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彰显“中国形象”

2020-07-09 09:02弘文
党史文苑 2020年4期
关键词:中国形象实力国家

弘文

随着中国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这场重大突发公共卫生危机上的优异表现,近来,包括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内的国际社会对此多有赞赏。在这方面,全程跟踪、参与、见证了这一切的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赛的评价应该最具代表性——“中方行动之快、规模之大、世所罕见”“中国体制之有力和中国举措之有效世所罕见,令人敬佩”“这是中国制度的优势,有关经验值得其他国家借鉴”“中国采取的从源头上控制疫情的措施令人鼓舞,尽管付出很大代价,但为世界争取了时间”“中国赢得赞誉实至名归”……可以想象,在单边主义、民粹主义等“逆全球化”行径甚为猖獗的时代背景下,作为重要国际多边协调机构的负责人,谭德赛敢于公开、反复这样讲,原因正如他认为的那样——“我们看到中国采取了扎扎实实的防控行动,减缓了疫情扩散速度。事实自己会发声”,“我已经多次称赞中国,我还会继续这么做”!

这次疫情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实际上也是对包括“国家形象”在内的新时代我国“软实力”的一次充分展现和全面检视。

“国家形象”是“软实力”的集中体现

当今时代,国与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经济实力、军事实力等“硬实力”固然不可或缺,包括“国家形象”在内的“软实力”作用也是日益凸显,而且伴随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传播数字化的脚步越发成为决定战略全局的关键因素。

“软实力”(Soft Power),又称文化软实力,是指与军事、经济、金融、科技等“硬实力”相对的国家形象、国民素质、核心价值、对外交往等较为无形、柔性的力量。在信息革命和全球化的趋势下,一国文化“软实力”的地位将越来越突出,军事、经济的实力占优不可能胜出,而国家的可信度成为重要的实力资源,国家间的竞争变成了谁的故事最终能打动人。

“国家形象”简单地说就是一个国家在国内外公众心目中的“口碑”。在国际舞台上,“国家形象”更多地展现为国际影响力。国际影响力是一个国家硬实力和软实力对世界事务的综合作用力,是国家综合实力的一种体现。这次全球抗疫的“大战”中,中国以实际行动切实履行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应有担当,展现的不仅是强大的国家物质实力,更是在精神文化层面极大地塑造和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在国内,“国家形象”则主要表现为国家对于民众的公信力、感召力和凝聚力,是国家认同的重要体现。据媒体报道,在这次举国抗疫中,且不说众多80后、90后们,就是身处偏远地区的农民也从来没有体验过如此迅捷高效的“全国总动员”,他们对于“国家”的存在及其作用有了空前强烈而深刻的认同。

自从“国家”诞生以来,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就成为大国追求的重要战略目标。在“大国兴衰”的历史长卷上,常常为人提及的是,二战以后美国的全方位崛起,伴随着的就是美国历届政府持续推动的美式价值观、美式文化以及美式生活方式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这些看似很“技术”的环节,其实暗含极其精致的“国家叙事”,久而久之,就自然构筑起美国对内、对外的“国家形象”,很多人在潜移默化中被“白富美”“高大上”的“美国形象”所俘获。无怪乎有人曾讲,战后新一轮“全球化”现象,其实就是“美国化”的过程。这尽管不无偏颇,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美国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的深层“密码”所在。然而,不无讽刺的是,“国家形象”如同一个公众人物的“人设”,很多时候也是在不经意间崩塌的。正像近年来人们愈加清楚地看到的那样,“冷战”结束以来,在9·11事件、“反恐”战争、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英国脱欧、特朗普当选等一系列乱象纷呈之中,以“自由”“民主”“人权”为标榜的欧美等西方国家又是如何从所谓“普世价值”的神坛上重重跌落的。

我国作为当今世界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发展中国家,无论是在发展道路、国家制度、执政理念、核心价值还是对外方针等诸多方面,不仅在本质上高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更是通过艰苦奋斗,在实践中日益展现出制度优势及其强大的治理能力。新中国成立以后,国际上面临的是帝国主义的全面封锁,国内则是一穷二白的现实国情,但就是在如此艰难的国内外环境下,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坚强领导下,对内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带领亿万人民群众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劳动果实,一举打破西方国家的封锁,研制出震惊世界的“两弹一星”,完成了在外人看来不可能完成的一系列伟大“工程”,奠定了整个国家进一步发展的强大工业化基础;对外坚持不结盟、不称霸、不对抗的基本方针,在物资装备等极为不利的条件下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有力地巩固了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在世界上树立了凛然不可侵犯的国际形象。在外交方针上,1954年我国首次提出处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关系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世界上许多国家所接受;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以压倒多数的投票结果成功恢复了新中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更是标志着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新中国得到了世界大多数国家的普遍承认。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中国综合国力的快速增长,我国对内坚持人民至上、对外奉行和平发展的负责任大国形象逐渐得到世界的广泛认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的国际地位进一步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也进一步得到新的彰显。

2019年10月武汉成功举办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这次国际军事体育盛会的成功举办,向世界展示了新时代的中国形象,宣示了中国和平发展主張。”由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联合知名调查机构共同完成并发布的《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8》表明,近年来国际社会对于中国的印象呈现出四个明显特点:一是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知由浅表到不断深入,尤其是伴随着“一带一路”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不断推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大国担当”更加认同;二是伴随着中国发展与影响力的不断提升,国际社会对“中国道路”由了解转向理解,给予更多肯定与期待;三是国际社会在与中国的交流中从“接受信息”转向“接受理念”;四是伴随着民间交流的逐渐热络,“陌生感”“隔阂感”日渐消除。尽管如此,总体上看,特别是与我国快速增长的经济实力以及日益广泛深入的国际经贸活动等相比,围绕如何彻底解决“挨骂”的尴尬局面,新时代中国的“国家形象”建设依然道阻且长。这正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

——“要注重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对那些妖魔化、污名化中国和中国人民的言论,要及时予以揭露和驳斥。做这项工作,要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坚持不懈、久久为功,让当代中国形象在世界上不断树立和闪亮起来”。

——“国际话语权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我们在提高国际话语权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但同西方国家相比,我们还有不小差距”。

——“这些年来,我们反复强调加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性”“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

——“形象地讲,长期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就是要不断解决‘挨打、‘挨饿、‘挨骂这三大问题。经过几代人不懈奋斗,前两个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但‘挨骂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要下大气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加快提升中国话语的国际影响力,让全世界都能听到并听清中国声音”。

——“讲中国故事是时代命题,讲好中国故事是时代使命”。

——“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讲故事,是国际传播的最佳方式。要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讲好中国梦的故事,讲好中国人的故事,讲好中华优秀文化的故事,讲好中国和平发展的故事”。

——“要加强战略谋划,对外既要展现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悠久文明,又要传播当代中国蓬勃发展的多彩文化,以德服人,以礼服人,以文服人,加强情感认同”。

……

疫情“大考”凸显“中国形象”

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疫情暴发以来,截至3月23日中央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会议的召开,经过各方面艰苦努力,我国疫情防控形势已从“全国本土疫情传播基本阻断”向着“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维护好来之不易的防控成果”转变。这一形势变化的背后,是全国十四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果敢坚毅、无怨无悔的巨大付出和感天动地、彪炳史册的自我牺牲,也是面对如今疫情“全球化”后的“倒灌”之势,基于防控形势的阶段性变化作出的必要回应。

从根本上看,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的社会主义中国,不管经历多少艰难困苦、惊涛骇浪,终将赢得世界绝大多数人的认可和支持。党的十九大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郑重提出的“三个意味着”意义重大、内涵隽永,总的指向就是面向未来几十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已然是清晰可见,一个充满自信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文化、社会制度、舆论导向、道义担当等在内的“软实力”的全面“复兴”已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就是在这样一个大的时代背景下,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的突然暴发,客观上成了一面镜子,国内外人们从中看到了一个愈加“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我们完全有信心、有能力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面对这场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我国回应的方式很“中国”但极有效。战时状态的抗疫前线,数十个日夜,见证了什么是“以人民为中心”,什么是“砥柱中流”,见证了什么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什么是“不计报酬、无问生死”。在这场与病毒较量、与时间赛跑的没有硝烟的“大战”中,再次凸显了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中国价值。

震撼世界的中国力量。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中国奇迹”深深震撼了世界,展示了磅礴的“中国力量”。在这次突如其来的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中,十四亿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以新的形式缔造了“中国奇迹”,再次展现了汹涌澎湃的“中国力量”。1月28日,在中国举国战“疫”之时,在外界高度关切世界卫生组织将如何看待、评估中国此次疫情的背景下,谭德赛到访中国,他用两个“世所罕见”来评价中国的疫情防控工作,字里行间透出的是对中国的应对能力的高度肯定和充分信心。不仅如此,世界卫生组织还多次表示,中国采取的有力措施既是在保护中国人民,也是在保护世界人民。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高级顾问艾尔沃德表示,中国采取的策略改变了疫情曲线,避免了数十万人感染,“中国人民奉献很多”。而对中国在战“疫”期间展现出的高效的“战时”状态——“中国从基层开始的高度组织动员能力;中国人的心很齐,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意识深入骨髓;中国的全产业链优势,保证了物资大规模生产与配送;基础设施的优势,水电通讯在战时高效正常运行,社会秩序极为平稳”——日本著名学者加谷珪一在《战时状态凸显中国制度优势》一文中得出的结论是:中国是一个“不可与之开战”的国家。

光照日月的中国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这次战况空前的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得到了集中展现和深刻淬炼。“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撸起袖子加油干,越是艰险越向前。”疫情突发,威胁到每个人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这同外敌入侵、国难当头在实质上是一样的境遇。生死存亡之际,蕴藏在中国人血脉中的天下意识、家国情怀就会空前迸发,汇聚成守望相助、众志成城的“集体主义”力量。“封闭一座城,守护一国人。”“中国采取了历史上最勇敢、最灵活、最积极的防控措施。”世界卫生组织这样评价。回望历史、环顾世界,有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以及“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精神传承的中华民族,每临沧海横流之时,越发彰显其临危不惧、愈挫愈奋的英雄本色。连日来,正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一声令下,全國十四亿人齐声相应,以实际行动坚决落实“禁足”规定,千千万万医护工作者义无反顾地守护着主阵地,多少党员干部舍小家顾大家、不分白天黑夜奋战在与病毒抗争的第一线,以钟南山为代表的科学家们以忘我情怀展现了求真务实、精益求精的高尚风范,无数公安干警、交通管理员、物流“小哥”、企业员工、社区工作者、志愿者等倾情付出,等等,才得以构筑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赢得来之不易的阶段性战“疫”胜利。毫无疑问,这是当今时代最为可歌可泣、最为威武雄壮的剧情。绵延五千年而不绝的中华文明,孕育了独特而强大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文化基因,代代相传,历久弥新。步入新时代,有机融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历经无数次艰难险阻的考验,已经得到创造性继承和发展,不仅成为凝聚、团结全体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奋勇向前的强大精神动力和价值内核,而且对于世界人民也日益焕发出耀眼而持久的光芒。

熠熠生辉的中国价值。“病毒无国界。疫情是我们的共同敌人。”危机面前,唯有携手应对,方能共克时艰。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这是中国在战“疫”中坚定奉行并成功實践的基本价值原则。当前,新冠肺炎疫情正在全球蔓延,形势令人担忧。面对这一全人类的共同危机,事实再次表明,人类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3月26日,习近平主席在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应对新冠肺炎特别峰会”上再次强调,“当前,国际社会最需要的是坚定信心、齐心协力、团结应对,全面加强国际合作,凝聚起战胜疫情强大合力,携手赢得这场人类同重大传染性疾病的斗争”,“只要我们同舟共济、守望相助,就一定能够彻底战胜疫情,迎来人类发展更加美好的明天”。自疫情暴发伊始,中国就在疫情进展、病毒测序、疫苗研发、防控策略等各个方面与世界卫生组织以及其他国家及时分享和通力合作,本着知恩图报、共渡难关的纯朴感情,中国在自身防控任务依然紧张的情况下仍不遗余力地对日本、韩国、伊朗、意大利等世界数十个疫区国慷慨援助,得到受援国以及国际社会的一片赞扬。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并没有像有些人当初臆想的那样只是“祸害”中国,而是很快以近似恐怖的全球大流行再次验证了“人类命运共同体”蕴含的深邃洞察力和政治想象力。英国学者马丁·雅克认为,“疫情显示了世界互联互通的程度,西方原本以为一切只会发生在中国境内,结果两个月内自己也面临同样的情形。既然世界如此互联互通,未来我们必须加强相互学习的力度。随着疫情发展,国际合作的情况会影响未来人们对互联互通的期许”,“政治方面我的判断是,经过疫情锤炼,中国会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变得更加强大,这场危机会向国际社会证明中国治理模式的合理与正当性”。

“携手抗疫,共克时艰!”可以说这既是对在这场百年未遇的重大公共卫生危机面前,十四亿中国人众志成城、英勇奋斗壮阔画卷的生动描绘,也是对危难之际集中彰显的新时代社会主义中国“国家形象”的精准定位,更是对当今世界各国打赢这场艰巨异常的“阻击战”真诚提供的“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

讲好中国抗击疫情的故事

在这次举国抗疫的艰巨斗争中,与“白衣执甲”日夜奋战的“前线”同时存在的,更有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也在紧张激烈地进行着,它就是基于全球疫情防控而必然到来的国际舆论斗争。如同有的媒体所言“这场前所未有的战疫,为中国提供了一次展示综合实力和外交理念的窗口期”。事实上,近一个时期来中国官方特别是媒体界作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可贵的成绩,但与中国的巨大付出和优异表现相比,似乎还有不少距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的,“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国际社会对我国的关注前所未有,但中国在世界上的形象很大程度上仍是‘他塑而非‘自塑,我们在国际上有时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存在着信息流进流出的‘逆差、中国真实形象和西方主观印象的‘反差、软实力和硬实力的‘落差”。为此,联系近来西方某些政要和舆论针对中国的“污名化”行径,为全面打赢这场异常艰巨的战“疫”,进一步传播中国声音、塑造中国形象,我们必须备好各种防范化解举措,特别是要加紧完善相关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全方位地提高各项舆论斗争本领,着力“讲好中国抗击疫情故事”。

“讲好中国抗击疫情故事”,必须确立应有的“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有本事做好中国的事情,还没有本事讲好中国的故事?我们应该有这个信心!”如果说一开始有些人对于中国“全国总动员”、以举国体制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于中国在联合国和世界卫生组织框架内积极促进疫情信息共享和防控策略协调等国际合作行为等,似乎还存有这样那样的疑惑甚至批评,等到疫情以不可遏制之势开始在全球特别是在欧美等西方世界蔓延,生死关头,比较之下,理解、支持乃至认同之心就在无形中增强。疫情“全球化”的严峻现实再次证明世界卫生组织官员说的“中国的经验值得借鉴”是完全站得住的。疫情“大考”,考的不仅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深层次上也是对人们身份认同、国家观念、协作意识、互助精神等文化价值观的考验。一个人,只有当他确立了对本国、本民族的历史与现实应有的“文化自信”,才能把自己的故事讲好。因为,任何“故事”,只有首先打动讲述者本人,才会打动“听者”。

“讲好中国抗击疫情故事”,必须主动出击,不能“失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要挨饿,失语就要挨骂。”“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疫情发展,要主动回应国际关切,讲好中国抗击疫情故事,展现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同舟共济的精神风貌。”长期以来,西方学者和媒体不断抛出各种概念,促使我们不断认识到加强自身话语体系建设、利用各种机会和渠道主动发声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当下,如何破除思想文化领域的西方话语霸权,提高自身的议题设置能力,是中国媒体界和社科理论界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这还提醒我们,在各种形式的对外传播中都要注意讲好“中国故事”,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舆论传播事务,尽一切可能向国际社会说明中国在致力于维护本国民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同时,为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体系等国际新秩序建设作出的贡献、付出的努力,及时回应一些西方政府官员、学者以及媒体的猜疑和指责。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在中外文化沟通交流中,我们要保持对自身文化的自信、耐力、定力。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潜移默化,滴水穿石。只要我们加强交流,持之以恒,偏见和误解就会消于无形”。

“讲好中国抗击疫情故事”,必须围绕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多主体多渠道参与,形成声势。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总体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好中国故事,不仅中央的同志要讲,而且各级领导干部都要讲;不仅宣传部门要讲、媒体要讲,而且实际工作部门都要讲、各条战线都要讲”,“要动员各方面一起做思想舆论工作,加强统筹协调,整合各类资源,推动内宣外宣一体发展,奏响交响乐、大合唱,把中国故事讲得愈来愈精彩,让中国声音愈来愈洪亮”。毋庸置疑,我国在对外传播和话语体系构建上有自身的传统优势和内在特点,比如注重打造“国家队”,依靠发挥中央级媒体矩阵、外交部等官方渠道在交往交流上的主导作用,但也要守正创新,注意借鉴国际上、现实中的一些通行的有益做法。譬如,相比较于“国家行为”,在互联互通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应更加注重用好市场化手段,进一步改进表达方式,优化表达手段,丰富表达载体,推动中国更多现代文化产品和服务通过通俗易懂、平易近人的“百姓故事”“走出去”,展示中国作为“文明型国家”的特有底蕴。美国等西方国家在政府之外历来很重视发挥“民间”或“民营机构”在塑造“软实力”上的作用。譬如美国国家“软实力”相当一部分是由好莱坞(Hollywood)、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微软(Microsoft)、迈克尔·乔丹(Michael Jordan)等社会渠道或文化品牌塑造的。对于这次成功抗击疫情的“中国故事”,正像“主战场”一样,除了“国家队”的主力军作用,来自不同领域、各个阶层、海内外的人士事实上都在以不同形式深度参与,他们也都以自身的实际行动书写着、诠释着和传播着各自的抗疫故事。近来为国内外舆论广泛关注的赵立坚“推特”(Twitter)现象,其实在社交媒体当道的今天,早已是见怪不怪,“推特”总统特朗普就是明证。这其实也说明,利用“推特”“脸书”(Facebook)等有世界影响力的新型媒体渠道表达观点、传播声音以致“制造”舆论,不仅是需要考虑的选项,更是值得深入研究并大力推进的重大现实问题。在这方面,我国按照党和国家战略部署,通过媒体融合打造和推出一批更具影响力、公信力、传播力和引导力的新型媒体,同时还应鼓励和引导各界人士充分认识和利用社交媒体等开展更加广泛也更具生气的“民间叙事”,以形成对内对外传播的持久动力和联合声势,已成当务之急。

责任编辑 / 罗军生

猜你喜欢
中国形象实力国家
软实力致胜
实力抢镜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当务之急
把国家“租”出去
场上拼实力,场下拼表情,就这么拼了
西班牙媒体眼中的中国形象
19世纪中后期东西方画报中的晚清中国镜像
从香港恐怖片看中国内陆形象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