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月亮神话的月神性别分析

2020-07-04 03:18丁伟伟
戏剧之家 2020年18期
关键词:中日

丁伟伟

【摘 要】神话代表着原始人类的精神及信仰,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中日两国自古以来交流颇深,且有着许多相似的民族意识。在神话方面的互动更是如此。但在其月亮神话中虽然存在着某些相通之处,也有着性别不一这样的根本性不同。因此,本文将以中日月亮神话中月神的性别为研究对象,从两国的文化背景、历史背景以及民族心灵角度出发初步探究其差异的根源,并试图以此探索出中日两国的真正本性及民族精神。

【关键词】中日;月亮神话;月神

中图分类号:I27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編号:1007-0125(2020)18-0199-02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月亮凭借它独有的阴晴圆缺及朦胧婆娑的光感,可以说是世界各地热衷的崇拜天体。对于世界大多数地区,月亮始终与美女、姻缘、生育等女性密码联系在一起。而在日本的月神却是一位男神,与中国的月神有着根本性的不同。下面将分为三部分进行阐释其成因。

一、中日月神性别与中日文化背景

文化背景代表着一个民族最原始的思想观念,是所有实践的基础且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后人的品行,从文化背景入手可以更好地探寻中日月神性别的差异。

目前来说,在中国关于月神最早的记录出现在《山海经·大荒西经》中。且有着“女和,月母之国”的说法。“女和”据研究疑似东夷族夷人集群里最为古老的大母神。而《山海经》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说明在这时的月神已经被认为是女性。此外,这一时期的经济实行农耕经济,奉行“道家”思想,形成了以老子为代表的阴阳观即阴代表女性,阳代表男性。农耕经济自然以农作物的收成作为主要经济来源,然而农作物的生长又离不开太阳的照射。所以,太阳的地位自然被提到了较高的位置,并且这一时期的男女分工是以男性在外务农,女性在内辅助为主,并逐渐形成了男尊女卑的观念。因此,太阳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更为尊贵即封为男神,而月亮则被封为次于男性的女神。

在日本,月神“月读命”主要记录于《古事记》与《日本书纪》中,是其父伊邪那岐洗右眼时化成的神,且为男性。庄培章曾指出“在《古事记》编纂时期,日本已经开始系统地接受大唐文化,来自异域的另一种文化——佛教文化已深深地融入日本人的血液。”这说明此时的日本神话已经受到中国思想的影响。其唐朝的男尊女卑、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等思想已注入日本神话中。虽然月神“月读命”也被封为男神,但在之后的记录中并没有关于“月读命”的丰富事迹,反而流露出更多的天照大神(太阳神)的故事,不免让后人感受到对(太阳女神)女性的重视。其实我认为并不是完全这样,且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日本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太阳的亮度和热度相对于月亮来说都是强大的。先民们在被太阳晒得十分痛苦的时候,柔和的月光也并非不令人喜爱。正如河合隼雄在《神话与日本人的心灵》中说的“日本人即便没有那么讨厌太阳,仅以《万叶集》为例,其中吟咏月亮的诗歌,数量就远远超过吟咏太阳的诗歌。”第二,《古事记》与《日本书纪》的成书时间相隔仅8年,且这两本书并非新编,而是对之前的典籍资料进行的汇总和整理,所以并不能代表当下的价值观。而之前的典籍资料很可能是农耕经济以前的狩猎采集阶段的产物,且这一时期属于母权社会时期,对食物有所裨益的自然属太阳的功劳大一些,所以太阳被看作女性,而月亮自然被看作男性。

从文化背景来看,中国月神形成的时代大概是农耕文化时期,其老子的道家思想中的阴阳观对其影响颇深。而日本则由于借鉴了中国的一些思想及本身的地理环境及成书方式等问题,故而形成了中国月神为女性,而日本月神为男性的现象。

二、中日月神性别与中日历史背景

这里的历史背景主要指成书的历史背景,即在社会制度的压迫和刺激下作者对月神性别的影响。作者作为社会中的一员,本身就是“社会人”,会受到各方面的浸染,所以自身的创作不免要与当时的社会背景相一致,从而使作品更好地融入这一时期,我认为这也是研究中日月神性别差异不可忽视的一点。

中国的神话资料呈现出“散”的特点,分布于不同的古籍资料中。在上文提到,关于月神最早的记录出现于《山海经·大荒西经》中,且首次确立月神的性别为女性。《山海经》的成书年代在春秋战国时期。一方面,这一时期呈现出井田制瓦解,开始出现封建生产关系以及社会等级观念加强等特点。且男性的地位逐步提高,而女性的地位则逐渐下降,重男轻女的思想日益加重。而其统治者周王及诸侯群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等均为男性。且社会战争频繁,动荡不安,而出兵打仗者也亦为男性。也就是说这一朝代的统治核心是以男性为主,女性为辅。另一方面,中国古代大思想家老子出现于春秋末期,且阴阳之道的输出对月神的性别有着强大的指导意义。月亮的别名谓之“太阴”且《吕氏春秋》也指出“月也者,群阴之本也。”所以这里明确地认为阳代表男性即太阳,且阴代表女性即月亮。《山海经》在这样的成书背景之下,其思想自然与社会潮流相适应。在太阳的大小、光亮及作用都远远大于月亮的情况下,自然将月亮定位女神,而太阳则定位男神。

日本的神话资料主要收录于《古事记》和《日本书纪》中,呈现系统化状态。且二书都作于奈良时期,前后仅相差8年。具体来说,一方面,这一时期有持统天皇、元明天皇以及元正天皇三位掌权者,且都为女性。庄培章就曾指出“这种性别的转换是因为天皇和神话的密切关系,就是当时拥有最高权力的持统和后来的元明、元正三女帝持续掌权,因为有了持统天皇,才有了天照大神(太阳神)的变化。”①持统女皇是日本历史上一位颇有建树的执政者,她协助天武天皇推翻天智系,而开创天武系。且之后的元明及元正两位天皇又分别是持统天皇的儿媳和孙女,所以这一时期的天下自然把握在女性手里。另一方面,持统天皇本是天武天皇的皇后,由于儿子过早离世,便不得不由持统上位继承大业。而这一历史事件与天照大神(太阳神)的记录有其相似之处。天照大神的别名谓之“大日女”,又叫“日妻”。也就是说天照大神本身是太阳神的妻子,而后来代替了丈夫成了太阳神。两者的上位方式呈现出极大的相似。正如庄培章在《从〈古事记〉探究日本皇室起源的神话》中说的那样“在持统称帝期间,伊势神宫变更为神宫家,据推测是神祇伯中臣大岛串通伊势神宫的主祭,把神宫里的日神由男神换成女神,于是女神和持统女帝重叠一致了。”整个日本的神话体系可以说是以太阳女神——天照大神为中心的,日本人崇拜太阳。所以说持统天皇在执政时期,想让所有的本国人民崇拜她,敬畏她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所以她将太阳神的性别换作女神,而月亮自然就成为男神。

从历史背景看,中国的月神确立为女性是春秋战国时期,且这一时期以男性为中心,男尊女卑的观念在加之阴阳之道的渗入,所以最终确定月神为女性。而《古事记》的成书时间则恰逢三代女帝执政,所以便把国民崇拜的太阳神改为女性,而月亮则被改为男性。

三、中日月神性别与中日民族心灵

每个民族根据自己不同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會形成其自身所独有的心理,且这一心理存在于每个人的潜意识中,从而使民族内部成员具有其相似性,以影响其价值观念及生活观念的选择。我认为从中日两国的民族心灵出发,能够更好地挖掘出其中日月神性别差异的原因。

中国自古以来喜爱完满的结局,认为追求吉利是生活的态度。而月亮因为月相变化,常常会呈现出阴晴圆缺。先民们看到此现象,便与女人怀孕的状态相联系。月亮渐渐变圆是因为月亮女神正在怀孕,而从满月到新月则是生产的过程,由此祈求多子多产。且月亮的变化周期与女性的生理周期也呈现出一致的趋势。所以说“月经”一词就出自于此。正如荣格的学生艾瑟·哈婷在她的《月亮神话——女性的神话》中指出的那样“原始人认为,女人一定有和月亮一样的本性,这不仅因为她们和月亮一样,都有‘膨胀的趋向,而且还由于她们也有与月亮的月周期一样长的月经期。”②关于月亮丰产的说法,还有“视月而生”的现象。陆佃在《埤雅》说为“明视”,可以让女人怀孕,月兔即“吐”也。明月之精,视月而生,故曰明视。这里说明,先民们认为月光有让女性怀孕的效用。在生产技术极不发达的时代,人丁兴旺无非是最吉利的事情,所以在中国月亮便被看作多产的女性月神。

“中国人以对称为美,日本人更欣赏不对称;中国人喜欢一轮圆月挂天中,日本人更爱残月西沉。”日本与中国两国的生存环境存在着极大的不同,中国山区面积广大且三面环山,长久以来形成以集体生活为主的生活方式。而日本是三面环海的岛国,且自然灾害频发,陆地面积狭小。日本的先民们不得不以海洋作为他们的主要生活来源。而出海打鱼时的船只,则成为重要的交通方式。在上文中提出月亮有新月、上弦月、下弦月、满月等种种月相变化。且新月、上弦月、下弦月时期,月亮的形象都是两头尖尖,中间略鼓像船一样的形态。原始先民们很有可能将自己心中的希望寄托给月亮,认为月亮是他们心中的船。不仅如此,我们在许多的和歌中也能察觉到一些影子。例如《万叶集》中提到“天海起云波,月船隐星林。”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日本古人把浩瀚的天空比作大海,而把月亮比作在大海里航行的月船。且出海打鱼者往往以男性为主,所以他们不得不把月亮神定为男性。并且,在《日本书纪》中,关于“三贵子”的掌权问题与《古事记》所记载的不同。它记录到其天照大神统治高天原、月读命分管海洋、须佐之男则分管苇原中国,更证明了上述观点,所以先民们认为月亮是男性形象。

中国人追求吉利,将月亮的阴晴圆缺与女子的生产联系在一起,所以认为月神为女性。而日本的海洋文化深厚,则将弯弯的明月与出海的渔船相联系,且出海者一般均为男性,所以认为月神为男性。

神话是一个民族最本质,最顽强的根基所在,它深深地留存在每一位族人的内心深处。关于中日两国月神性别的分析,仅从文化背景、历史背景以及民族心灵等方面入手是远远不够的,其成因必定是多重因素互撞的结果,仍然值得我们继续挖掘。

注释:

①庄培章.从《古事记》探究日本皇室起源的神话,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第141页.

②艾瑟·哈婷.月亮神话——女性的神话,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23页.

参考文献:

[1][日]安万侣,周作人译.古事记,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

[2][日]河合隼雄,王华译.神话与日本人的心灵,北京:三联书店,2018年版.

[3]潜明兹.中国神话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4]庄培章.从《古事记》探究日本皇室起源的神话,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

[5][美]艾瑟·哈婷,蒙子译.月亮神话——女性的神话,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6]曹希.中日神话中月神的性别分析[J].吕梁学院学报,2011,1(03).

猜你喜欢
中日
从垃圾的处理方式分析中日国民的环保意识
浅析中日账务处理中的异同
中日两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比较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