行。具体来说,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采用情境创设的教学方法,在课程导入的过程中,为学生创设与知识点相关的内容,让学生自觉进入教学情境之中。第二,采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方法,把学生分成小组进行交流和讨论,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第三,采用游戏教学的方法,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游戏测试,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第四,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法,在课堂上为学生呈现音频和视频,把抽象的生物学知识具象化。

综上所述,当前大学生学习生物学的情况并不是很乐观,环境生物学是环境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由于教师、学生等多方面存在一些问题,环境生物学的教学质量仍然不够理想。为了提升大学生的学习水平,高校需要提高学生对环境生物学的重视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该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教师直接影响学生是否对生物有兴趣,在课堂上多讲一些生物与生活的联系,以此来加深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促进理论和知识的密切结合,最后学生自己应该正确地认识所学的学科,不要出现严重偏科的现象。只有通过这些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够提升环境生物学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霍丽娟,钱天伟. PBL与E-Learning混合教学模式应用于环境生物学实验教学[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1).

[2]金文标,范士熹,韩喜双,等.混合式教学模式在环境生物学课程中的应用[J].教育现代化,2019(34).

[3]付登高,吴晓妮,段昌群. 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环境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高教学刊,2019(1).

作者简介:杨改强(1982.9— ),男,汉族,山西忻州人,副教授,研究方向:环境资源与优化。

通讯作者:霍丽娟(1982.2— ),女,汉族,山西孝义人,教授,研究方向:环境污染治理。

课题项目:本文系山西省太原科技大学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项目编号:201909。

猜你喜欢
现状对策教学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