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之前诗歌影响下的筝乐发展

2020-07-09 03:16阴明娟王圳
北方音乐 2020年11期
关键词:诗词

阴明娟 王圳

【摘要】古筝这一乐器属于华夏民族音乐中的一种,数千年来与其他乐器共存,其艺术历史文化悠久,内涵丰富,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学习和探索。千百年来,古人并没有将筝乐作为独立的体系记载和研究,而且由于现存史料和文献较为零乱,须要从大量史料文献中搜寻、辨别和剥离。本文对于筝乐的起源、汉魏时期的筝乐发展做了一些总结和分析。

【关键词】古代筝乐发展;起源说;传说;瑟;艺术发展;诗词;歌赋

【中图分类号】J63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11-0003-02

【本文著录格式】阴明娟,王圳.汉魏之前诗歌影响下的筝乐发展[J].北方音乐,2020,06(11):3-4.

一、筝乐起源说

关于筝乐起源的说法,大约有下面的一些。

古筝的起源,一般说法是筝最早起源于先秦时期的颂瑟(也称为颂琴),与秦地区的民间筝有一定关系。两种乐器相结合在汉代,直到东汉末期筝乐走向成熟。在这一论证中,我们一方面以史料记载文献为论据,另一方面把握一个基本的观念:作为乐器的“筝”,它的基本属性是“移柱应律”。

其次,我们应该知道,一些社会背景因素对于古筝音乐发展的影响。虽然当时都处在封建社会时期,但是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政治制度、社会思想和文化风尚都带给古筝艺术发展以影响。比如,汉代时期的“天人合一”思想,使筝乐被神圣化。唐代开元盛世,在社会开放的大环境下使筝乐广泛普及,充分显示其雅俗共赏的文化特性。元代在蒙古族人民的统治管理下,蒙古族的统治阶层赋予了特定乐曲以政治意义,从而在古筝艺术发展中留下了特殊的民族性和时代感。

(一)“争瑟为筝”说

这种说法是关于瑟的传说,它起初由五十弦变成二十五弦的一个传说。据说黄帝让仙女素娥弹奏一种五十弦的瑟。黄帝觉得五十弦瑟弹奏出来的音色很悲凉,不让她弹下去,但是禁止不住,于是就将瑟这种乐器一分为二,破成二十五弦。这一说法来自一部春秋战国时代的史料文献记载《世本》。而后司马迁《史记·封禅书》引用了这一说法:“大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声悲,帝禁不止,破其瑟为二十五弦。”

在今天看来,这些说法都不具科学性。但这些神话传说也为历史的考证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因为这些也代表了我国前人对于古筝这种乐器的探究和思考。首先,它被联系到华夏民族先祖黄帝,说明了古人对筝的热爱和崇敬;其次,用“争”“筝”谐音,说明筝这一名称的来历,这种思维也是一种探索。最重要的是,它也反映出当时筝与瑟的相似度很高,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才有了“筝来源于瑟”的模糊意识;最后,“破瑟为筝”说也反映了人们对事物发展过程的一种认识——由繁趋简、由拙趋巧。

上面种种说法,其实都不是筝关于起源的确凿说法。但是它们代表了数千年来人们对筝的起源的关注和研究过程。这些说法有一定的背景和因由,对我们认识筝起源都有一定参考价值。

认识古筝的音乐源头,我们的认识应当基于两个理念和出发点:一是首先要把握住这种乐器的形制——发音机制,确认它是否为筝;二是构成这种器乐的两个基本方面——乐器和音乐,然后再进一步认定我国筝乐艺术的基本面貌。

(二)“颂瑟即筝”

古人曰:“为琴,为瑟,为颂瑟。颂瑟,筝也。”所以,“颂瑟即筝”是古人早已得出的结论,之后为好多学家研究者所普遍引用。颂瑟是瑟的一种。瑟与琴一样,也是古老的拨弦乐器,传说瑟是伏羲所造,记载见于我国最早的史书《尚书·虞书》:“夔曰:夏击鸣球、搏拊琴瑟以咏。”

夔是大舜时期的乐官。所记是虞瞬时期的雅乐,在咏唱颂歌时敲击鸣球搏拊琴瑟。颂瑟一作“颂琴”。琴虽然也是弦乐器,但是无柱的。所以,“移柱应律”的“颂琴”与七弦琴的“琴”无关。根据这些记载可知,瑟是用于礼乐的雅乐器,以弦数多少分为多种,用于不同场合。礼乐中有雅、颂之分。雅乐用于朝廷的宴会,颂乐用于祭祀郊庙。礼乐中的琴、瑟,称“雅琴颂琴、雅瑟颂瑟”,“颂瑟”之名因此而来。据此可以了解到,瑟是当时各个地方共用的樂器,并非只是来自于某一个国家地区,各国对于瑟的制作形制不同,都是运用这种乐器演奏属于自己地域风格的音乐。

据此这么多的证据,我们应该可以得出并承认雅乐器的“瑟”是筝器的源头。

(三)秦民间筝与秦声

传说最早出现“筝”字的文献资料是李斯《谏逐客书》所指的秦地民间筝乐。并且很巧合的是,秦地民间筝也具备“移柱应律”的特征。但我们认为,作为乐器秦地民间筝并不是后世筝的源头,只能说,一定程度上秦地民间筝乐对后世筝乐的艺术发展有着很深远的影响。

西汉桓宽《盐轶论》中有这么一段话:

古者,土鼓凷枹击木拊石以尽其欢及其后,卿大夫有管磬,士有琴瑟。往者民间酒会各以党俗,弹筝击缶而已。无要妙之音、变羽之转。

以上的文献资料都反映出秦地民间音乐的两个方面:一方面说的是包括弹筝在内的秦地民间音乐是比较简单易懂的民间音乐类型;另一方面,它们“以尽其欢”表明,这种音乐艺术收到了普通老百姓的欢迎。

(四)汉魏六朝筝乐形成——瑟与筝结合

汉魏六朝筝乐初步形成,在乐器方面,是使用瑟,也就是颂瑟;就其音乐艺术而言,既有雅乐成分,也有秦地民间音乐的成分。

在乐器形制上,继承了十三弦瑟,颂瑟用于郊庙祭祀等重大典礼,地位有所提高,最为尊贵。由于它的音乐表现功能超过了其他大瑟而受到了文人雅士的欢迎,结合当时那种思想活跃的社会氛围,儒释道三家并存,音乐家们争先用完善的律制提高其音乐水平,这些因素导致了筝乐艺术的向前发展。

而颂瑟与民间的筝乐并不是完全在民间顺其自然地交流融合,而是有重要的文化乃至政治力量的推动,即是乐府。汉武帝时期,外设乐府署专门管理俗乐,宫廷乐队由各种乐器乐师组成,受到统一管理,筝与瑟都是乐队的重要组成部分。乐府大力采集民间歌曲,然后文人和乐师来整理和加工,还有很多高水平的文人参与创造,并在宫廷和文人宴集场合歌唱演出,这样的体制推动了筝与瑟的交流融合。

颂瑟从瑟中分离出来,在艺术性、普及性、通俗性等方面发挥了自己的优势长处,形成了自己的独有特色,进入民间经过融合后归入了一种新的乐器类型——筝。

历史的发展源于人类的劳动,随着人类的文明进步,创造了更多的精神内涵和高雅的文化艺术。归根结底,还是人类的劳动创造了历史,也创造了筝乐文化艺术。

二、汉魏六朝筝乐的成熟与鼎盛

秦汉时期全国统一,文化艺术在这个时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经过长期的文化筝乐艺术直到东汉末期臻于成熟融合,从东汉末到魏晋六朝约四百余年,筝乐繁荣昌盛呈现高潮。

判断一件乐器是否成熟,一是看它的器形、发音机制和功能是否基本完整;二是看其音乐素质和风格特点是否已经形成;三是看是否具有较多的文化积淀;四是看它是否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一)从《筝赋》看汉魏六朝筝乐的成熟与鼎盛

汉朝大赋曾盛极一时,成为当时汉盛世标志性的文学体裁;六朝又出现小赋,其中都有《筝赋》,作者都是当时社会地位、文化修养很高的文人。这些《筝赋》对筝乐艺术进行了多方面的描述,用诗词歌赋来歌颂与赞美。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崇儒家思想,这些《筝赋》的作者用新儒学思想去解说筝的形体,采用“天人合一”的理念,并对筝进行的乐器形制进行精美的考量,选择最好的工匠制作筝身,高、低、长、短合乎规范,筝身端正平直,并且精心设计雕刻,典雅而美丽。

(二)乐府与清商乐中的筝乐

出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需要,将管雅乐的太常和管俗乐的乐府分开,而对乐府格外重视。乐府以大量人力物力,搜集地方民歌,由文人和乐师整理加工制作歌曲,在相和歌、清商乐中使用筝乐艺术,使既有高雅文化陶冶,又有民间音乐滋养,筝乐愈趋成熟,并形成雅俗共赏的品格。

(三)社会各阶层的筝家与筝家

一些贵族文人和官员成为弹筝名家,最能说明筝的社会地位。如:

曹丕(187-226),三国时人,曹操之子,后来成为了魏文帝。《古今乐录》有一段转载王僧虔《技录》的话:“《短歌行》“仰瞻”一曲。魏氏遗令使节朔奏乐。魏文制此辞,自抚筝和歌。歌者曰:贵官弹筝。贵官即魏文也。”

在一次宴会上曹丕让歌者唱这首歌,自己弹筝为歌者伴奏,表达对父亲的哀思和追怀,筝乐伴随这段感人的故事流传到后世。

游楚,三国时魏人,曾由吏至官宰守,喜好音乐。《三国志·魏书》说他:“为人慷慨……不学问而性好遨游音乐。乃蓄歌者、琵琶、筝、萧,每行来将以自随。”

游楚在诸多乐器中以弹筝最为擅长。所以直到唐代,人们还将他与蒙恬并提,可见他的影响。诗人李峤《咏筝》诗中有这样的句子:“蒙恬芳轨设,游楚妙弹开。清曲帐中发,清音指下来。”

这一时期,官府音乐机构和贵族家庭有许多音乐艺人,他们以奏乐为职业,以善筝名者更是甚多,可以看出筝乐在这一时期的广泛流传。

三、结语

由此可见,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不是单一、孤立地向前進行发展与继承的,它们之间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筝乐艺术发展与诗词也不例外。筝乐这时的发展已经稍显成熟,也为之后的唐代盛世大一统局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胡菁.古筝艺术中的诗词底蕴探索[J].决策探索(下),2009(5).

[2]张婷.探讨现阶段古筝艺术的发展与传承[J].黄河之声,2009(12).

[3]张吟.古筝重奏作品的发展与创作探讨[J].大众文艺, 2019(16).

[4]程冉,廖西琳.论古筝技法创作的发展及其对现代筝曲的影响[J].黄河之声,2017(22).

[5]张晓娟.中国弦乐史研究六十年(1949~2009)[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0(1).

[6]赵纯.诗·情·意·韵—浅析几首与诗词相关的古筝作品[D].上海:上海音乐学院,2016.

作者简介:阴明娟(1981—),女,汉族,山西省太原市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古筝器乐演奏与教学;王圳(1993—),女,汉族,山西省长治市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音乐表演(中国乐器演奏)。

猜你喜欢
诗词
诗词里的节日
毛泽东诗词抄录(书法)
诗词书法作品
【诗词篇】
家庭“诗词大会”
背诗词的烦恼(下)
背诗词的烦恼(上)
猜诗词
春蚕丝尽便会死吗
诗词虽火但也不能绑架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