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久天长》:伦理视域下的伤痕叙事

2020-07-04 03:18王琳
戏剧之家 2020年18期
关键词:刘星王小帅伦理

王琳

【摘 要】王小帅的《地久天长》,作为一部展现底层人物在社会洪流中的残酷命运的伦理电影,关注个人命运的独特感受,其伤痕伦理超越了道德判断的传统理则。电影通过展现个体角色的境况从而引发观影者伦理教化的思考。

【关键词】《地久天长》;叙事伦理;伤痕叙事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18-0126-01

刘小枫在其探讨现代性伦理的《沉重的肉身》一书中提出了对“叙事伦理学”的独特见解:“叙事伦理学不探究生命感觉的一般法则和人的生活应遵循的基本道德观念,也不制造关于生命感觉的理则,而是讲述个人经历的生命故事,通过个人经历的叙事提出关于生命感觉的问题,营构具体的道德意识和伦理诉求。”影片《地久天长》从现实生活中取材,把个人、家庭的命运与时代巨变紧密结合,以此表达对社会、历史的思考与判断。

一、叙事结构的重新定义

故事并没有采用单线叙事的方式,而是采用非线性的叙事方式,但叙事脉络却非常清晰。影片的开始是由几个长镜头和大远景开场,用于交代王丽云与刘耀军独子刘星的溺亡。下一个镜头马上转到王丽云和刘耀军一家三口围在一起吃饭的场景,中段部分又用长镜头和大远景的方式再现刘星溺水身亡的片段。导演将刘星溺亡这一事件重复再现,穿插在影片中,同时也是将生、死错置,时间线看似混乱,实则清晰。主人公分别经历了“计划生育”、“改革开放”、“90年代初下海潮”、“90年代末下岗潮”、“21世纪出国潮”等阶段性的历史节点,处在这些节点上的人,面对自己不断变换的社会身份,如何定位自身、审视自我,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

影片中的主线是刘耀军和王丽云夫妇的生活遭遇,主要讲述独子刘星不幸溺亡、怀上二胎却在计划生育严打时期被强制堕胎、领养的孤儿“刘星”因青春期叛逆选择背井离乡、丈夫刘耀军出轨徒弟茉莉使其怀孕却选择引产,四次“丧子”,夫妻二人反复不断经历“丧子”之痛,却仍选择坚毅、隐忍地生活下去,并最终迎来令三口人都满意的大结局。影片用不断推进的时间弥补了个人、家庭与社会、时代之间的巨大缝隙。

二、家庭伦理的情感表达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对于宏大历史变迁场景的描绘,导演并没有采用直接揭示社会现实的方式,而是通过描绘三个家庭伦理关系的变化来凸显主题的方式,将家庭伦理的情感变化深藏进时代变迁中,以此来折射时代隐痛。

首先是家庭与家庭之间的伦理情感。刘耀军和王丽云夫妻与沈英明和李海燕夫妻两个家庭之间构成了外在联系。四人是关系最亲密的朋友,原本商量好若是一男一女就从小定下娃娃亲,却恰巧在同年同月同日生下各自的儿子星星和浩浩,两孩子之间的情感无形之中又增加了两组家庭的亲密度。但却在几年后,因为李海燕的儿子浩浩年幼无知以及家长的包庇放纵,加之李海燕既身为计生办职工又是王丽云的好友却强制王丽云打掉二胎,使得原本亲密无间的两个家庭渐生隔阂。几年后,当刘耀军夫妇得知当年丧子真相时却依旧选择隐忍与宽恕,这在相当大程度上呈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待友情、亲情的观念态度。其次是家庭内部的伦理情感。刘耀军与王丽云这对夫妇,在经历了独子意外溺水身亡的事件之后,原本由父亲——母亲——孩子组成的中国传统家庭伦理关系瞬间崩塌瓦解。后来王丽云的强制流产使其永远丧失做母亲的权利,夫妻二人决定离开生活多年的地方。儿子刘星内敛、处事小心谨慎的性格与养子“刘星”青春期叛逆却不被父亲理解的性格究竟是巧合还是导演刻意而为之,都值得观者细细品读。最后是刘耀军与徒弟茉莉的婚外感情纠葛。一方面出于年轻时做学徒对师傅刘耀军的崇拜与好感,另一方面则出于嫂子李海燕强制王丽云流产并使其丧失做母亲的权利一事的愧疚,使得茉莉做出在两人发生关系并怀孕后选择放弃出国把孩子生下来的决定,虽然最后未能如愿,却也体现出伦理情感的無限复杂性。

三、女性角色个人价值的缺失

在王小帅的影片中,女性角色的设置都是被高度符号化的,不管是《青红》中的青红、《十七岁的单车》中的红琴、还是《地久天长》中的丽云和茉莉,她们都是那个时代背景下的悲剧女性。

在影片中,王小帅用独特的叙事风格展开叙述,向观众呈现了两个家庭、三位女性、两个男性之间的情感纠葛。王丽云这个角色,无论是作为一名母亲还是作为一名妻子,都是附庸在刘耀军一旁的角色。作为一名母亲,经历了第一次的意外丧子之后又因处在计划生育严打时期被强制流产,并丧失做母亲的能力。作为一名妻子,又经历了丈夫迫切想要一个孩子但自己又丧失生育能力后选择出轨茉莉。生活对她的次次重击让她选择自杀,导演用了一个跟刘耀军送儿子去医院一样的镜头平静地向观众展现王丽云在面对痛苦后的人生抉择。

王小帅导演的这部影片中,伤痕叙事所催生的伦理教化作用,为观影者提供了更多、更新的选择。其电影中充满对小人物的世俗关怀和人文慰藉。其看似漫不经心的伤痕叙事,实则在探索更为深厚、复杂的叙事方式。影片的成功,为华语电影注入了丰富的现代性经验。

参考文献:

[1]袁智忠.青春电影的新“伤痕”主义透视[J].艺术百家,2017,33(05):77-80+227.

[2]刘小枫.沉重的肉身[M].华夏出版社,2007.

[3]刘瑞红,江霄.浅论王小帅导演的电影风格[J].电影文学,2012,(06):40-41.

[4]蔡艳.创伤叙事视域下的<地久天长>研究[J].东南传播,2019,(09):65-67.

[5]周星,张萌.家庭伦理情感翻越传统的现代处理——<地久天长>分析[J].电影评介,2019,(07):1-6.

[6]宛馨茹.电影<地久天长>中的女性主义研究[J].西部广播电视,2019,(18):85-86.

[7]钟芝红,庞盛骁.<地久天长>叙事策略聚焦[J].电影评介,2019,(07):10-12.

[8]司金冉.隐忍的人生与贤良的女性——电影<地久天长>中的家庭伦理叙事[J].大众文艺,2019,(10):165-166.

猜你喜欢
刘星王小帅伦理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证 据
Super-strong interactions between multivalent anions and graphene∗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证据
偷电证据
The analyze the diverse themes in plots from the lottery
渐行渐远的超级电容器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
婚姻家庭法的伦理性及其立法延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