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朱栋霖等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 (1915-2016)》

2020-07-04 03:18陈佳
戏剧之家 2020年18期
关键词:文学史

陈佳

【摘 要】2018年5月,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朱栋霖、吴义勤、朱晓进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1915-2016)》(第三版),这一版本在贯彻了朱栋霖的回归文学本体的文学史叙述理念的同时,也有所创新。不仅在结构上有所调整,在文学史的开端上也有巨大变动,将1917年改为1915年。

【关键词】文学史;朱栋霖;文学本体;“人的观念”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18-0203-02

《中国现代文学史(1915-2016)》的编写站在古代与现代、中国与外国的交叉点上,从宏观上重新审视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对中国现代文学史进行了全新阐释。文学观念是对不同的或正在变动着的社会、历史、文化内容的生动反映。“新时期”以来,学者们不断呼吁中国现当代文学需要“重写文学史”。“重写文学史”反映的是一个普遍性认识,即回归文学本体,不再将文学作为政治斗争的工具,文学只是文学,并重新总结以往的文学经验,让文学史成为真正的文学史。经过了大约二十多年的艰难探索与行进,朱栋霖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可以说在这一方面是迈出了一大步,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果。

王瑶曾说:“文学史作为一门文艺科学,它不同于文艺理论和文学批评;它要求讲文学的历史发展过程,讲重要文学现象上下左右的历史联系。确认文学史具有‘文艺学的性质,首先是对长期存在的‘以政治鉴定代替文学评价的庸俗社会学倾向的一个否定;并由此明确了文学史应该以创作成果为主要研究對象,即衡量一个作家对文学史的贡献,确定其历史地位,主要看他的作品的质量和数量;面对作品质量的评价则应该坚持思想与艺术的统一,注意文学艺术本身的规律和特点。”①由此可见,对“文学本体”特征的注重是作者进行文学史叙述的前提。由于影响文学史叙述外在因素的多样性,尤其是主流意识形态的规范、主宰,常使文学史叙述偏离客观原初的文学史事实,因此,要进行科学客观的文学史叙述,回归“文学本体”是其根本与前提。而北京大学出版社新出版的第三版《中国现代文学史(1915-2016)》贯彻了回归文学本体的文学史叙述观。

“人的观念”是朱栋霖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一个始终贯彻的文学史理念。“‘人的发现,人对自我的认识、发展与描绘,人对自我发现的对象化,即‘人的观念的演变,是贯穿与推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内在动力。”②整个人类社会和文明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的观念演变的历史。通过用“人的文学”的理念来筛选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经典作家作品,重新阐释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现代化进程。从朱栋霖先生的访谈录中可以看出,他认为中国现代文学始终存在着两种或以上的声音,这些声音在文学发展历程中不断进行对话、交流、对抗、交融。20世纪30年代的左翼文学提出了人的阶级性,这一观点是对“五四”中发现的人的个性、社会性向另一个方向极端推进的结果。

《中国现代文学史(1915-2016)》立足于几十年来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成果之上,梳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脉络,重新评估与审视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诸多文学现象。这本书不但反映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历史,更阐明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内在驱动力。

中国现代文学的演变深受西方文学理念的影响,西方价值观念、文学理念不断刺激着中国人发现“人”,并且启发了中国作家如何去表现“人”。中国现代文学与中国古代文学不同之处在于:中国古代文学虽也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诸如西域文化、印度佛教文化,但受限于交通、地理环境、科学技术水平等,中国古代文学基本是在一个相对固定的区域内自我成长。中国现代文学处于一个开放的世界文学格局之中,它的每一步发展都受到西方及日本文学的影响,并且诸多作家对此是主动而积极的。从鲁迅的《狂人日记》开始,郭沫若、郁达夫、老舍等都在学习外国文化。正是因为对其他民族、国家文学的借鉴,这才有了中国现代文学的诞生,中国现代文学也成长在一个中西兼容、对外开放的环境之中。

《中国现代文学史(1915-2016)》在每一个章节之中都设置了横向的比较,于世界文学发展的大格局中审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并在横向比较中阐述中国现代文学的内涵需要通过外来的影响而逐步显现,以及说明中国现代文学将外来影响内化为自身追求的过程。这部作品的包容性不仅体现在对于外来影响的客观阐释上,在中国现代文学内部,这部作品也表现出它包容的气度,公正客观地阐述和评价中国现代文学史不同时期所涌现出的各种文学思潮、社团流派、文学理念、文学风格,认定其价值的同时也指出其不足之处,在很大程度上破除成见,最大程度还原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中国现代文学史(1915-2016)》同之前的几个版本相比,最大的区别就是改变了中国现代文学的上限,将1917年改为1915年,把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作为现代文学史的开端。《青年杂志》开创的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在于区分了古与今,是几千年古典文学向现代文学转化的划时代的变化。《中国现代文学史(1915-2016)》虽然将现代文学的上限定为1915年,但它又不局限于1915年,而是用一定的笔墨论述了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发展过程,并将1898年作为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起点,把中国近代文学这一古今交替的过渡期也纳入其中,并从中找出了中国现代文学发生发展的充分依据,连接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与中国古代文学的历史,使其没有断层。它将下限定为2016年,但不止步于2016年。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就其文学性质的一致性而言,并没有必要将二者分离开来,它们是互相贯通的,中国当代文学是中国文学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中国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融合为一个整体,提供了充分的空间以供史学家们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进行梳理,使中国现代文学不再局限于短短30年里,而是呈现出一种面向未来的开放型格局。

《中国现代文学史(1915-2016)》延续此前版本依旧设立了“声音”栏目,就相关的文学史阐述、作品评述列出不同的观点甚至争论性的资料文字。真正的历史一去不复返,文学史也只是如今对文学的认识、归纳与总结,每一部文学史都是对过去文学历史的一个解读。不同的“声音”展现不同的解读观点,这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1915-2016)》编撰上较为显著的特点,这些“声音”的列举避免了编者的一家之言。

这部文学史为读者提供了若干文学论争的观点及史料,这既是编者的编撰风格,也是学者的文学品格。《中国现代文学史(1915-2016)》借鉴了几十年来学者们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众多成果,它的独到之处就在于编者对各作家及其作品不仅有自己的评价,而且通过设立“声音”欄目有意把各方面的不同观点呈现出来,让读者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可以有一个更加立体的把握,避免读者囿于编者的一方之见。《中国现代文学(1915-2016)》毫无疑问体现了学界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走向了成熟。

注释:

①王瑶.王瑶全集(第五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144.

②朱栋霖,朱晓进,龙泉明.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00)[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2.

参考文献:

[1]刘锋杰.回归历史的本真——评朱栋霖等著<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97)>[J].文学评论,2000(03).

[2]汪文顶.评朱栋霖等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97)>[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2(02).

[3]王福湘.朱栋霖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三版上册修订之得失[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7.

[4]朱栋霖,赵黎明.现代文学史,如何“新修订”?——朱栋霖先生访谈录[J]. 新文学评论,2016.

[5]郭建军.文学史的“重写”与教科书的“新编”——评朱栋霖、丁帆、朱晓进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97)>[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1).

[6]胡希东.文学观念的历史转型与现代文学史叙述模式的变迁[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5(04).

[7]郭铁成.简评<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00)>[J].文学评论,2007(04).

[8]杨新敏.尘埃落定后的重新审视——评朱栋霖等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97)>[J].江海学刊,2000(05).

猜你喜欢
文学史
世界首都中国文学史专论《中国文学史纲要》中译本出版
现当代诗词文学史地位大家谈
当代诗词怎样才能写入文学史
作品选评是写好文学史的前提——谈20世纪诗词写入文学史问题
现当代中华诗词不应缺席中国文学史
现代视域中文学史著对《红楼梦》经典化的推进(1900—1949)
论20世纪以来中国文学史著的宋玉书写——从断代文学史到文学通史的考察
以文证史:文学史教学的基本思路
辩证理解现代文学史书写的“真实性”
小地方文学史的可能与向度——冉隆中和《昭通文学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