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崇明派系曲风研究

2020-07-04 03:18马一迪
戏剧之家 2020年18期
关键词:琵琶传承

马一迪

【摘 要】崇明派是20世纪江南琵琶的传统门派之一,通过对崇明派系的地域和文化发源的了解,阐述崇明派的发源,体现地理人文的内涵,以此来分析《瀛洲古调》曲风的影响因素。其次,通过深入研究《瀛洲古调》的传统音乐风格特征,进而揭示整体的曲目特点,而古调的传统学派已经影响到当今琵琶曲的教学和发展。因此,对崇明派系的曲风研究是一个必要课题,能够发扬崇明派的传统音乐。

【关键词】琵琶;《瀛洲古调》;崇明派;琵琶技法;传承

中图分类号:J64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18-0076-01

一、崇明派的文化起源

长江的入海口为崇明岛,古人李白和朱元璋都将崇明岛称为瀛洲,意为一座神仙岛屿。崇明岛能产生《瀛洲古调》,对于音乐创作而言绝非偶然,该岛四面环水,物产资源丰富。历史上谱写了很多上层建筑的古老神话、地方传说和大量民间音乐。来自崇明岛的民间歌谣,其结构短小自由,风格轻快,舒缓柔软,其中大部分都是崇明岛几百年来流传下來的传统民谣。不仅如此,崇明岛上的民间器乐是最具特色的部分,比如打击乐以及丝竹乐,更有吹打击乐中的独特乐器弯号,均为来自崇明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瀛洲古调》的传承

《瀛洲古调》为崇明岛所独有,与其他琵琶派系截然不同,它体现了琵琶乐器最显著的特色。据了解1984年沈肇州的《瀛洲古调》书籍介绍了它的一些历史渊源,从文中可以断定,其断代于清代咸丰年间。前文所说的《瀛洲古调》为崇明岛民间艺术的传承发展。沈肇州一共收录了近45首乐曲,这些乐曲流传至今已有100多年。在崇明县志中,记录了琵琶曲《瀛洲古调》的部分由来,但已经明确了琵琶的传承发源,所以据此可以说明《瀛洲古调》流传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因此《瀛洲古调》在2006年被崇明岛申请为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瀛洲古调》的音乐风格

(一)曲谱方面

崇明派曲子大多数都十分短小,并以文本乐曲为代表。其曲子大多表达对生活琐事以及微观层面的热爱。《瀛洲古调》分为舞曲和文曲,其发源地四面环水,与外界交流甚少,从而形成了独特的派系。其作品深深植根于民间生活,又反映了普通劳动人民的精神面貌。不仅是单单借景抒情,其中也反映了世间的美好,如蜻蜓点水、鱼儿戏水,其中增添了人类主观的情感,这都来源于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平日的微观观察。当表现百姓享受安然生活的状态时,演奏运用了大量的弹、挑,细腻地表达了曲子的内涵,包含了童真童趣,如小银枪、后小银枪,体现出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在弹奏时运用了轻快的扫弦和快轮来植入曲子,营造了童真意境,整体节奏轻快、明朗。据沈肇州调查,在《瀛洲古调》的曲子里,大部分都是以弱引起为主,采用传统江南的曲式结构。其琵琶曲风格短小精致,既可以整体演奏,也可以单独成卷。《瀛洲古调》的所有曲子应该都是民间曲调,当地百姓多年来不断进行创作,从而流传至今。音乐源于生活,通过不断地发展,除去现在的城市浮躁,更多地体现出自身的文雅气息。

(二)演奏方面

《瀛洲古调》大多数运用弹挑和轮指构成,通过左手的变化灵活演奏。其曲调的传统结构都相对朴实,可以明确地表现出曲调的韵味。如表演《小月儿高》,在弹奏的时候就不能特立独行,刻意表达,更要注重的是体现余音绕梁之感。将弹挑放于指尖,温柔地去完成。如演奏《后小银枪》,轮奏的运用讲究的是重夹轻轮,多数情况下运用场论,其他轮子的运用也相对较多。在曲子的轮子中也强调柔和清新的音乐效果,追求弱起强收或强起弱收。如《汉宫秋月》,在古代古调的曲子中用中半轮也是很普遍的现象。轮奏手法运用较多,注重的是刚柔并济,使音乐整体具有律动感和旋律感。白居易曾说过:“善琵琶者,善左手也。”左手的弹奏技法在《瀛洲古调》中变化丰富,通过左手的揉吟滑打,演奏得真真实实、抑扬顿挫。而《瀛洲古调》的谱子大部分简单明了,主干较多,是作为我们口头所说的骨干谱,所以在此基础上可以进行二次创作,自由发挥,丰富曲目的整体表现。一般的曲调在通常情况下可以采用更多的人为加花,但是在《瀛洲古调》中,演奏者特意提出加花不可多加,只能在适当之处适当加,可以加入装饰音或语音节奏。

四、结语

现在对《瀛洲古调》的整体研究相对比较匮乏,并没有大量的文献、音像记录,近些年来也很少提到崇明派和《瀛洲古调》的关系。在现在的琵琶专业发展过程中,大多数演奏技巧与现代流行音乐的发展不约而同,大多着重于技术难度和对耳朵的刺激程度,即所谓的“抓人”。但笔者觉得更多的还是忽视了早期音乐的初衷,《瀛洲古调》在传统曲目中应该具有典雅、古朴、柔美的特征,是体现中国传统音乐本质的曲子。但值得欣慰的是,如今还是有很多音乐学院对崇明派的传统音乐进行讲解表演,如中国音乐学院刘德海教授和曹安和先生都在专门的琵琶音乐讲解中提到了《瀛洲古调》。大家对其进行学习,应不单单注重曲子的复杂,而更要回归传统文曲的本身。

参考文献:

[1]王霖.“瀛洲古调派”探源[J].中国音乐学,1990(03).

[2]樊愉.崇明派琵琶传人——沈肇州[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1989(04).

[3]林石城.琵琶名曲选浅说[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

[4]刘德海.刘德海传统琵琶曲集[M].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

猜你喜欢
琵琶传承
El instrumento predilecto de la música folclórica china La pipa es una combinación perfecta entre herencia e innovación
琵琶老店琵琶声
琵琶仙·寒窗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窈窕淑女琵琶妹
我的“反弹琵琶”
琵琶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