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站《后浪》刷屏:人生的三个境界,你到哪一层

2020-07-04 02:55五月海子
意林·作文素材 2020年11期
关键词:韶山后浪年少时

五月海子

如果选一个角度去看这个时代的青年是什么样子的,那不应该是从生活的质量上激励青年,而是应该从生活态度上鼓舞青年。那么我们青年人应该有怎样的生活态度?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的“人生三境界”,这就是我们青年能够以之为准则的生活态度。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

一代伟大领袖毛泽东年少时就有大志向。毛泽东自从读了郑观应1894年创作的《盛世危言》,他就意识到自己国家正处在民族危难之中,需要新的人才,决心为国奋起。

1910年秋天,他前往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就读。临行前,他改写了一首诗《七绝·呈父亲》:“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1927年1月,毛泽东回韶山考察农民运动。临别时,他对乡亲们立下誓言:“二三十年革命不成功,我毛润之就不回韶山了!”此后几十年如一日执着地探寻中国的出路,最终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的命运和国家面貌。

人生的第一步,就是树立自己的志向。有了长远的方向,才能不被眼前的花草迷了眼;有了明确的方向,才能去找寻有哪些路可以通向梦想,最后才能挖掘到属于自己的路。

“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

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为人生准则的陈寅恪先生,一生笔耕不辍,沉浸于纯粹文学,致力于研究著书。

他年少时辗转游学13年,学物理、数学,也读《资本论》,总共学习了22种语言。他在德国没有学位,因为他没要学分。他说:“考博士并不难,但两三年内被一个具体专题束缚住,就没有时间去学其他知识。”如此坚定不移地只求学问的他,却形成自己宽阔的学术视野。他后来明确主张中国学术,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研究成果泽被后世,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

人生要有所得,总是不容易的。何为成之大者?“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以骏马图闻名于世的徐悲鸿,當年为了寻找中国画的变革之路,考取了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他疯狂地汲取着文艺复兴留下的精华,甚至为了学画把自己饿出了胃痉挛。他曾在自己的素描习作上写道:“人览吾画,焉知吾之为此,乃痛不支也。”每天上课之后,他晚上经常到各个画院里面去画速写人体。他在巴黎的这种素描作品就近千幅。也因此,徐悲鸿在法国期间画的素描人体,至今没有人可以超越他的人体素描,是超国界的。回国以后,以他个人的威望才华创立了中国最早的西方式现代化的美术教育体系。通过教导学生,为中国画寻找新气象,最终实现了他另外一个超乎美术之外的大理想,就是为人生而艺术。

不专注无以立,不探寻无以成。披荆斩棘,才能柳暗花明。

“千帆阅尽,归来仍少年”

我跟一个笔友聊天。他比我大七岁。他说每次跟我聊天都有种变年轻的感觉,说很羡慕我这种每一天都很快乐的状态。“希望你七年后还可以保持这种状态。”听到这句话,我有些哑然,也没有回

应他口中的下一句:“几年过后,你就知道有多颠覆你的观念。”因为一个没有去社会摸爬滚打过的人要是说“我明白有多颠覆”,得到的回答大概是一句:“年轻人,你想得太简单了。”

但我想,在这段青春岁月里,明确好方向,然后勇往直前就好。该拼搏就去奋斗,该选择就果断取舍,永远做让自己能够成长的事情。未来的事情不能预料,珍惜当下就好。保持这种生活态度,也许这就是青春吧。

(摘自微信公众号“MBA智库—管理者专业学习成长平台”,ID:mbalib,有删减)

猜你喜欢
韶山后浪年少时
中国“后浪”
名垂千古的“韶山五杰”是哪五人
后浪,后浪
MQ-25:我就是后浪
随 想
后浪一浪浪大了
沁园春·韶山
让韶山红领巾永远鲜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