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雕塑造像发展

2020-07-09 21:02彭飞耀
视界观·上半月 2020年1期
关键词:道教雕塑

彭飞耀

摘    要:纵观道教雕塑造像的产生和发展历史,同佛教、道教以及民间三方面的影响脱不开关系。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道教造像在神像的形式、形象、风格、组合等多个方面均受到佛教、道教、民间等因素的不同影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出现了不同的外显。此外,除了时代特征外,道教雕塑造像还存在着明显的地域特征。基于以上本文从道教雕塑造像的起源、佛教对道教雕塑造像的影响、道教文化对道教雕塑造像以及民间文化对道教雕塑造像四个方面展开对道教雕塑造像发展的研究。

关键词:道教;雕塑;造像

一、引言

造像在汉语中的释义为造作一切形象,但一般特指雕塑形式的造像。道教最初并非像今日这样,拥有众多的神像以供信众瞻仰朝拜。最初的道教并没有神像,仅有神位或者壁画的形式留存。道教神像的起源和发展,要归功于佛教的影响,佛教流传入我国引发了造像热潮,在佛教造像热潮的影响下,道教也开始了造像的历程。道教造像发展至今,存续完好,具有较高宗教和艺术价值的造像,包括有老子碑、泉州老君像、太原龙山石窟以及四川石门山道像等。道教雕塑造像的发展,同佛教影响、民间文化以及道教文化息息相关,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地域展现出了不同的特点。基于此背景,本文就佛教、民间以及道教对道教雕塑造像的发展产生的影响进行阐述和研究。

二、佛教影响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由当时的贵族士大夫进行了由内之外的形象、内涵等的改造,道教体系成型。在这一过程中,道教造像也受佛教影响,形成了道佛文化结合的道教造像特征。具体来看,早期的道教雕塑造像与佛教雕塑造像无论是在神像面目、服饰乃至手部动作,均有较多的相似点。如果是对道教和佛教都不太了解的普通民众,看到这个时期的道教和佛教造像,会难以辨别。宋代以前的信众对道佛二教的神像持并重态度,因此也多在观庙之中将道佛二教的神像造在一起,当时的文人诗作和地方县志对这一情况也屡屡有记载留存后世。若要精准区分这一时代的道教雕塑造像和佛教雕塑造像,唯有从造像的服装上面着手,道教雕塑造像身穿道装,头上带有道冠,而这些服饰佛教造像上是没有的。此外,还可从造像下方的题记当中寻出端倪,例如道教雕塑造像下方的题记中,往往会出现“道民、道女供养”之类的字眼。

从地域分布来看,早期(北魏-唐)的道教和佛教造像集中分布在陕西地区,中期(隋唐-宋)则开始在今四川等地集中分布,道教雕塑造像所在也并非今天意义上的宫观和庙宇,而是道教石窟之中,除了道教雕塑造像的集中,还伴有道佛雕塑造像的共存乃至道佛儒雕塑造像的共存。道教雕塑造像首次獨立出现是在今山西由宋元朝之时成型的龙山道教石窟,具有明显的全真派道教风格。从材质上来看,道教雕塑造像形式由不同的造像材质打造而成。例如造像碑石和道窟之中的龛为石头材质;在宫观和庙宇之中的造像多为铜质,财力稍薄弱地区则是土质为主;民间祭祀所用的道教雕塑造像,主要为土木材质,少数情况下为陶瓷材质。

三、道教影响

说到道教雕塑造像的发展,则不得不谈道教文化的形成,这对于道教雕塑造像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道教的发展也经历了漫长的历程。如今的道教是崇拜多神明(区别基督教类的单神明崇拜)的原生宗教形式。其教义宗旨为“求取今生的长生不死、济世救人”,有别于佛教的寄于来世,道教看中的是今生今世,无论济世救人也好,还是求得大道长生也罢,都是今世之事。道教的前身是道家,道家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道教是葛玄真人在道家学说基础上形成的宗教体系,一直到南北朝时期道教的神仙体系、宗教体系等才逐渐完备。

道教的早期雕塑造像外形,通常身着宽大的道袍,骨相清奇面容俊秀,衣物细节出众,平梯式衣纹层层叠叠,错落有致。道教为统治者所扶持,是在隋唐之后,上行下效之下,道教雕塑造像形式、审美、风格等开始发生巨大变革,在基于道教内涵的基础上,前人们对道教雕塑造像的艺术形象和内在文化传递不断的改造和提升,道教雕塑造像艺术得到了稳固发展。在外在表现上,由早期单纯的骨清秀像逐步发展为自然本真,造像外形更显自然,衣纹更显简洁大方。道教雕塑造像技艺发展至明清时期,造像风格由自然古朴转向细腻的艺术化层次,设计和做工更显匠心。如今的道教雕塑造像则是要以道教文化和道教审美为出发点进行造像,需严格按照道教经典中对神祗形象和内涵的解析进行造像,造像存有不恭敬之心或有违例的情况,则会被鬼神惩罚。道教的宗旨前文提到,注重今生今世的济世救人和得道长生,本身存有“出世”的心态,进行济世和修行,求得是大道和永恒。从道教宗旨和教义可以看出,道教是包容万物胸怀宽广的,没有拘泥任何的立场,这一点也反映在了道教雕塑造像的材质使用上。道教雕塑造像的材质没有特定要求,或土木或金石或瓷制,只要所造之像符合道教雕塑要求的精神内涵,符合道教神像规仪即可。

四、民间影响

道教雕塑造像起源于佛教雕塑造像,伴随道教教义和内涵的丰富和发展,道教雕塑造像的内在意义和外在审美造型、风格等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此外,道教雕塑造像的发展还受着浓浓的民间和地域影响。早在北朝时期,道教雕塑造像便在民间广泛发展,从现存的数量不多的北朝道教雕塑造像的题记来看,那一时期大部分道教雕塑造像均由民间群众以及少部分的地方官吏集资制作。这种非官方的出资制作,在艺术审美、造像内容以及雕刻形式等方面均有着浓浓的民间味道。还有明显民间和地域特色的道教雕塑造像,当属其余隋唐时期的巴蜀道教雕塑造像,这一时期的道教雕塑造像从形象上来看,虽然依稀能够感受到民间的特色,但就造像反应出的形与神,已经颇具道教文化中特有的超凡脱俗之意。几乎同时期发掘的太原龙山道教雕塑造像,无论从审美还是从传递的宗教、文化内涵来看均有异曲同工之妙。太原龙山道窟的道教雕塑造像基本为长方脸、眉眼斜入鬓角,面相古朴高洁,颇具出凡之意。相比以往时期的神祗造像,该时期的造像服装贴近于同时代道士服装,凸显了造像风格的民间性和写实性。此外,道教造像的民间性还体现在道教雕塑造像并非严格按照道教神仙体系进行造像,出于信仰和人力、财力等问题,人们在造像时往往选择道教神仙体系当中的最高神或者最与人们相关的神祗造像。

参考文献:

[1]耿纪朋, 郑小红. 道教雕塑造像发展考略[J]. 文学教育:中(9):97-98.

[2]张敏超. 关中地区道教造像艺术特点[J]. 现代装饰(理论), 2013(2):117-117.

猜你喜欢
道教雕塑
巨型雕塑
我的破烂雕塑
写实雕塑
道生万物:楚地道教文物展
道家道教研究
全国首次道教刊物座谈会在延安召开
中国道教学院将于2001年改建教学楼
雕塑的说教与雕塑的煽情
合肥市雕塑院雕塑作品选等
道教门派介绍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