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医执业医师分阶段考试的《诊断学实验》教学考核方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2020-07-07 00:19尹剑雄刘菊华吴新辉
关键词:体格检查分阶段考核

夏 婷 尹剑雄 毕 榕 刘菊华 吴新辉 郭 静

(成都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四川 成都 611137)

诊断学是运用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对疾病进行诊断的一门学科,是从基础学科过渡到临床学科的桥梁课程,包括症状学、问诊、体格检查等部分。体格检查技能为临床最常用、最实用的基本技能,娴熟而准确的体格检查不仅可以为疾病的初步诊断提供可靠依据,也可对疾病的进展提供诊断线索, 同时可以有效的减少不必要的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减少患者的医疗负担。医师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是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行业准入考试,其通过率也是检验医学院校教学质量的检验指标[1]。目前高校诊断学实验中体格检查教学模式基本沿用的是以教师为主讲、学生互相查体练习、学期结束终结性考核的模式,为了更好的培养中医专业医学生体格检查能力,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在中医执业医师分阶段考试中的实践技能考核通过率,本研究采用分阶段教学+过程性考核+课程结束终结性考核的教学新模式, 拟探讨出更适合提高学生诊断学体格检查技能的教学方法。

一、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我院中医学专业2017 级2 个班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编号为甲、乙班,其中甲班71 人,乙班71 人,将两个班同学各自随机分为三个组,即甲班A 组24 人、甲班B 组24 人、甲班C 组24 人;乙班D 组24 人、乙班E组24 人、乙班F 组23 人。实验组为:甲班A、B 组,乙班D、E 组;对照组为:甲班C 组、乙班F 组;实验组和对照组授课教师、授课内容、学时数、考核标准均相同,且学生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

2.教学方法

(1)实验组

甲班A 组采用“一般头颈部检查-心肺检查-过程性考核-腹部脊柱四肢检查--神经系统检查-过程性考核-全身体格检查-课程结束终结性考试”教学方式,即A 组学生在“课程结束终结性考试”前增加了两次“过程性考核”。“过程性考核”方式为2 部位规范化、标准化体格检查,边操作边叙述操作要点,10 分钟内完成。“课程结束终结性考试”方式随机抽取全身2 部位规范化、标准化体格检查,边操作边叙述操作要点,10 分钟内完成。

甲班B 组教学模式同A 组,不同之处在于“课程结束终结性考试”方式为全身系统化、规范化、标准化体格检查,要求学生在1 小时内完成全身查体内容,边操作边叙述操作要点。

乙班D 组教学考核方式与甲班A 组相同。

乙班E 组教学考核方式与甲班B 组相同。

(2)对照组

甲班C 组保持“一般头颈部检查-心肺检查-腹部脊柱四肢检查-神经系统检查-全身体格检查-课程结束终结性考试”的教学模式。“课程结束终结性考试”方式随机抽取全身2 部位规范化、标准化体格检查,边操作边叙述操作要点,10 分钟内完成。

乙班F 组教学考核方式与甲班C 组相同。

3.成绩评定

甲、乙两个班的考核标准均一致。每组学生的体格检查考核总成绩最后折算成百分制。其中甲班A 组、B 组,乙班D 组、E 组的查体考核成绩为两次分段过程性考核和课程结束终结性考核,比例分别为20%、20%、60%。

4.统计分析

采用SPSS 22.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两比较甲班A、B、C 三组之间的成绩,两两比较乙班D、E、F 三组之间的成绩,并比较A 与F 组、B 与F 组、D 与C、E 与C 组之间的成绩。

二、研究结果及分析

两两比较甲班之间的成绩,结果如下表:

两两比较乙班之间的成绩,结果如下表:比较A、D、E、F 组年龄、男生所占百分率及成绩差异,结果如下表:比较B、D、E、F 组年龄、男生所占百分率及成绩差异,结果如下表:

表2 D、E、F 三组的年龄、男生所占百分率及成绩差异

表3 A、D、E、F 组的年龄、男生所占百分率及成绩差异

表4 B、D、E、F 组的年龄、男生所占百分率及成绩差异

比较C、D、E、F 组的成绩,结果如下表:

表5 C、D、E、F 组的年龄、男生所占百分率及成绩差异

三、讨论

国家考试中心于2016 年5 月举行了中医执业医师分阶段考试实证研究第一阶段考试,我校为首批试点学校,第一阶段的实践技能考试中第三、四站均为体格检查操作题,凸显了诊断学体格检查教学的重要性。在四年的实证研究中,暴露的体格检查教与学问题日益凸出,深化体格检查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授课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不仅要树立体格检查的重要性, 强调其规范性、精准性,同时要不断改进体格检查的教学方式, 新颖的教学方式既可增加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又能提高对诊断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力[2]。在教学中探索有效的体格检查考核方式能够使教师更好地掌握学生的薄弱环节,有利于查漏补缺,进一步体格检查技能的培养,提高教学质量[3]。

本次研究发现:采用新的教学考核模式(分阶段教学+过程性考核+课程结束终结性考核模式)的实验组,即甲班A、B 组和乙班D、E 组学生所取得最终成绩均优于采用传统教学模式的对照组(C 组、F 组)所取得的最终成绩,研究表明采用分阶段教学考核模式较传统教学考核模式取得的成绩更理想。

在中医执业医师分阶段考试实证研究背景下,本研究着力于提高中医执业医师分阶段考试第一阶段通过率,根据传统教学考核方式,设计了分阶段教学考核模式,相较于传统教学模式,新教学模式打破传统教学“一考定终身”的终结性考核模式,过程性考核既是对前一阶段学习效果的检验,督促学生课余加强练习,促进学习,又能打破部分学生在课程结束终结性考试时过于紧张,临场发挥失准,影响成绩。本研究中,实验组B 组、E 组的课程结束终结性考核为全身查体考核,评分标准仍同于执业医师标准,主要考核学生系统性、全面性的查体能力,全身查体考核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督促学生全面练习查体,因知识点较多,学生课余用在练习的时间增多;同时分阶段考核也可反馈老师的教学活动,以考促教。但是由于增加了分阶段考核,教师的工作量随之增加,也需要学生抽出更多的课余时间加强练习,因此相对更耗费时间和精力。

猜你喜欢
体格检查分阶段考核
皮肤科专业基地骨干师资对皮肤科专科体格检查的认知调查
分阶段调整增加扇区通行能力策略
2022年山西省对口升学考生体格检查表
2021年山西省对口升学考生体格检查表
基于行为分阶段改变理论的护理模式对胆囊切除手术患者的影响
分阶段心理护理干预对干细胞移植患者不良心理状态的影响
2019年山西省普通高校专升本考生体格检查表
“表里不一”如何识别——富平增强考核洞察力
考核偏向:错把经过当结果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