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探索与应用

2020-07-06 03:18冉亦李昊霖王丁邓丽娜
科技风 2020年18期
关键词:思政课程思政价值观

冉亦 李昊霖 王丁 邓丽娜

摘 要:高校专业课程融入“课程思政”教育,与思政课程一道协同育人,旨在培养不仅具备专业知识,而且怀揣中国情怀的新时代大学生。高校英语课程思政肩负重担,面对时代的需求,高校英语教学模式从教材内容、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以及教师角色等多方进行探索,为英语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添砖加瓦,进而为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出一份力。

关键词:雅思听力;课程思政

在2016年12月的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而行,形成协同效应。”(习近平,2016)将“课程思政”融入到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去,是高校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的高校教育思想路线为理论基础,进行的教学改革。这一理论,强调在专业知识教学过程中融入价值观引导,在价值观中体现专业知识的底蕴。(刘清生,2018)高校应该用好课堂这个主要渠道,对大学生进行除了专业知识之外的育人教育。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那样,“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办好我们的高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课程思政”作为高校立德树人的方针,对于发展“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后继有人、兴旺发达。(韩宪洲,2018)

1 课程思政

2014年,上海市委、市政府提出“课程思政”这一概念,强调教育不仅仅是传授专业知识,还应具备思想政治功能和意识形态功能。“课程思政”以课堂教学为手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从政治认识、国家认识、文化自信以及公民人格为内容,多维度构建人格价值取向以及正面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杜刚跃,孙瑞娟,2019)

高校英语课程思政以语言基础能力(听、说、读、写、译)的培训为基础,融入中西方社会、政治、文化以及艺术的对比,在提高学生全球化意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培养高尚的情操以及健全的人格,与其他课堂一起形成合力,全方位育人,提升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帮助他们成为一个具有全球公民意识的时代新人。(张喜华,2019)

2 高校英语教学中的“课程思政”的必要性以及实践方式的探索

2.1 “文化自信”元素的缺失

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提出的话语权理论,指出话语是权力的载体。个人或组织通过语言可以赋予自己权力。长久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利用“话语权”在全球传播西方价值观与思维模式,以至于中国以及其他发展中的東方国家的社会价值观受到来自西方价值观的影响。在国内,西方价值观浸润到影视、书籍以及文化之中。新一代的中国人由于在西方价值观中成长,使得中国文化以及价值观地传承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在高校英语教学中,为了让英语专业的学生以及学习大学英语的学生感受母语国家语言的使用以及了解西方的思想模式,大量的教材倾向于选择原版教材。原版教材,以西方价值观为基础,传播普世价值观。这不同于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西方的价值体系存在意识形态的偏见,以“西方中心论”为出发点对中国的价值观以及发展进行有意误读以及理解偏差。(王瑛,阮青,2016)以笔者参与的教学团队申请的“课程思政”的课题为例,课题中选用的教材是英文原版教材,由哈珀·柯林斯英国出版集团出版的雅思英语系列丛书。以Listening for IELTS为例,全书共11个单元,涉及社会、生活和学习相关话题11个,其中没有一个单元有中国文化或东方价值观等元素。有学者研究,在《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二版)全套四册教材中,中国文化所占比例不足1.3%。其他研究显示,《大学英语》的教材中,中国文化也普遍偏少,约占总量的2%。(杜刚跃,孙瑞娟,2019)

西方文化的大量输入与传统文化的缺失,加深了西方文化的植入,进一步忽视了传统文化。西方发达国家的“话语”悄然进入高校课堂,中国文化却随着全球化被慢慢淡忘。“中国文化”在教材上的失语,影响了中西文化的双向传播。(杜刚跃,孙瑞娟,2019)笔者在准备“课程思政”这个课题的过程中,实际教学资料不但融入课程所必须的知识点,还增加了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英语讲授以及视频介绍,生动地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由来与发展演化,并逐步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深入探讨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引导学生渐渐回归到中国文化的根上去。教材内容和课堂教学不仅需要囊括语言学习的知识点,还应该关注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将国学典籍中的传统价值观与当代社会现象相结合,从学生感兴趣的例子出发,引进课程思政的母语文化元素。用英语向西方讲好“中国故事”,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本国文化,增强文化自信,还有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逐步加强文化影响的向外扩展,进而让西方社会了解中国以及相应的文化习俗,有助于中西方的文化交流。

2.2 “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实践

2014年,“课程思政”、“全教师、全课堂、全课程”育人倡导进入人们的视野。(刘清生,2018)有学者研究,在中国知网搜索发表全文以“思政教育与大学英语教学”的论文,在2016-2018年,课程思政的研究呈现出峰值:2016年55篇,2017年80篇,2018年75篇。(张华,2019)经历六年的发展,成都大学于2019年7月号召各学院教师积极申报“课程思政”相关课题,进而推广“课程思政”的教学模式。2019年9月立项公示,11月底就立项课程进行赛课,各学院之间相互交流学习课堂教学模式以及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角度。笔者作为观摩教师,观摩各学院申报课题老师的课程思政课堂教学15分钟片段展示。观摩了12位老师的课程片段,笔者发现了两个问题,亟待解决。第一,如何找专业课与课程思政的交集点?第二,教师可以应用哪些手段引入思政教育?

以笔者申请的“课程思政”之雅思听力为例,如何将人文关怀与德育培养融入到专业知识的传授中,是课程思政行之有效的充分条件之一。笔者在备课时查阅了一些关于课程思政的实践探索的文献。如,严婷《大学英语课课程思政时间探索-以<新视野大学英语>为例》。该篇论文的作者提到实现课程思政的三个途径:其一,以课本为基础,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教学无法脱离文化。找寻思政元素需依托语言教学中呈现的文化元素。通过抛砖引玉,将思政元素从介绍英语国家文化引向母语国家文化。通过介绍身边耳熟能详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将抽象的文化具体到课堂外的世界中。其二,丰富课堂内容,创新思政教育环境。科技的进步,使课堂教学手段日益多元化,从过去的录音机发展为现在的音频、视频等多种多媒体手段来呈现教学内容。将过去需要文字表述的内容,通过可视化的方式呈现出来,学生对此的印象更为深刻。其三,开发英语第二课堂,增强思政育人效果。教师可以利用第二课堂,将思政内容与专业知识相结合。如组织学生以社会热门话题为中心,将社会现象与传统文化相联系,以英语小组讨论的模式,探寻社会问题的解决办法。通过一个个的实践活动,打破教室的阻隔,让学生由内向外生长。但首先,教学机构、学校、任课老师需提供学生生长急需的养分,以课本为基础融合树德育人理念。(严婷,2019)

除了从课本出发找寻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的切入点,还可以发挥英语教学特点,其中文化负载词的教学也可以导入思政元素。(陈朝晖,2019)“文化负载词(culture-loaded words)是指标志某种文化中特有事物的词、词组和习语。这些词汇反映了特定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积累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活动方式。”(廖七一,2000)在教学过程中,英语教学模式大多采用文法翻译法(grammar-translation)。课堂中,教师会通过中英互译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英语的相关表达。在翻译教学的过程中,无论是英语还是汉语,都涉及大量的文化负载词。中西方文化存在大量的差异性,而这些差异性从语言、知识、信仰、人生观、思维方式、道德、风俗等方面体现出来。(方梦之,2004:307)学生在翻译时,常常会遇到困难,如:源语词汇语义在母语(汉语)中的空缺。如果直译,可能会使学生理解上出现偏差,通常教师会采用释译的方式,即,用解释描述的方式进行翻译,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源语言中的词语。在课程思政的教学环节中,任课教师不仅需要进行释译,还可以借助母语国文化进行中西文化的对比。如,英语中描述一个新来的人需要从头学起,可以表达为:learn the ropes。学生直译,可能会翻译为:学习绳子。如此理解,学生会不知所云。在教学过程中,释译这个短语的同时,可以介绍这个短语的由来:英国在历史上是个海洋国家,航海业发达。初来乍到的水手,上船的第一件事就是学习如何拉好桅杆上的帆布。随着时间的推移语言使用的发展,这个短语渐渐由最初的意思,引申为如今“从头学起”的内涵意思了。课堂教学中,可以从文化入手,进行对比,提出中国在历史上是农业国家,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农业国家与海洋国家的文化的差异,政体差异以及思想差异。在差异对比过程中,引导学生回溯中国传统思想的内涵外延,并将之与当下中国的文化进行对比。以当下热门社会话题为突破口,将学生置身于社会大背景中,思考作为大学生,应该如何承担起力所能及的义务与责任,从点滴做起,推动社会的进步。

3 “课程思政”中教师的角色

教师作为“课程思政”的实践者之一,将教学内容、学生以及思德教育有机的串联起来,并行不悖的推行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指导方针。作为高校英语教师,不仅需要时时加强个人业务知识的学习,还应该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意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具备跨文化和全球化的意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做到以身作则,教书育人。大力开放除学校以外的“第二课堂”,鼓励学生多参加与英语教学相关的竞赛、演讲以及团体活动。在“第二课堂”中找切入点,亲近学生,融入立德树人理念,做到全方位育人。教学团队以教研、磨课或赛课的形式,研究开发相应的课程以及有效的教学模式。

4 结语

“课程思政”是中国高校教学改革的一个趋势。高校外语教学需要将语言能力教学、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以及中西方对比意识相结合,融入“课程思政”的立德树人的理念,做到守好一道渠,管好责任田,全方面、多角度、复合模式地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大学生。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9(01).

[2]刘清生.新时代高校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理性审视[J].江苏高教,2018(12):91-93.

[3]韩宪洲.以“课程思政”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流大学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18(23):4-6.

[4]杜刚跃,孙瑞娟.高校英语教学“课程思政”有效策略研究[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4):122-126.

[5]张喜华.大学英语与中国文化思政融合教育研究[J].北京教育,2019(11):62-64.

[6]王瑛,阮青.建设中国话语的国际传播体系[J].青年记者,2016(36):58-60.

[7]張华.思政教育体系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路径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41):156-158.

[8]严婷.大学英语课课程思政实践探索-以《新视野大学英语》为例[J].黑河学刊,2019(05):105-108.

[9]陈朝晖.在大学英语文化负载词中贯彻课程思政理念[J].英语教师,2019(19):112-114.

[10]廖七一.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11]方梦之.译学词典[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项目:成都大学课程思政校级示范课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722

作者简介:冉亦(1987-),女,汉族,四川成都人,博士在读,讲师,研究方向:教育学,英语笔译;李昊霖(1990-),男,四川成都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教育学;王丁(1989-),女,四川成都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任务型教学。

通讯作者:邓丽娜(1979-),女,汉族,四川宜宾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学、中泰文化对比。

猜你喜欢
思政课程思政价值观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我的价值观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价值观(二)
价值观(一)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