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至县森林资源现状分析与对策

2020-07-09 07:17徐峥静茹李德鹏陈吉军杨雪白斌
四川林业科技 2020年2期
关键词:柏木乔木林蓄积

徐峥静茹,李德鹏,陈吉军,杨雪,白斌*

1. 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四川 成都 610081;

2. 乐至县林业局,四川 乐至 641500

森林是以木本植物为主体的生物群落,是集中的乔木与其他植物、动物、微生物和土壤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并与环境相互影响,从而形成的一个生态系统的总体。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题,具有提供林产品、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碳释氧等多种经济价值和生态功能[1-3]。森林资源状况及其消长变化不仅影响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还影响地区乃至全球环境的变化[4]。四川省乐至县属川中丘陵农林复合县,已基本形成林地与农地的镶嵌复合格局,人工防护林生态系统与农田生态系统互为补充,是一个多组分、多层次、多生物种群、多功能、多目标的综合性开放式人工生态经济系统,具有提供土地肥力、控制土壤侵蚀及保障自然资源的可持续生产力[5-7]。谢会菊等根据乐至县乔木林资源现状,通过对石佛3 个村的典型调查,认为乐至县森林资源总体质量偏低[7]。近年来,乐至县通过长防林工程、天保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等以及林业产业基地的建设,境内森林资源数据变化较大。基于2016年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对乐至县森林资源现状、特点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对策,以期为乐至县森林资源保护提供借鉴。

1 研究区概况

乐至县隶属于四川省资阳市,位于四川盆地中部,地处沱江、涪江分水岭上。地跨东经104°46′—105°14′,北纬30°02′—30°37′,面积约1 424.44 km2。全县平均海拔400~500 m,形成西北高东南低、中部略有突起的地貌特征。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冬暖干燥、湿度大、云雾多、日照少,年均气温16.7 ℃,年均日照1 330 h,年均降水量918 mm。土壤类型为侏罗系紫色砂、泥岩发育而成的石灰性紫色土亚类,主要有棕紫泥土属的半砂泥土、石骨土和红棕紫泥土属的大泥土、红石骨子土。土壤剖面层次发育不明显,土层瘠薄,无明显腐殖质层。

乐至县属盆地丘陵低山植被区,其地理分布没有明显的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变化。境内由于人为活动频繁,天然原生植被已不存在,现有树种均为人工栽培,全县有木本植物379 种,隶属72 科179 属。全县树种单一,林相简单,以单层林为主;林分密度大,林下植被相对单一,有一定水土流失。全县以柏木(Cupressus funebris)为主,其次是香椿(Toona sinensis)、红椿(Toona sinensis)、樟树(Cinnamomum bodinieri);四旁树以柏木、香椿、榆树(Ulmus pumila)、楝树(Melia azedarach)、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樟树为主;经济树有蚕桑(Morus alba)、柑橘(Citrus reticulata)、核桃(Juglans regia)、李(Prunus salicina)、枇杷(Prunus salicina)、桃(Amygdalus persica)等;林下灌木主要以黄荆(Vitex negundo)、马桑(Coriaria nepalensis)、构树等为主;草本植物沿江河两岸以五节芒(Miscanthus floridulus)、铁线草(Adiantum capillus-veneris)为主;山地植被以莎草(CyperusLinn.)、蜈蚣草(Pteris vittata)、黄茅(Heteropogon contortus)、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菊科(Compositae)等占优势。

2 研究方法

2.1 面积调查

本研究以2014年乐至全县影像遥感数据为基础,根据国土二调1∶1 000 航片进行修改和补充调查,划分小班界线,小班平均面积0.5 hm2。结合地形图深入林地小班调查林地面积、林地类型、林种等。计算森林覆盖率,公式如下:

2.2 蓄积调查

深入林内,根据小班面积大小设置调查点,采用角规测树方法获取单位断面积求算疏密度,结合林分标准表调查单位面积蓄积,利用单位面积蓄积和小班面积获得全小班蓄积。

采用ArcGIS、Access、Excel 等软件建立乐至县森林资源地理信息数据库。

3 森林资源现状及特点

3.1 林地资源现状

乐至县土地总面积142 444.65 hm2。按土地利用现状分,用于林业发展的土地总面积49 786.50 hm2,占辖区面积的34.95%,较之2004年增加19.84%;其中林地面积33 269.63 hm2,占辖区面积的23.26%,占林业发展土地总面积的66.82%;非林地面积16 516.87 hm2,占辖区面积的11.60%,占林业发展土地总面积的33.18%。按照国家林地分类标准,全县林地按照一级分类可划分6 类,主要为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造林地、苗圃地、无立木林地等(见表1)。全县林木活立木蓄积2 277 225 m3,较2004年增长52.03%;其中森林蓄积1 808 096 m3,占全县林木活立木蓄积的79.40%;疏林地蓄积513 m3,占0.02%;散生木蓄积7 724 m3,占0.34%;四旁树蓄积460 892 m3,占20.24%。主要得益于退耕还林等工程的实施,特色林业产业基地的建设以及林木自然生长演替。

表1 乐至县林地类型构成表Tab.1 Area of different woodland types in Lezhi County

全县林种主要为防护林、用材林及经济林。具体来看,防护林17 350.39 hm2,蓄积1 077 891 m3,占全县的12.18%和活立木蓄积的47.33%,全为水土保持林;用材林18 038.56 hm2,蓄积711 179 m3,分别占比12.66%和31.23%,为一般用材林;经济林14 397.55 hm2,蓄积19 539 m3,分别占比10.11%和0.86%(见表2)。

表2 乐至县林种结构表Tab.2 Area of different forest use types in Lezhi County

3.2 森林资源现状

全县森林类别主要为生态公益林和商品林,总面积48 326.24 hm2,森林覆盖率33.93%(具体构成见表3),较2004年增加5.62%;由于乐至县地处川中丘陵区,人员分布密集,人为活动频繁,森林受到的干扰非常严重,天然原生植被已被破坏殆尽,现有树种均为人工栽培。

表3 森林面积及覆盖率构成表Tab.3 Forest area and coverage of different woodland types in Lezhi County

具体来看,全县中部属平顶宽谷低丘地区,森林面积占全县森林面积的42.15%,森林覆盖率36.20%。中部地区地势平坦,交通便利,劳动力充足,建立了柠檬、蚕桑、核桃、花椒等经济树种基地;通过发展陈毅故里、报国寺、蟠龙湖等项目的开发建设,建成了具有川中丘陵特色的生态旅游圈,这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改善了全县的生态环境,增加了中部地区的森林覆盖率;全县北部主要是平顶深丘河谷地区,森林面积占比34.33%,森林覆盖率31.45%。地区地势较高,主要是以柏木、红椿为主的用材林及防护林,优势树种种类较少,林分结构类型较单一;南部则是冈陵连绵地区,森林面积占全县森林面积的23.52%,森林覆盖率34.02%,地势最低,主要是以柏木为主的针叶林,以及桤-柏、栎-柏为代表的针阔混交林等。总的来说,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通过长防林工程、天保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等的实施,全县森林面积显著增加,但森林总体生态功能较差,中部地区由于城乡绿化、林业产业和生态旅游的发展,森林面积及覆盖率显著高于南、北两地。

3.3 乔木资源现状

全县乔木林面积34 748.16 hm2,蓄积1 808 096 m3,全为人工林。其中,防护林14 452.45 hm2,蓄积1 077 713 m3,分别占乔木林面积和蓄积的41.59%和59.60%;用材林分别占比36.00%和39.32%,主要分布在全县南、北两部;经济林分别占比22.41%和1.08%,主要分布在中部地区。全县优势树种为柏木、核桃、香椿、红椿等。纯林面积和蓄积分别占98.66%和97.67%,主要以柏木(面积及蓄积占乔木林的67.67%、85.82%)为主,森林生态效益相对突出。混交林面积和蓄积仅占1.34%和2.33%。在20 世纪后半期的林业建设中,柏木林是重要的荒山绿化先锋树种;进入21 世纪后,近、成熟林柏木林则为家具市场提供了实木材;同时,大面积的柏木林基本满足了乐至县的生态需求。但由于柏木人工林初始密度设计过高,在成林之后经营措施和管理未跟上,土层浅薄,林下植被稀少,使低效柏木林成为全县主要低效林类型。

3.3.1 林龄

乔木林按龄组分(不包含乔木经济林),可划分为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及过熟林(见表4)。全县幼、中龄林与近、成、过熟林面积比97∶3,幼、中龄林占绝对优势,可利用森林资源的近、成、过熟林较少。近年来,全县通过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各项工程,幼、中龄林占比快速增长,森林蓄积增长空间大,造成了当前森林可利用蓄积量低。尽管森林资源后续发展潜力大,但在可预见的数年内,可供市场利用的蓄积较低,不利于森林的可持续发展。

表4 乐至县乔木林龄构成表Tab.4 Information of different arbor forest ages in Lezhi County

3.3.2 林地生产力

森林单位蓄积是反映林分质量和林地生产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全县乔木林(不含乔木经济林)面积26 960.89 hm2,蓄积178.86 万m3,单位面积平均蓄积66.34 m3·hm-2,远远低于全省139.67 m3·hm-2的平均水平,与周边相邻县(区)比较,高于雁江区(53.69 m3·hm-2),略低于安岳县(69.74 m3·hm-2)。表明乐至县当前乔木林分质量不高,特别是幼、中林中低效林比例较高,乔木林整体生产力水平较低。

具体来看,中部宽谷浅丘地区、北部深丘河谷地区、南部冈陵连绵地区乔木林面积分别占比42.87%、30.69%、26.44%,呈逐渐减少趋势,其单位面积平均蓄积分别为62.34 m3·hm-2、70.55 m3·hm-2、67.94 m3·hm-2。中部地区最低,主要是由于此地区多为经济林,幼、中龄林较多,乔木郁闭度低,而南、北两部通过封山育林及天然林禁伐等森林管护措施,采伐量小、人工干扰较少、乔木郁闭度高,林地生产力较强。总体来看森林群落结构简单,林下植物种类较少,林地生产力未得到完全释放,影响了森林综合效益[8]。同时,大面积集中连片的柏木纯林的抗逆性较弱,容易引起地力衰退,物种多样性降低,森林火险的防护能力较差[9]。

4 森林资源发展建议

4.1 加强森林管护,保护现有森林资源

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和巩固退耕还林工程,落实森林管护政策,层层制定森林管护制度,落实管护人员,建立森林资源管护责任制。针对乐至北部平顶深丘河谷地区和南部冈陵连绵地区,主要为用材林、防护林,特别是大面积的柏木纯林以及红椿、香椿等特色速丰林,森林郁闭度较高,林内病腐木、枯立木较多,开展透光抚育、卫生采伐等森林经营措施,继续封山造林,开展林下种植,合理调整林分密度,改善种群结构,促进林木生长发育;针对中部宽谷浅丘地区,主要以经济树种为主的幼、中龄林,郁闭度低,开展幼林抚育和生长抚育,以除草、割灌、松土、培土为主,增强森林质量,建立稳定、可持续发展的森林系统[10]。

4.2 发挥资源优势,实施林业综合开发

充分发挥乐至县地区的区位优势和劳动力优势,因地制宜,发展蚕桑、柑橘、青花椒、核桃等经济树种,推进林下复合产业经营模式。同时推进四川乐至国家林业科技示范园区等林业基地建设,逐步形成“企业(或业主)+基地+农户”的林业产业发展模式,依托科学技术,创新林木培育种子技术和林业经营模式,延长林业产业链,促进林产品深加工、林板深加工,形成川中丘陵区现代林业发展新模式。依托乐至县丰富的旅游资源,构建以“红色旅游、绿色生态、宗教文化”为特色的旅游景观,开展生态观光农业为特色的休闲旅游,实现全县林业产业、森林旅游和休闲服务同步发展。

4.3 加强森林防护,避免森林资源受损

对威胁森林资源安全的病虫害、火灾等不可抗的森林灾害,建立全面、科学的防护系统[11]。柏木人工林是四川盆地丘陵区主要的森林类型,乐至县域内分布有柏木林28 150.24 hm2,过往有爆发蜀柏毒蛾危害。因此,必须加强林业有害生物的预测预报、检验检疫以及普查工作,做到防护为主,积极消灭。制定森林防护安全措施方案,定期检查基础措施,加强护林人员培训,保障森林生态安全。

4.4 加快林业信息系统建设,提升资源管理水平

在森林资源保护上积极探索应用遥感技术、数据库技术等,以此次调查的结果数据、基础地理数据等为支撑,按照四川省关于林业信息化建设工作方案和技术方案的统一部署和统一技术标准建立乐至县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12]。丰富完善以森林资源管理为主,建立森林防火、野生动植物监管、森林旅游等多专题的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力求达到方便、快捷、操作简单实用、易于更新、信息共享等目的,为林业规划、管理、决策提供依据,全面提升森林资源监测和管理水平。

猜你喜欢
柏木乔木林蓄积
罗泉林场乔木林资源现状及特点分析
抚远市国家重点生态公益林森林生态系统功能评价
画中话:人鹭百年情
重庆市乔木林资源动态变化调查与分析
“牵手”的力量
海伦市护林林场森林资源现状及特点
“牵手”的力量
孙吴县沿江林场资源结构及特点
新开道林场森林资源现状与特点
林分特征值六株木法测定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