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实教研的组织工作发挥教研的引领作用

2020-07-04 02:10王建华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20年6期
关键词:引领组织教研

王建华

[摘 要] 构建高效能的学校教研工作引领机制,建立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的引领路径,营造基于实践的生态教研环境,让基于实践的教科研成果服务于教育质量的提升,是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意见》(教政法〔2019〕16号)文件精神,有效发挥学校教研工作的组织功能、引领作用和服务职能,促进教研工作沿着基于实践、引领实践和服务实践的方向开拓前行的保障条件。

[关键词] 教研;组织;引领

一、充分发挥学校职能部门的组织和引领作用

虽然,绝大多数中小学的学校教研职能部门,对指导和支持学校教师探索、创新教育教学实践策略与措施,组织和引领教师开展基于实践的校本研修,在推动学校的课程与教学改革、教育管理与学生管理措施改革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助推了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校的持续发展。但是,仍然有部分学校教研职能部门未能有效发挥应有的组织与指导作用和引领与督导功能。在学校教研工作规划层面上,存在引导力和驱动力不强的问题,注重“纸上谈兵”式的计划制定,注重“上传下达”式的转发文件和通知,缺乏有思想、有内涵、有深度、有谋略的整体规划,缺少理念前卫、方向明确、任务具体、措施得力的实施方案。在学校教研工作组织与落实层面上,存在组织实施和跟进督导措施落实不到位的问题,安排层面上任务讲的多,而策略与方法指导的少;落实层面上要求讲的多,而组织引领与过程跟进措施少。在教研成果的总结与推广层面上,对促进思维和认识升华的成果提炼与总结过程,缺乏有力组织和帮助,致使研究难以达到助提升、促创新的发展高度;对成果的推广应用过程,缺乏激励机制和支持措施,致使成果常常只停留在纸面上,难以使成果真正转化为持续研究、持续创新的生成力。这些问题的产生,不仅影响了教师岗位专业发展的速度,也制约了教师创新精神、创新智慧和创新潜能的开发,是阻碍学校课程改革、教育教学措施改革、质量持续提升和学校发展的不利因素。

消除这些不利因素,营造有利于教师专业成长,激励和引领实践创新,助推学校发展的“生态”教研环境,需要从科学定位学校教科研职能部门的功能和任务入手,明确并夯实其制度构建、方向引领、任务规划、组织协调、方法指导、过程督导、成果总结和推广发展等教研工作的职责与任务;通过顶层宏观设计与对实施过程的科学管理,让教科研职能部门充分发挥引领和指导教育实践的服务功能,使学校教研工作真正做到:服务学校教育教学,引领学校课程教学改革,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服务教师专业成长,指导教师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师教书育人能力;服务学生全面发展,深入研究学生学习和成长规律,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二、构建高效能的学校教科研工作引领机制

学校教研职能部门既是学校教研工作规划与管理的职能部门,负有制度建设、方案规划、运行系统构建与协调管理等工作责任;更是学校教研工作的组织和服务的保障部门,承担着教研工作的组织与指导、服务与支持、督导与引领等任务。学校教科研工作的管理者,只有站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助力教师专业发展、驱动学校持续发展的高位,以组织者、引领者、合作者、服务者等多层面的责任担当意识和精神,抓好教科研工作的运行系统建设、引领制度建设和规划方案建设,其组织功能和引领作用才能得到有效发挥。

抓好运行系统建设。把构建和不断完善教研管理系统,作为优化学校教研管理,引领教研方向,强化教研过程组织,提升教研实践效能的核心组织力。从优化教研处主导,教务、德育和其他处室协同配合,年级部、学科教研组组织落实的教研管理体系构建入手,抓好两个方面的教研保障运行系统的建设工作。一是构建以教研处、教务处、学科教研组为主线的教学研究运行系统。明确教研处、教务处、教研组和教师个体四个层面的教研任务,强化教研处的教学研究导向、规划、组织和引领职能,以及教务处的教学任务承载、问题驱动、过程督导职能和教研组的活动组织职能。二是构建以教研处、德育处、团委和年级部组成的德育研究运行系统。明确德育处的德育研究规划与引领职能、团委的德育研究协助职能和年级的德育研究过程的组织职能。通过不断优化教研运行系统,加大各层面教研引领和管理力度,着力营造实践驱动研修,研修引领实践,管理与教学人员广泛参与,教学、德育和管理层面齐抓共管、分类推进的“生态”教科研环境。

抓好引领制度建设。把不断规范学校教研工作的规章和制度,与时俱进优化教研激励措施,作为促进学校教研实践过程和提升其教研质量的驱动力。在经历实践检验、问题反思、经验借鉴和广泛吸纳实践者的意见的基础上,建立并逐步完善引领、规范和督導学校教研工作的制度、常规和激励措施,引领各个层面的研究活动在准备充分、内容充实、组织有序的状态下达成高效。力求使各项教研活动实现:活动前,广泛调研,认真准备,精选内容,预设方案;活动中,精心组织、科学引领,既适时适度的发挥骨干引领作用和组织驱动功能,又着力营造广泛参与、人人平等、各展所长、各抒己见、互补互启、和谐自然的交流与研修环境;活动后,任务推进,实践中检验研究成果,持续优化和拓展成果。

抓好规划方案建设。坚持“从实践中来、在实践中研修、服务于实践”的教研引领原则,从营造引领教师广泛参与、主动探究、协作互助的“生态”教研环境着力,依据课程改革、队伍建设和学校发展规划,在广泛调研、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制定方向明确、目标合理、任务具体、能驱动学校内涵发展的中长期教研工作规划和阶段性教研工作实施方案;坚持用中长期规划引领教研方向、用阶段性实施方案督导教研过程的原则,把引领实践者参与制定和创造性落实规划方案作为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教研和管理等方面内涵发展的推动力。这不仅能使规划和方案制定过程成为发动群众、动员群众、达成共识、凝聚内力、生成合力的发展过程,还能使规划与方案的落实过程成为开发广大教师和管理工作者的智慧潜能、激励其创造性实践和主动研修的过程。

三、建立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的引领路径

中小学教研工作依托的是学校自身的资源和特色,解决的是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它的目标定位、价值取向和实践性等特征,决定了其应遵循“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在实践中解决问题,服务于教学实践”的教科研原则。捕捉有效信息,获得有价值的教科研问题,需要通过构建以教师个体实践为基础的信息发现路径、学科教研组问题交流平台、教研处问题征集与梳理平台等三级引领体系,驱动教师在实践中捕捉信息,在同伴互助和教研处指导下筛选信息,提炼有研究价值且在同伴互助下有能力解决的问题作为校本课题。

一是要依据“以实践为基础、从小处着眼、在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发现原则,建立教学反思制度,构建问题发现的路径。要求教师将教学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困惑、疑问和突发构想记录下来,作为教研课题或话题进行研究和探索;引领教师从业务研修、教学准备、课堂组织、学生学习过程等具体环节着手,在业务研修中、备课反思中、课堂实践感悟中、学生学习状态观察中、作业批阅的体验中,产生灵感并提岀问题。

二是要有效发挥学科教研组的引领功能。学科教研组是学校教科研的基本单位,组内教师使用的教材相同、面对的学生学习基础与状态相近;虽然他们在教法上各有特色,遇到的问题也有差异,但相似环境下的教学体验总会产生一些共鸣,这些差异性感受和体验性感悟正是校本教研需要的话题。因此,应把教学实践中遇到问题、困惑以及教研组成员间的不同感悟列为教研活动交流和研讨话题;通过有组织的交流和探讨,汇聚群体智慧,提炼并形成有价值的问题;引领其成员在取长补短、互相启发、互相借鉴和吸纳的过程中,破解能够解决的问题。

三是要发挥教研处的组织与指导功能。学校教研工作的管理者,应通过到教研组参加活动,在与教师共同交流和研讨的过程中掌握信息,征集问题;对一些有价值、有深度的问题进行必要的梳理和整合,列为学校教研课题,收入到校本课题库,编制学校的校本课题研究指南,指导教师开展研究;针对一些重点、热点或难点问题,组织教师开展深入研究,并通过专家引领、提供培训与学习机会、提供经费等方式,为教师的研究与实践提供环境與资源保障。

四、让教研成果成为促进持续发展的生成力

学校应通过“四个强化”措施,使教研成果服务于教学实践、服务于教师的持续发展、服务于学校质量的持续提升。

一是要强化成果总结过程。通过组织教师开展教科研成果汇报活动,引领教师在研究成果的梳理、提炼和总结过程中,达成由表及里、去伪存真、深化认知的发展目标,形成并推广经验。

二是要强化成果展示过程。通过组织开展融研究成果展示、评价、推介为一体的同课异构、说课、评课、教学故事和案例的研究展示等活动,引领教师从活动体验与反观对比中吸纳精华、开启潜能、生成创新思路。

三是要强化成果优化过程。通过举办教育论坛,邀请专家、学者与教师对话交流,课题研究指导,成果点评等活动,帮助教师破解教学实践和研究中的困惑和疑虑,引领教师在成果应用和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充实其成果内涵。

四是要强化成果奖励机制。要依据“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在实践中研究问题,服务于教学实践”的教科研的工作思路,建立“注重过程、突出实践、强化应用”的校本教研引领和激励机制;用制度引领教师钻研业务,加强研修,提升能力;用激励措施引领教师立足于岗位实践,在实践中发现、实践中探索、实践中发展。

(责任编辑:朱福昌)

猜你喜欢
引领组织教研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问题指向:学校教研品质提升的实践转向——以福建省尤溪县教研实践为例
让生活智慧引领孩子走向智慧的生活方式
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实现内容分析到落实语用
品三口而知味
农民合作组织问题分析
关注教研活动提升教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