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校企合作,创新运行机制

2020-07-07 21:28黄侃谭杉
文教资料 2020年30期
关键词:合作模式协同创新共生

黄侃 谭杉

摘   要: 本文针对校企协同创新的合作模式,提出“共生”的核心理念,建立基于核心竞争力驱动模式的深度合作运行机制。新的产学研合作模式虽然还是以共建实体为基本模式,但是创新模式的具体目标和合作机制发生了变化,强调运行机制的稳固和可持续化,以市场化、公司化方式开展全方位校企合作模式:一方面通过问诊式和靶向式摸清企业经营、研发脉搏,提炼优势、特色;共同协商明确研发定位;确立定制化、可持续的研究、开发模式,协同创新。另一方面通过掌握趋势,与企业一起重塑品牌理念,形成完善的设计与研发机制,制定明确的研发方向和市场目标,构建研究成果落地及反馈体系,从研究、设计层面为企业提供精准的支撑。

关键词: 共生   协同创新   机制   合作模式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趋势

国外对于产学研的研究相对较早也比较成熟,相关文献研究表明,国外研究主要倾向于定量分析,有确凿的调查数据和丰富的实践案例,深入分析并说明了产学研的各种问题。从实际数据和案例分析来看,国外的产学研合作分为以下几种:一般性研究支持、非正式的合作研究、契约型研究、参与政府资助的共同研究计划、研发联盟、共同研究中心、知识转移与人才培养及其他模式(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1998)。由此看来国外产学研合作模式更丰富,方式更加灵活,且政府作为重要机构,都以不同形式参与其中,大大提高了科技成果转换的绩效,在成果转移和协同育人上,校、政、企已经达成了高度共识。国外产学研合作大致分为四种模式:一是政府制定计划,促进产学研合作;二是设立产学研科技园、创新中心和孵化基地,形成软硬件设施一流的产业聚集区,并专门设立产学研服务机构促进产学研的合作;三是设立政策,支持校企合作项目和高校学生的自主创新创业项目,鼓励大学和研究机构的成果转化;四是通过国家与地区层面的合理配置,减少资源浪费和重复研究,杜绝科研浪费,真正促进有重大社会应用价值研究项目的诞生和发展。

国内产学研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建立产学研合作的创新技术体系,在这一政策的指导下,我国在产学研合作方面取得了明显进步。国内对于产学研合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一是产学研合作机制的研究;二是产学研合作的历史和比较研究;三是产学研的可持续发展与合作模式研究,包括战略联盟高科技园和一体化模式等十种类型;四是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的重要性和意义。从整体来看,我国产学研研究范围比较广,大多是定性研究,以理论为主。虽然关于科技成果转化的相关理论研究较为成熟,但是纵观我国全部历程,院校的科研成果转化率是较低的,未能有效支撑经济发展。据统计,目前我国每年取得的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有3万多项,但成果转化率仅为25%左右,真正能实现产业化的不足5%,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足40%(发达国家这一比例高达60%以上)。虽然校企合作一直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焦点,但是由于学校和企业处于不同的范疇,政府相关法律法规仍处于宏观调控阶段,学校缺乏深入理解产业技术需求的能动性,企业偏好低成本导向细分市场策略,两者合作积极性大受影响。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对于产学研合作模式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形成了不同的思路、机制及绩效评价方法,为产学研合作提供了多元化的研究路径与参考模式。本研究针对校企合作在现有政府驱动、产业驱动、研究驱动三种模式上提出了核心竞争力驱动模式。

二、基于核心竞争力驱动模式的深度合作运行机制

核心竞争力驱动模式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协同创新体现“共生”的理念,围绕“协同”建立完善的合作机制,形成局部或区域优势。另一方面,校企共同促进技术与市场的结合,加速成果转化,发挥学校在促进技术转化过程中的作用,强化企业生产与培育的能力,使产学研构建从建设、生存到发展的良性循环,真正具有强有力的社会生命力和市场竞争力。解决现有合作动力不足、利益分配不均、科技资源配置不合理、科技与经济脱节等问题。

产学研合作的动力源于宏观经济环境和市场不断变化的过程,更源于产学研内部各合作方对合作预期的共同利益的追求。影响产学研动力机制的因素包括两个层面,外部层面因素主要包括市场的供给需求状况和政府的宏观调控等,内部层面因素主要包括内部边际收益和非物质利益等,根据产学研合作阶段和过程,可以把产学研合作运行机制划分为利益分配机制、协同机制及学习机制等三个主要方面。本文提出的核心竞争力驱动模式运作机制是在原来产学研合作模式基础上进行深化,校企共建基地的软硬件设施,共同开展职业人才培养改革和课程体系,在校内实践基地的基础上,从管理和制度上打破原有模式,引入竞争机制和综合评价体系,研发中心依靠校企双方的资源直接对接市场,横向上与企业共同研究,纵向上形成共赢的体系,具体实施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

(一)通过对企业“问诊式”调查,摸清企业经营、研发脉搏,提炼优势、特色;共同协商明确研发定位;确立定制化、可持续的研究、开发模式,协同创新。以研发中心为核心延伸出来的横向研究体系,包括市场信息、研究信息、政策信息、人才培养与储备、材料技术开发等,既可以强化学校的技术转化能力,又可以强化企业的研究能力,共同促进研发成果产业化。

(二)通过“靶向式”的开发,与企业一起重塑品牌理念,形成完善的设计与研发机制。制定明确的研发方向和市场目标,构建研究成果落地及反馈体系,从研究、设计层面为企业提供精准的支撑,帮助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企业通过营销和商业模式创新获取市场信息和进行品牌推广,形成完整的横向研究体系和产学研纵向的共赢模式。

(三)与企业紧密合作共建研发中心,针对性地进行实践教学综合改革,引入企业化运营模式、分层培养模式,因材施教,真正实现跨学科跨专业协同创新,并将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紧密联系,举办竞赛与展览。

(四)集结跨专业、跨学科的指导教师团队及企业导师团队对学生进行点对点的指导。降低学生进入社会的门槛与成本,明确自身的定位,熟悉企业的运作模式。

(五)以研发中心为核心有针对性地对市场进行研究和分析,进行企业需求的定向研究、基础研究和前瞻性研究,并通过研发团队进行大量设计和技术储备,强调企业特色与研究的独特性,为企业核心成员和新企业提供全方位的研发服务。

三、稳固、可持续的动态内部机制

新的运行机制将产学研合作模式的研究深入内部机制,突破以往的静态研究方式,尝试基于实际操作与实证检验,为产学研合作建立一种稳固的、持续的运作机制。

(一)融合机制。学校可以依旧发挥研究优势获取政策信息和科研动态等信息,一样可以通过融合卖场、展览、发布会等形式迅速感知市场,获得市场信息。另外,校企共建的实体以公司的组织形式运营,使公司自负盈亏,使这个实体在市场中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合作双方都可以从中获取盈利。融合机制的引入,可以使合作双方以外的资源得到共享,包括政府、其他企业、其他高校等资源,既解决企业单方面的投入问题,又与市场关系更加密切。

(二)全方位共享机制。企业可以依托学校的资源,获取更多的行业信息、政策信息和研究信息。可以共享学校的优质资源,例如创新的营销模式、法律顾问等。另外,校企协同培养可以为企业带来更多的人才储备,学生可以直接进入企业工作,缩短学校与市场的差距,降低学生进入社会的门槛。

(三)资金投入机制。前期建设资金来源是企业和高校,运营开始则由基地独立核算。基地通过将技术服务于行业内外的企业或者机构,获得盈利,将盈利的资金按照比例返还到研发中心。

(四)风险共担机制。在以往的校企研发合作中,最大的风险存在于市场和产业化的环节。通过校企共建制版中心,降低企业或者学校单方面的投入成本。由制版中心进行设计转化,可以减少生产过程中的不必要浪费。

(五)激励与约束机制。激励机制负责保持产学研合作的进程。设立奖学金项目,调动研发人员、学生研发团队的积极性;通过学校的科研平台申报横向课题,为企业取得政府的扶持,使企业更有动力。约束机制与激励机制相辅相成,对应补充,研发中心建立的约束机制包括制定完善的合作条款、管理制度、考核制度、评估标准等,规范组织成员行为,将不同成员的努力集中至组织目标方向。

最后,一方面通过实践案例和数据检验创新模式的成效,从品牌的运营、销售业绩、获奖、运作模式、覆盖面、影响力等以实体数据为依据证明。另一方面从课程改革、实验室建设、学生成果、社会评价、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等要素检验人才培育成效,尝试通过论文、研究报告、学术交流、专利等得出有一定普适性可推广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

四、创新机制的优势与实践价值

(一)优势

1.产学研合作是一个动态开放的系统概念,需要融入社会,顺应社会发展对科技的要求,建立长效持续的合作机制是重点也是难点。2.借鉴国内外产学研的合作模式,进一步完善和细化合作机制,合作各方真正形成一种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共同发展的正式但非合并的合作关系。3.制订明确的合作机制,从市场引导、信息反馈和品牌塑造的融合中行程完善的研发机制,从研究、设计产业化层面为企业提供精准的支撑。4.依靠合作各方的社会资源,提高研发中心的社会地位和活动能力。

(二)实践价值

1.新的合作机制在借鉴现有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基础上,突出研发中心的自主性与市场化,使研发中心不再成为企业投入的负担。2.新的合作机制强调学校与企业共建实体的合作模式,强调研发中心直接面对市场得到一手的反馈信息进行创新研究,而不是经过企业消化后得出来的反馈信息。3.新的合作机制强调共建研发中心后企业与学校职能的相互融合,研发中心应充分考虑商业模式的变化和市场的变化。另外,强调企业在培养人才和人才储备方面需要与学校融合得更紧密。4.产学研合作模式长效机制的建立不能缺乏政府的支持,学校和企业共建的研发中心需要相互支撑获得政府的基金项目。

五、结语

本文基于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及职业院校的实际情况,在校企合作模式上,提出“共生”型校企合作模式,建立协同创新产学研战略联盟。合作的校企双方有长远的战略眼光,放弃小的利益得失的计较;需要有共同的目标,并为共同目标付出各自的努力;需要讲究诚信的道德,更加强调风险共担;需要有更强的责任感和担当等。在共同目标的激励下共享并协作。以此为基础最大限度地整合各种创新资源,真正做到参与主体的共赢,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经济价值。

参考文献:

[1]李丹.我国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创新研究[D].新乡:河南师范大学,2013(01).

[2]徐杰,王敬.产教融合下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质量有效性及其提升措施[J].成人教育,2020(5):69-73.

[3]李海霞.校企协同育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0(10):154-156.

[4]潘建华.建设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型企业的邏辑基础与基本策略[J].现代教育管理,2019(11):101-105.

[5]霍丽娟.基于知识生产新模式的产教融合创新生态系统构建研究[J].教育政策与制度研究,2019(10):38-44.

[6]曹受金,徐庆军,朱玉林,陈学军.国外产学研合作模式比较研究及启示[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0(03).

基金项目:

1.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2019年度科研项目高职教育教改专项——“工作室+”产品艺术设计专业实战型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XYZD1902)。

2.教育部职业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产品设计专门委员会2019年度课题项目“‘工作室+产品设计实战型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cpsj201904)。

猜你喜欢
合作模式协同创新共生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共生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试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深化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