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发酵产丁二胺的定量测定

2020-07-07 03:15黄荻萱李国辉毛银赵运英周胜虎邓禹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20年12期
关键词:酵母粉发酵液内标

黄荻萱,李国辉,毛银,赵运英,周胜虎,邓禹*

1(江南大学,粮食发酵工艺与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江苏 无锡,214122)2(江南大学 生物工程学院,江苏 无锡,214122)

丁二胺,又称腐胺,是原核和真核生物中常见的二元胺之一[1-2],具有重要的工业价值[3],被广泛用作生物塑料(如尼龙46)、药物、杀菌剂、表面活性剂等产品的原材料[4-7]。截止2006年,欧洲丁二胺的年产量约为10 000 t,市场价值超过1 600欧元/t[8-9],预计未来仍将高速增长[10]。目前,工业上丁二胺的合成主要依靠化学方法[10],虽然工艺成熟,但使用了不可再生的石油资源,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且催化剂价格昂贵,反应条件相对苛刻。因此,丁二胺的生物合成得到了广泛关注[10-13]。

目的产物的定量测定是开展生物合成研究的基础。由于缺乏紫外吸收和荧光发色基团,直接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检测二胺类物质较为困难[14],因此需要衍生化试剂,如丹磺酰氯进行柱前衍生。然而,发酵液中除丁二胺外,还存在蛋白质、氨基酸、多肽以及小分子胺等多种含有氨基的物质,均能与丹磺酰氯发生反应(图1),从而对丁二胺的定量检测产生干扰。

本研究建立了一种基于校准曲线的检测方法,成功地对大肠杆菌发酵液中丁二胺的含量进行了定量测定,为后续生产菌株的性能评价及丁二胺的生物合成奠定了基础。

图1 丹磺酰氯与含氨基物质的衍生化反应过程
Fig.1 The reaction of dansyl chloride with substances containing amino-group

1 材料与方法

1.1 菌株与培养

大肠杆菌MG1655、大肠杆菌BL21(DE3),均为本实验室保藏。丁二胺生产菌的发酵实验在添加了4 g/L葡萄糖的肉汤(super optimal broth,SOB)培养基中进行。SOB培养基(g/L):酵母粉5.0,蛋白胨20.0,KCl 0.186,NaCl 0.5,MgCl2·7H2O 2.03。菌株在37 ℃,200 r/min条件下培养。

1.2 主要试剂

丁二胺盐酸盐(putrescine, PUT)标准品、1,7-庚二胺(1,7-diaminoheptane, HEP),Sigma Aldrich;内标物1,6-己二胺盐酸盐(1,6-diaminohexane, HEX)、高效液相色谱级乙腈,麦克林;衍生化试剂丹磺酰氯,阿拉丁。

1.3 仪器与设备

高效液相色谱体系采用安捷伦1260 Infinity Ⅱ,配备安捷伦1260 VWD检测器(G7114A)、安捷伦1260进样器(G7129A)以及安捷伦1260泵(G7111A)。样品使用安捷伦porpshell 120EC-C18柱(4.6 mm×150 mm,粒径4 μm)进行分离。

液相质谱分析采用Waters-MALDI-SYNAPT Q-TOF MS,联用Waters-Acquity-HPLC色谱仪和PDA检测器(200~500 nm)。样品在BEH C18柱(2.1 mm×150 mm,粒径1.7 μm)上于45 ℃条件下进行分离,流动相A和B分别为乙腈(体积分数为100%)和甲酸(体积分数为0.1%)。流速为0.3 mL/min,梯度洗脱程序等参数见参考文献[15]。

1.4 实验方法

1.4.1 二元胺标准品及发酵液的衍生化

二元胺标准品母液(PUT、HEX和HEP)质量浓度为10 g/L,使用时稀释。丹磺酰氯衍生二元胺的操作如下[16]:在500 μL的二元胺标准品或待测样品中加入等体积饱和NaHCO3溶液,使用饱和NaOH调节pH值至10,加入足量溶解于丙酮的衍生化试剂丹磺酰氯并混合均匀,60 ℃避光水浴30 min后使用2 mL无水乙醚萃取10 min,收集上层有机相,萃取操作重复2次。混合2次收集到的萃取物,N2吹干除去乙醚后将衍生物溶解于500 μL乙腈溶液中,0.22 μm滤膜过滤后HPLC检测。上述待测样品由发酵液样品12 000 r/min离心10 min后取500 μL上清液并添加5 μL HEX(10 g/L,终浓度为100 mg/L)和5 μL HEP(10 g/L,终浓度为100 mg/L)后得到。

1.4.2 二元胺衍生物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在C18柱上进行二元胺丹磺酰氯衍生物的高效液相色谱分离,温度为30 ℃,紫外检测波长为254 nm,进样量为10 μL,流动相A为超纯水,流动相B为高效液相色谱级乙腈,流动相均经0.22 μm滤膜过滤后使用。梯度洗脱程序设置为0~4 min,55%~70%B;4~6.7 min,70%B;6.7~12 min,70%~95%B;12~12.6 min,95%B;12.6~13.5 min,95%~55%B;13.5~16 min,55%B,总流速0.7 mL/min。

1.4.3 校准曲线的绘制

将SOB培养基中酵母粉的质量浓度分别设置为5、10、15、20、25、30、35、40 g/L,模拟不同时期发酵液中干扰物质含量的动态变化。在含5 g/L酵母粉的SOB培养基中,分别加入25、50、100、150、200 mg/L PUT与固定质量浓度的内标物HEP(100 mg/L)。经衍生化反应后,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上述体系中PUT和HEP的峰面积。随后,将上述操作在含有10、15、20、25、30、35、40 g/L酵母粉的SOB培养基体系中重复进行。相似地,用HEX代替HEP作为内标,重复进行实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模拟发酵液体系中二元胺标准品的测定

由于缺乏紫外吸收和荧光发色基团,难以直接使用紫外或荧光检测器检测二元胺,因此本研究中选择丹磺酰氯[17-18]作为衍生化试剂进行实验。丁二胺衍生物和内标衍生物在超纯水体系中的分离效果如图2所示。结果表明,所有被测二元胺均能通过梯度洗脱程序完全分离。PUT(峰1)、HEX(峰2)和HEP(峰3)的保留时间分别为9.11、10.63和11.44 min。

峰1-200 mg/L丁二胺的丹磺酰氯衍生物;峰2-100 mg/L 1,7-庚二胺的丹磺酰氯衍生物;峰3-100 mg/L 1,6-己二胺的丹磺酰氯衍生物 A-溶解于超纯水中;B-溶解于含有5 g/L酵母粉的SOB培养基中;C-溶解于含有40 g/L酵母粉的SOB培养基中
图2 丹磺酰氯衍生化丁二胺、1,7-庚二胺、1,6-己二胺标准品的高效液相色谱图
Fig.2 The HPLC chromatogram of PUT, HEX, HEP standards with Dansyl chloride as derivative reagent

2.2 发酵液中丁二胺检测校准曲线的构建

将200 mg/L PUT分别溶于超纯水和含5 g/L酵母粉的SOB培养基中,同时加入100 mg/L HEX和HEP作为内标物,检测后发现, HEX和HEP的峰面积分别比超纯水中减小33%和11%(图2-B)。当酵母粉的质量浓度为40 g/L时,HEX和HEP的峰面积分别比超纯水中减小57%和46%(图2-C)。结果表明,当足量衍生化试剂存在时,酵母粉中可能含有某些与二元胺结构相似的物质,对二元胺的检测产生影响,且影响作用均随酵母粉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因此,可以利用内标物受到的干扰,指示待测物质丁二胺所受影响,消除现有检测方法的偏差。

为了探究影响规律,在含有不同浓度酵母粉(0~40 g/L)的模拟发酵液体系中加入100 mg/L HEP(或HEX)和适量的PUT(50~200 mg/L)。经丹磺酰氯衍生化后,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PUT和HEP(或HEX)的峰面积。结果发现,当酵母粉浓度为定值时,单位浓度内标HEP峰面积与单位浓度PUT峰面积之间的比值为定值,随酵母粉浓度的升高,上述比值逐渐减小,定义该比值为转换系数Kput-hep,绘制HEP峰面积、酵母粉浓度、Kput-hep三者间关系曲线如图3-A和3-B所示。同样地,当酵母粉浓度为定值时,单位浓度内标HEX峰面积与单位浓度PUT峰面积的比值为定值,随着酵母粉浓度的增加,上述比值逐渐减小,定义该比值为转换系数Kput-hex,绘制HEX峰面积、酵母粉浓度、Kput-hex三者间关系曲线如图3-C和3-D所示。在检测微生物发酵液样品中的丁二胺含量时,只需在样品中加入100 mg/L HEP(或HEX)作为内标,根据HEP(或HEX)峰面积,从关系曲线A和B(或关系曲线C和D)中确定该体系下的转化系数Kput-hep(或Kput-hex),利用内标峰面积对丁二胺峰面积进行校准,即得到丁二胺的实际产量,从而消除体系对丁二胺检测的干扰。

2.3 校准方法的准确性及可行性评价

在含有5 g/L酵母粉的SOB培养基中,分别添加25、50、100、150、200 mg/L丁二胺的待测样品,经内标HEP校准计算后得到对应的丁二胺含量检测值为26.22、 50.63、 99.68、 147.48、 191.82 mg/L,误差分别为4.890%、 1.254%、-0.317%、-1.677%、-4.090%。经内标HEX校正后得到的丁二胺含量检测值分别为26.40、 51.91、 96.82、 145.93、 193.07 mg/L,误差分别为5.602%、 3.813%、-3.178%、-2.717%、-3.464%。此外,在含有10、 15、 20、 25、 30、 35、 40 g/L酵母粉的SOB培养基体系中,分别重复进行实验(图4)。总体来看,校准后的丁二胺检测值与实际值之间的误差为0.004%~7.959%,回收率为92.04%~107.73%。该方法的检出限为0.03 mg/L,定量限为0.11 mg/L,可以满足发酵液中丁二胺定量检测的要求。

A-100 mg/L 1,7-庚二胺峰面积与酵母粉浓度的关系曲线;B-酵母粉浓度与转化系数Kput-hep的关系曲线; C-100 mg/L 1,6-己二胺峰面积与酵母粉浓度的关系曲线;D-酵母粉浓度与转化系数Kput-hex的关系曲线
图3 发酵液中丁二胺含量测定的校正关系曲线
Fig.3 The calibration cueve of the calculation method

图4 校准方法的准确性评价
Fig.4 The evaluation of the calculation method

随后,将该方法应用于生物合成丁二胺的实际检测中。选择大肠杆菌MG1655和大肠杆菌BL21(DE3)进行丁二胺发酵实验。大肠杆菌BL21(DE3)在SOB培养基中摇瓶发酵24 h可产生0.33 g/L丁二胺,而大肠杆菌MG1655在72 h内仅产生0.03 g/L丁二胺(图5),因此前者可作为出发菌株用于后续的研究。利用液质联用-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法(liquid chromatography mass spectrometry with quadrupole time-of-flight,LCMS-Q-TOF)进一步鉴定大肠杆菌BL21(DE3)的发酵液样品(图6),发现了丁二胺的2个特征碎片([M+H]+89.1和产物离子m/z72.1)[19-20],证实大肠杆菌BL21(DE3)发酵积累的产物为丁二胺,表明上述方法成功鉴定了不同菌株的丁二胺生产能力,为进一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图5 大肠杆菌MG1655和BL21(DE3)在SOB培养基中 发酵产丁二胺情况
Fig.5 The production of putrescine byE.coliMG1655 andE.coliBL21(DE3) in SOB medium

A-丁二胺溶于超纯水色谱图;B-丁二胺溶于超纯水质谱图;C-丁二胺溶于SOB培养基色谱图;D-丁二胺溶于SOB培养基质谱图; E-大肠杆菌BL21(DE3)在SOB培养基中产丁二胺色谱图;F-大肠杆菌BL21(DE3)在SOB培养基中产丁二胺质谱图; G-空白SOB培养基色谱图;H-空白SOB培养基质谱图
图6 丁二胺的LC-MS定性检测(前体离子[M+H]+89.1和产物离子m/z72.1)
Fig.6 Qualitative determination of putrescine by LC-MS

3 结论

本研究提供了一种定量测定发酵液体系中丁二胺含量的方法,在传统丹磺酰氯柱前衍生HPLC检测丁二胺方法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采用内标与校准曲线相结合,对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出的丁二胺含量进行校准,消除了干扰成分的影响。该方法适用于丁二胺生物合成过程中产物的定量分析,可用于指导丁二胺生产菌株的筛选和构建。此外,该方法也可应用于复杂体系中多种二元胺的含量测定。

猜你喜欢
酵母粉发酵液内标
I Helped Mum:包皓文
酪酸梭菌-糯米复合发酵液对鼠伤寒沙门菌的抑制作用及其对鼠伤寒沙门菌感染小鼠肠道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的影响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硼的内标选择性研究
利用残次果发酵液提升梨果品质
气相色谱内标法测洗涤剂中的甲醇
低温刺激对不同温型香菇发酵液菌株酶活性的影响
食用菌发酵液中水溶性糖类含量的检测研究
饵料温度对孔雀鱼幼鱼生长影响的研究
紫薯馒头的加工工艺优化
血液中乙醇含量测定-异丁醇内标标准曲线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