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与孩子相处的原则

2020-07-04 02:50尹玲玲王静娴
家教世界·现代幼教 2020年4期
关键词:学会家庭家长

尹玲玲 王静娴

前言

因为疫情的影响,让原本短暂的假期变得“漫长”,不过,这疫情防控期间也正是家长和孩子相互陪伴的好时光。很多家长朋友平日忙于工作,孩子送进幼儿园后陪伴孩子的时间很少,其实家长在陪伴着孩子长大的同时,孩子也在陪伴着家长。不仅在这段时间,就是日常,如何与孩子保持和谐的相处模式,增进亲子关系,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也是我们家长应该思考的问题。

或是因为平日里陪伴孩子太少而产生内疚,或是因为自身的约束力不够造成的疏于管教,或是因为想要给孩子自由的童年而导致出的娇宠……一些家长朋友们在与孩子相处时表现出了“无原则”的纵容,觉得“孩子喜欢没办法”“我说了他又不听”“孩子长大自然就好了”“去幼儿园了让老师管你”……

但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寻找与孩子相处的“度”

孩子就像是一棵小树苗,它的成长绝不能放任肆意生长。想要小树长得挺拔端正,正确的栽培方式很重要。不光要有力的扶植,还要配合爱的浇灌。

但同时,“管太少”和“管太多”立在天平的两端。“管太少”父母認为,孩子现在还小,不需要给他设置什么约束,未来他还要面对这么多的压力,要趁现在给他们一个自由快乐的童年。“管太多”的父母则认为,就是要趁孩子还小抓紧时机管教,要是小时候不把孩子管到位,长大了就不好管了。

这两种观点似乎都有一些道理,但是这些父母在与孩子相处的态度选择上站在了天平两端,这种非此即彼的选择,必然会给孩子的成长造成负面影响。

“管太少”造成孩子不遵守规则、不会自我约束;“管太多”则让孩子谨小慎微、循规蹈矩。所以,这中间的“度”很重要。

那么,如何有“度”地树立与孩子相处的原则呢?

1.立下的规矩不妥协

有家长说:“提前说得好好的,一到时候就不听了。”是不是许多家庭中都存在这样棘手的问题?家长有树立规则的意识,但偏偏遇上耍赖的孩子。一哭二闹三撒娇,有多少家长败在了天真的孩子面前,一而再,再而三地降低了规矩的底线。本来约定好了,今天坐在餐桌边和家人一起独自吃饭,但是一到饭点,孩子就拿着玩具跑来跑去,几次说教不听,家长又怕孩子饿肚子,只得又放弃原则追着喂饭。

其实,这样一味地妥协、满足孩子,只会给自己和孩子的将来造成更多的麻烦。孩子觉得自己的“耍赖”成功了,就会一次次地用这种方式去挑战家长,且一次比一次“坚持”。

3岁的孩子行动发展得更自由,开始逐渐形成自己的思维,这时如果碰撞上父母的“强迫”,可能会产生很多的反抗和逆反的现象。面对孩子的“不听话”,父母无条件的关爱和理性的教育产生了矛盾,“原则”变得更为重要。所以,给孩子适当自由的同时,还要明晰规矩、坚持底线,才能帮助孩子学会自主判断、自我约束。家长要把握住建立规则意识的关键期。

2.能做的事情要放手

有不少刚上小班的孩子的家长在跟老师沟通后,都很惊讶,自己家的“小公主”“小皇帝”居然能自己做这么多事。会自己提裤子、会自己用勺子吃饭、会自己下楼梯……这些“活”在家庭里可都是家长们的。

其实,孩子的自主能力也在跟着他们的思维、行动、年龄发展不断提高。家长不仅要关注到孩子身体上的发育,更要善于发现孩子能力的成长,以此来引导孩子尝试做他能力范围内的事。针对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生长发育特点,美国儿童教育家伊丽莎白·潘特丽设计出一份《儿童学做家务年龄表》,其中明确列举了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应该学会的家务。我们一起来看看幼儿园小朋友的家务清单吧!

3-4岁(小班)

把自己的脏衣服放进脏衣篓里;

帮忙把叠好的衣服放进衣柜;

饭后把自己的碗碟放到厨房;

饭前便后自主洗手。

4-5岁(中班)

学会简单的餐前准备:拿筷子、拿碗、盛饭、摆盘子;

简单地铺床、叠被;

学会叠自己的衣服;

自己摆好第二天要穿的衣服。

5-6岁(大班)

不仅熟练掌握前几个阶段学会的家务,还能帮忙擦桌子;

学习收拾房间(会把乱放的东西捡起来并放回原处);

协助家长铺床和换床单;

自己准备去幼儿园要用的书包和要穿的鞋子。

和“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相同,爱不是直接伸手,而是教会孩子解决问题的方法。适度的放手,孩子才能在实践中学会方法,体验成长。

3.自己的责任应承担

中班儿歌《好孩子要诚实》唱出了一个犯错与承担的故事。

“小花猫喵喵叫。是谁把花瓶打碎了?爸爸没看见,妈妈不知道。小花猫对我叫,喵喵!喵!小花猫你别叫,是我把花瓶打碎了好孩子要诚实,有错要改掉。花猫对我笑,妙妙!妙!”

不小心做了错事该怎么办?故事中的小朋友为孩子们做了一个正面的示范。虽然爸爸妈妈都没看见是他打碎的花瓶,但他仍然勇敢地承认了错误。孩子们学唱了儿歌也认识到了这个宝贵的品质一一为犯下的错误主动承担责任。

孩子的成长中,难免会遇到他想要逃避的问题,这时父母应切实鼓励孩子学会面对,勇于承担就是一种勇气。

4.正面的榜样需示范

告诉孩子怎么样做对,怎么样做不对,循循善诱,谆谆教诲,这是言传。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良好行为影响孩子,这是身教。想要守住和孩子之间的原则,言传身教皆要做的。

有了前几条的建议,家长们似乎要把这种约束力都放在了孩子身上,但是别忘了对自身的要求。“科学的教育观,是要对孩子有一个合理的预期。也就是说,要孩子做到的,家长首先做到;要孩子不做的,家长首先不做;家长做不到的,绝不强迫孩子做;孩子想做的,家长理性地引导孩子。”这是教育部长陈宝生在两会中提出的关于“家庭教育”的建议。孩子在成长,家长也要成长,我们可不要拖了孩子的后腿。

5.积极的氛围靠营造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张莉博士在《有话》第1 0期中谈到:家庭成员的关系、营造的家庭氛围、陪伴孩子的实践和质量对孩子的早期教育有非常大的影响。良好的家庭氛围对孩子的性格、情绪的控制能力和对自身的认识有着积极的作用。家长们可以组织有益的家庭活动。比如,家庭中可以设置一个固定的亲子活动时间,小到每天一次,大到每周一次,家长可以和孩子在这个时间里,一起逛书店看书、一起制作一份亲子手工、一起去大自然探险、一起去进行一项体育运动等。当然除了这些特别的活动,家庭中的看似平常的日常“小”活动也应得到重视,比如一家人围坐一桌吃饭、晚餐后的携手散步、睡前的亲子共读时光等也要充满爱地度过。

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是爸爸妈妈给孩子最恰当的爱,而父母在家庭中彼此互相关心互相照应,是最好的爱的教育。

后记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也是终身的学校。父母则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从孩子呱呱坠地开始,就见证着、陪伴着孩子的成长。所以,家长应该了解孩子每个成长阶段的发展特点,把握基本的家庭教育原则,这样才能在家庭中给予孩子更多的正面教育,孩子也能更健康自信地成长,并收获一个和谐的家庭关系,一个美好未来。

猜你喜欢
学会家庭家长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家庭“煮”夫
家长请吃药Ⅱ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
学会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