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志愿者—留守儿童之家”模式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作用分析

2020-07-07 21:42葛会美
文教资料 2020年30期
关键词:留守儿童

葛会美

摘   要: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是目前社会重点关注的一大问题,因为留守儿童长期缺失父母之爱。作者自创出“大学生志愿者—留守儿童之家”的帮扶模式,使用该模式对某小学60名留守儿童进行了为期6个月的实验性帮扶,并对帮扶前后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情况进行了统计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式能有效改善留守儿童孤僻、自闭、敏感、焦虑等心理问题。

关键词: 留守儿童   大学生志愿者   帮扶作用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和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偏远地区及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劳动力为改善家庭生活状况,纷纷走出家乡务工、创业,但受各种客观条件限制,一些人将未成年子女留在农村家中交由他人监护照料,导致出现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1]。留守儿童与父母长期分离,父母之爱的缺失及家庭的离散状态,使其逐渐产生偏执、焦虑、抑郁、自闭等心理健康问题,久而久之甚至引发极端行为,遭受意外伤害或不法侵害,影响儿童健康成长,影响社会和谐稳定[2](29-31)。

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的要求在党的第十九大、第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上被多次提及,关心帮助留守儿童的提法连续6年出现在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3]。目前我国留守儿童普遍面临的问题,不在于物质缺乏,而在于精神缺少慰藉和依靠。因此,关爱留守儿童,关键是如何形成一套明确具体又行之有效的精神关爱体系及措施,以解决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4]。

笔者经过研究和实践,创出“大学生志愿者—留守儿童之家”的新型留守儿童帮扶模式,效果显著。所谓“大学生志愿者—留守儿童之家”,由两名男女大学生、六名被帮扶留守儿童组成的一个类似于“家庭”的团体,大学生志愿者充当精神上的“父母”角色,留守儿童则是家庭中的“孩子”,彼此之间是精神上的“兄弟姐妹”关系。具体帮扶措施如下:大学生志愿者每周至少探视留守儿童一次,在探视过程中和六名留守儿童谈心、辅导功课、做游戏、逛街等;建立包括大学生志愿者、留守儿童在内的微信群、QQ群,互留联系方式,在非探视时间内通过打电话、群内聊天等方式进行经常性的互动交流;大学生志愿者每周和留守儿童的父母、班主任至少沟通一次,向其介绍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精神状况,并对其中的苗头性问题共同探讨解决办法。

本文拟就“大学生志愿者—留守儿童之家”帮扶模式,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所起的作用和效果进行研究,以抛砖引玉,为关爱留守儿童贡献出一份力量。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山东省菏泽市单县黄岗镇D小学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

1.2研究内容。

研究“大学生志愿者—留守儿童之家”帮扶模式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所起的作用和效果。

1.3研究方法。

从笔者所在的菏泽家政职业学院在校学生中选出20名志愿者,男女各10名,从黄岗镇D小学属于留守儿童的在校学生中随机抽取60名学生。对60名受试学生进行为期6个月的“大学生志愿者—留守儿童之家”模式帮扶,一共组成10个“家庭”,每个“家庭”均包括1名男性志愿者、1名女性志愿者,以及6名受试学生。在帮扶开始前及帮扶结束后,采用华东师范大学周步成等人修订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HT),以调查问卷的方式对该60名受试学生进行测试。

1.4统计分析。

用IBM SPSS 19.0及GraphPad Prism 5软件做统计学处理。用卡方检验对帮扶前和帮扶后的测试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与分析

2.1调查问卷结果。

调查问卷由大学生志愿者在帮扶前、帮扶后组织60名受试学生匿名作答,并当场收回问卷。两次调查问卷回收率均为100%,有效率分别为93.3%和95%。笔者把留守儿童在调查问卷八个维度上的原始分转换成标准分,并算出量表总分。根据量表使用说明,量表总分在65分以上者,以及八个维度的各分量表标准分在8分以上者,视为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需引起重视或制订特别指导计划。帮扶前、帮扶后受试学生MHT量表得分统计结果如表1、图1。

表1   帮扶前、帮扶后MHT得分统计结果

图1   帮扶前、帮扶后各维度平均分柱状图

2.2调查问卷结果统计分析。

通过对帮扶前MHT调查问卷结果进行分析,受试学生在帮扶前,量表总分在65分以上的比例为5.4%,所占比例较低,说明留守儿童在焦虑水平上总体没有太大问题。但从8个分量表来看,受试学生在帮扶前,孤独倾向(感到孤独)、学习焦虑(为学习忧心)、过敏倾向(心理过于敏感)、对人焦虑(不会与人交往)、冲动倾向(自制力差)、自责倾向(过低评价自己)得分超过8分的比例高,分别为57.1%、50.0%、33.9%、30.4%、19.6%、16.1%,说明留守儿童在6个方面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尤其以孤独倾向、学习焦虑、过敏倾向、对人焦虑表现得更为严重。

表2   帮扶前、帮扶后心理健康情况比较

通过对帮扶后MHT调查问卷结果分析及对帮扶前、帮扶后调查问卷结果对比分析,可以看出,經过6个月的“大学生志愿者—留守儿童之家”模式帮扶后,留守儿童的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均有明显改善,P值分别为0.007、0.010、0.001、0.029、0.030,均小于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是当前亟须解决的社会问题,关系到广大农村留守儿童在较好的环境下身心健康地成长,更是为了维护和平衡众多农村,乃至于国家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现实需要。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国内有众多学者进行了研究,也取得了诸多成果。如宋敏、崔宗伟等人经过研究,提出协同构建留守儿童关爱与多元服务体系长效机制,开展有针对性的留守儿童关爱活动,以解决留守儿童存在的各项问题[5](143-144)。周玲霞、石璐等人建议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通过建立留守学生心理档案、健全教师家访和留守学生帮扶制度、加强沟通形成关爱合力等措施予以干预[6](125-126)。褚宏启提出了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三种途经:一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使更多的农民可以就地就业;二是取消对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入学限制,让“留守儿童”不再留守;三是完善现有农村教育体系,让留守儿童得到更好的教育[7](3-10)。综合分析现有各类研究可以发现,大多数研究集中于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进行分析,对解决问题的措施着墨不多,且提出的措施侧重于宏观层面,过于笼统、概括,实际操作性值得商榷[8]。

对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目前已基本达成共识,即留守儿童的父母均不在身边,精神上缺少“家”的慰藉[9]。本研究提出的“大学生志愿者—留守儿童之家”的帮扶模式,成功填补了留守儿童精神上“家”的缺失,使其在留守过程中和非留守儿童体会到“父母”之爱、“兄弟姐妹”之情。“大学生志愿者—留守儿童之家”模式具有以下优点:

3.1具有较强的可推广性及广泛的覆盖性。

首先,从经费运作方面考虑,留守儿童不同于贫困儿童,父母在外地打工,物质需求一般都能满足,大学生志愿者对其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帮扶,且大学生帮扶是公益性质的,因此,该帮扶模式无须投入过高的经济成本,有限的交通、食宿等支出,可通过政策补贴、爱心企业捐助等方式解决;其次,从志愿者来源方面考虑,我国现行高校(包括高职院校)教育培养模式较统一,大学生们普遍学习压力不重,可自由支配时间充足,尚未步入社会的他们思想阳光积极,有意愿、有条件从事该种模式的帮扶;再次,从人数及地域覆盖方面考虑,据统计,截至2019年,全国共有2600多所本科及高职院校,且分散坐落于全国绝大多数设区市辖区内。全国在校大学生3800多万人,留守儿童600多万人,按照一对三的帮扶比例,该模式对留守儿童的帮扶具有广泛的覆盖性;最后,从组织协调方面考虑,同社会团体帮扶的散乱、政府机构帮扶的低效相比,该模式帮扶以高校为依托和平台,帮扶力量的调配、帮扶措施的落实、帮扶人员的培训、帮扶经验的推广、帮扶安全性的保障,都比其他类型的帮扶有着明显的优势。

3.2能起到较好的纽带作用。

大学生志愿者是留守儿童和父母、教师三者之间沟通和诉求表达的桥梁和纽带。对于留守儿童的教师而言,管理和教育的班级学生有数十名之多,本身没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深入了解,并对症解决每个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留守儿童由于自卑感、自闭倾向,很少主动向教师敞开心扉;对于留守儿童的父母而言,大部分时间和留守儿童分隔两地,对留守儿童的关注更多地体现粗放性、物质性的特点,发现留守儿童存在的具体心理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纠正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留守儿童由于和父母缺乏近距离、充分的交流,孤独感、被抛弃感、怨愤感日益增强,最终和父母生疏和隔离。大学生志愿者同为学生的身份给留守儿童带来亲和力,以及一对三帮扶体系带来的精准性,更容易深入了解留守儿童的内心世界,及时发现存在的各类心理问题。且能以平等者的身份和留守儿童的教师、父母进行有针对性和有效率的交流,从而发挥桥梁及纽带作用。

3.3相对于其他帮扶者,大学生志愿者具有独特的年龄优势。

大学生志愿者均为在校大学生,年纪大多在18岁至22岁之间,既脱离了未成年人的幼稚,又不乏年轻人的朝气和热情。比留守儿童要年长10岁左右,对留守儿童而言,代表着思想的成熟、阅历的丰富,代表着三观的接近、沟通的可能,他们之间没有利益纠葛又真心愿意为其提供帮助,是比父母、同学更好的倾诉对象。他们头顶着大学生的光环,能够对留守儿童起到很好的榜样和示范作用,在平常接触中不经意的言传身教,会在潜移默化中对留守儿童三观确立、良好心理素质养成产生正面影响。

参考文献:

[1]闫向华.教育精准扶贫进程中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以汉中市为例[D].汉中:陕西理工大学,2019.

[2]杨晟.少数民族自治区域留守儿童的权益保障[J].法制博览,2017(7).

[3]李文霞.留守儿童关爱保护的“家校政社”协作机制研究——以江西省X县为例[D].南昌:江西财经大学,2019.

[4]陈莎.农村留守儿童安全教育问题研究[D].包头:内蒙古科技大学,2013.

[5]宋敏,崔宗伟,马文碧.留守儿童关爱与多元服务体系构建[J].法制与社会,2017(11).

[6]周玲霞,石璐,余莎.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干预措施[J].心理素养,2019(5).

[7]褚宏启.城乡教育一体化:体系重构与制度创新——中国教育二元结构及其破解[J].教育研究,2009(11).

[8]宋佩璇.社区教育管理理念嵌入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组织创新研究[D].烟台:烟台大学,2017.

[9]王海龙.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9.

基金项目:来自菏泽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课題,名称:基于“互联网+”下的精准帮扶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研究,编号:35。

猜你喜欢
留守儿童
农村初中留守儿童教育中的困境及对策
个案工作方法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