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课本插图戏剧性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2020-07-04 03:18李晨
戏剧之家 2020年18期
关键词:戏剧性插图运用

李晨

【摘 要】语文教材助读系统的构成要素主要是提示语、插图、注释、课后练习题等,其中插图是小学语文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好的课文插图和文字是相辅相成的,教师要意识到插图戏剧性在教学中的作用,有效运用课文插图,能使教学更加具有趣味性。本文主要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以及有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等方面对插图戏剧性进行分析,使课本插图充分应用于教师的日常教学之中。

【关键词】插图;语文;戏剧性;教学;运用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18-0021-02

一、运用插图的戏剧性,激发学生兴趣

陆娟娟认为“小学阶段的插图色彩鲜明,形象逼真的画面和种类不一的绘画形式都能够给学生带来独特的视觉刺激。”[1]从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来看,他们对图像更容易理解,一篇课文中如果既有插图也有文字,这样的版式可以让小学生眼前一亮。这些趣味插图让小学生迫不及待地走进文本,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李娟在《小学语文教科书插图分类和功能研究综述》中提道:“插图能够引起学习者关于图文之间的互动思维。”[2]插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插图为教学背景进行导入,引出问题,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语文教材中出现了许多与戏剧有关的插图。在小学一年级语文识字部分,配有京剧艺术方面的图片,图片中的人物在化妆、服饰、造型方面进行了艺术上的夸张,学生看到这些新颖有趣的插图时,对我国的传统文化有了浅显了解,进而有利于学习。又如“语文园地”中的儿歌《剪窗花》,不仅配有梅花的剪纸图片,还配有雪花、大鲤鱼、胖娃娃等剪纸图片,学生们看到这些可爱的插图,非常兴奋。把民间传统的剪纸艺术通过插图带入到课堂,激发了学生快速朗读这篇儿歌的热情。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那么对于语文的热爱之情也就油然而生。

二、运用插图的戏剧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力是人们认知事物不可缺少的一种能力,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也是教师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观察能力应该从小学阶段开始培养,为学生以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學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3]阅读时,学生细致观察课文中配的趣味插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依照对图片的观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从而加强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如低年级语文教材中《大小多少》这一课,学生通过观察几组插图,能够准确地理解大和小、多和少的概念。图片中,黄牛是大的猫是小的,苹果是大的枣是小的;一群鸭子是多,一只鸟是少;一堆黄杏是多,一个桃是少。相反,如果没有这些插图,学生只是通过文字,那么对于这些概念的理解就显得有些困难。又如《比尾巴》这一课,小动物们的尾巴谁的长谁的短,谁的弯谁的扁,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插图,明白猴子的尾巴长,兔子的尾巴短;公鸡的尾巴弯,鸭子的尾巴扁。从而锻炼自己的思考能力,也科普了自然知识。边观察边学习,进而对生活中小动物的尾巴特征有了一定的了解,这是一种学习的过程,更是一种成长的过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更要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有效利用教材插图,让学生在学习中养成认真观察的能力。

三、运用插图的戏剧性,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相当于学习语言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不能把思维集中在插图上,而是要通过文中插图的戏剧性启发学生思考,进行启发式教学,让他们进行充分想象,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如一年级的口语交际课《小兔运南瓜》,插图中只有第一幅和最后一幅是完整的,中间的图片没有画出来,那么这就要求学生通过仅有的两幅插图,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学生想象的过程中,可以穿插提出一些问题,如小兔子可以用哪些方法把南瓜运回家呢?学生会说出自己新颖的想法,教师要及时表扬和鼓励,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有了想象力,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接受能力就会提高,同时对学习其他的课程也会有所帮助。如“语文园地”中的儿歌《拔萝卜》,老公公找来老婆婆帮忙拔萝卜,他们拔不动,又找来了小姑娘帮忙,小姑娘又喊来了小狗,小狗又去喊了小猫……那么接下来又发生了什么呢?一系列精美的插画给学生提供了想象的空间,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进行故事的续编。教师通过一系列提问:接下来又会找谁帮忙?会发生什么事情?孩子们看着一幅幅戏剧性的插图,仿佛进入了想象的世界,在快乐中联想,在快乐中学习。

四、运用插图的戏剧性,有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认知心理研究的是人的心理发展过程,主要是对事物认知的过程,如注意、知觉、表象、记忆、思维、兴趣、情感,等等。人们在认知过程中主要是实现信息之间的输入和输出,然后是对信息的加工。人们在认知时需要调动多种感官,插图的出现,在视觉方面让学生眼前一亮。低年级的小学生,他们的生字积累量少,为了扩大识字量,教师要求学生对课文中的古诗、诗歌和小故事进行背诵。对于背诵比较费劲的学生,让他们通过理解性记忆,会取得不错的效果。如古诗《寻隐者不遇》中的插图,一个路人问童子,大师在哪里?童子用手指向山中并说道:“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将松树、大山、路人和童子这些要素通过插图的形式展现出来,会让孩子们更容易理解记忆,对于这首古诗的背诵也就驾轻就熟了。所以适当运用一幅插图,不仅使老师授课浅显易懂,直观可感,而且使学生易于理解,便于掌握。

有些课文中的词语,单靠口头语言的描述,学生们很难理解。如《树和喜鹊》这一课中,“从前,这里只有一棵树,树上只有一个鸟窝,鸟窝里只有一只喜鹊。树很孤单,喜鹊也很孤单。”那么“孤单”是什么意思呢?课文第一幅插图中,画了一棵树和一只喜鹊,喜鹊连个说话的伙伴都没有,孤零零毫无依靠,这就是孤单。“后来这里种了好多的树,引来了好多的喜鹊。树很快乐,喜鹊也很快乐。”第二幅插图出现了,画面上喜鹊们白天叽叽喳喳结伴飞行,晚上又一起飞回鸟窝。通过这两幅图片的直观对比,让学生们对孤单和快乐的含义有所理解。理解了课文内容的同时,也让学生们懂得一些道理。

本文从以上四个方面,对在教学过程中插图的戏剧性运用进行了描述,明确插图在教学过程中的意义。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应该重视课文中的每一幅插图,运用好插图的戏剧性对教学的帮助。巧妙运用插图,激发学生的兴趣,产生对语文这门学科的热爱;巧妙运用插图,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成为多方面发展的人才;巧妙运用插图,锻炼学生理解课文的能力,为以后的阅读打下良好基础。总之,教师应认真对待课本中的每一幅插图,从而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加高效,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1]陆娟娟.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插图的分析与应用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0.

[2]李娟.小学语文教科书插图分类和功能研究综述[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6).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戏剧性插图运用
戏剧性十足的巴洛克艺术
美国自白诗的“戏剧性”
抖音:“滤镜”下的戏剧性与自我缺失
谈对小学语文插图教学的有效利用
“赞赏发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普希金的南方叙事诗中戏剧性故事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