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陆九渊心性思想

2020-07-09 03:11邱蓉
青年生活 2020年2期
关键词:心学

邱蓉

摘要:陆九渊是宋明理学中“心学”一派的开山鼻祖,其一生几乎都在创立“心学”和从事教学,形成了一套完整又独特的思想体系,成为我国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陆九渊的整个“心学”思想体系中,心性思想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是其政治、伦理和教育思想的枢纽和关键所在。

关键词:陆九渊;心学;心性思想

陆九渊(1139-1192),字子静,江西抚州金溪人,因書斋名“存”,自号存斋,世称存斋先生,又因曾讲学于江西贵溪县象山,自号象山居士,也称象山先生。陆九渊出身于没落官僚贵族之家,生活在民族矛盾激烈、阶级矛盾尖锐、国内政治混乱的南宋,与其他忧国忧民的思想家们一样遥望中原,渴望挽救国家于危难之时。在朱熹提出“理学”并具有相当影响力的时候,陆九渊则独辟蹊径,在当时众多学派中独树一帜,提出“心学”,与朱熹的“理学”并称显学、分庭抗礼。在“心学”思想体系中,心性思想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是本体论、心性论和工夫论的完整统一,是由本体论推至心性论,再由心性论推至工夫论,又反过来由工夫论推至心性论,再回归本体论的逻辑思维结构。

一、陆九渊心性思想的本体论依据

从本体论的“理”谈起,才能更好地理解陆九渊心性思想的内涵。陆九渊思想体系的本体论的“理”与其它宋代理学家一样,是指宇宙万物所共有的普遍性原理。这一普遍性原理的其中一层内涵和张载、程颐及朱熹所谓的“理一分殊”具有相同的意义,即是宇宙万物存在的超越性根基,是生成天地万物的根本和源头。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指理是生成天地万物的根本和源头。“塞宇宙,一理耳……此理之大,岂有限量?程明道所谓有憾于天地,则大于天地者矣,谓此理也。”理充斥着整个宇宙,大小无可限量,影响甚至比天地还大。“道塞乎天地。”道和理异名同实,是宇宙天地间存在的最高本体。

对这一普遍性原理,陆九渊更强调其另一层内涵,即是宇宙万物之所以化生和存在所应遵循的内在规律和法则。宇宙中充斥的理表现在自然方面指宇宙万物的所以然,表现在社会方面则指人生伦理。“道塞宇宙,非有所隐遁,在天曰阴阳,在地曰柔刚,在人曰仁义。”天、地、人各有其道,天道即是阴阳,地道即是柔刚,就人道而言,是指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制定的秩序,其内容是封建社会章法制度和君臣父子夫妇之道等封建伦理道德规范。“此理充塞宇宙,天地鬼神且不能违异,况于人乎?”宇宙中,理无处不在,无所不有,没人能够脱离理的束缚,人人都应该服从理的安排,人人都必须遵守理的规则。“此道充塞宇宙,天地顺此而动,故日月不过而四时不忒,圣人顺此而动,故刑罚清而民服。”天理表现为宇宙万物的存在秩序,陆九渊对“天理”的理解与宋代道学思潮一般的理解是相同的,它是具体事物的规划之源,是人的道德生活之源。

二、“本心”说与“心即理”说

(一)“本心”说

“心”是知觉之心和道德之心,在陆九渊看来,“心”还有一种含义,即是人心中皆有的先验道德,是一个涵盖仁义礼智四端的伦理性实体,并具有明辨是非、扬善弃恶的本能。“正理在人心,乃所谓固有”。道理先验地涵具于人的心中。“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宇宙便是吾心。”宇宙就是人心,宇宙中的理就是人心中固有的理,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四端者,即此心也;天之所以与我者,即此心也。”仁义礼智四端即是人心,宇宙中充斥的理即是人心中的理 。“故仁义者,人之本心也”。仁义即是人的本心。“孟子曰:‘所不虑不知者,其良知也;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此天之所以与我者,我固有之,非由外砾我也。故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此吾之本心也。”这种先天的含有仁义礼智四端的心是善心,被陆九渊称之为“本心”,也即孟子所谓的“良知良能”。人之本心还具有一种不可阻挡、不可遏制的明辨是非、扬善弃恶的必然趋势和内在发展规律。“心之所为,犹之能生之物得黄钟大吕之气,能养之至于必达,使瓦石有所不能压,重屋有所不能蔽。”即使“瓦石所压”,“重屋所蔽”,即使有外物蒙蔽、夺移及陷溺,本心也会按照自身的发展趋势而不断地生长,不断地朝着善的方向发展。

(二)“心即理”说

所谓“心即理”是指,“心”即是指人心内含之理,“理”即是指宇宙之理,人心内含的即宇宙之理,宇宙之理即人心内含之理,于人心之外无它理,于宇宙之外亦无它理。“心,一心也;理,一理也;至当归一,精义无二,此心此理,实不容有二。”“心”和“理”同质异名,“心”和“理”在内容上具有相通性和同一性,是统一的整体,两者是完全合一的。“人必至灵,此理至阴,人皆具是理。”人心中的理是极其灵妙的,宇宙中的理也是极其深奥的,人心中的理就是宇宙中充满着的理。“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人之心只是一个心,宇宙之理亦只是一个理,所以心即是理,人心中固有的理即是宇宙中充斥的理。既然“心”“理”等同,那么由“理”派生出的万事万物也应该根源于“心”,包含在“心”中。因此陆九渊提出了“吾心便是宇宙”的观点,这是对孟子“万物皆备于我”的思想的充分发展,表明了他“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

三、功夫论

(一)易简工夫

所谓易简工夫,即是辨志、明心和做人,“易简”二字出自《易经》,“乾以易知,坤以简能。”乾坤即天地,天的知动时自发的,无休止的;地的功能是生长万物,便于接受,便于执行。人类史、社会史、思想史和科学史都证明大智慧就是“易简”,即东方智慧认为的大道至简。再复杂艰难的科学理论和机器,都得通过易简,便于人们接受才能推广,进而转变为生产力或文化。易简是指反观内求以发明本心,或者说先立乎其大。“孟子曰‘夫道若大路然,岂难知哉?道不远人,自远之耳。”道理并无奇特,并非难知,亦非难行,而是坦然明白,易知易从,且为人心所固有,这就为陆九渊提倡发明本心的易简工夫提供了可能性。“学无二事,无二道,根本苟立,保养不替,自然日新。所谓可久可大者,不出易简而已。”只要顺势存养本心,人之本心就会发扬光大。即使为物欲和意见邪说所蔽,也只能顺着本心的发展趋势加以保养,切不可自作艰难。

陆九渊的“易简”可以简化到“胜心”二字,他上承思孟学派,下合南宋社会现实。以简对烦,所谓烦,主要是繁琐的“章句之学”;以简对异,若不动我“易简”的原则,所谓的“异端学说”也可为我所用;以简对变,易简的教育可以立本,立本即可应变,唯变所适;以简对众,普及教育,连平民甚至文盲都可以接受,从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对于个体意义上的个人道德践履来说,最终只能仰赖于道德主体自我精神上的自覺与自律。易简工夫的贯彻要求为人拥有极高的悟性,否则容易误入朱子“支离事业”一途或佛禅“空谈心性”一途。

易简要求读书不仅要读懂每句文义,更重要的是发掘书中蕴藏的天理。《易传·系辞》中说:“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意思是最根本的东西就是最简易的东西,陆九渊吸收了道家的这一思想,创立了运用于读书的易简功夫。他说:“石称丈量,径而寡失;铢铢而称,至石必缪;寸寸而度,至丈必差。”他指出朱熹的读书方法句句而论、字字而议,过于精深和强调章句辞藻,因此,他断言“易简功夫终久大,支离事业竟浮沉”。他认为朱熹的读书方法支离破碎,没有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结构和精义,读书应该联系上下文,把分散的片段串连起来整体阅览,甚至有可能会茅塞顿开,这符合灵感的思维逻辑。

(二)剥落减担

所谓剥落,是指将由外部获得的知识经验与内在本心所具有的理做分辨,区分外来添加物和本心所固有,然后移除外来添加物,存养本心所固有。由于辨志要先立其大本,则教导人须先从辨心术下手,即是所谓“识病”,心病是由于被利欲、意见等所裹挟遮断而来,要治心病,便须把裹挟着心的利欲、意见打掉,这就不免需要些与禅宗竖拂擎拳相类的手势。《语录》记载:“与朋友切磋,贵乎中的,不贵泛说,亦须有手势。”“临川一学者,初见问每日如何观书,学者曰,守规矩。忽呵之曰,陋说……”他说:“贤者智者过之,则蔽于意见而失其本心。”贤者、智者指的是朱熹型的追求格物穷理的人,这种人明于心性之辨,但在本心上容易产生意见,使本心受蒙蔽,纵使能成就学问,也未必能成就德性。又说:“人心有病,须是剥落,剥落得一番,即一番清明,后随起来,又剥落,又清明,须是剥落得净尽方是。”由于心本自明,所以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向内明本心,而不是向外求理。

所谓减担,是指学习过程中,要善于思考和区分重点,以减少学习负担。“关于‘减担功夫,常常容易让人与老子‘为道日损的说法牵缠在一起,似乎‘减担是要人不读书而已。”“阜民既还邸,遂屏弃诸书,及后来疑其不可,又问。先生则曰:‘某何尝不许人读书,不知此后有事在?”可见陆九渊弟子就有这种误会。陆九渊说:“某读书只看古注,圣人之言自明白。且如‘弟子入则孝,出则弟,是分明说与你入便孝,出便弟,何须得传注?学者疲精神于此,是以担子越重。到某这里,只是与他减担,只此便是格物。”求学要有针对性,简单的问题可以泛读,精深的知识则要精读,不要无形之中给学习增加压力,减担是针对那些学习不得方法却终日忙于学习之人所提出的,所减的是人欲,一心向外求知识,从而耽搁了作圣之功,甚至人欲越来越多而懵然不知。

(三)优游读书法

所谓优游读书,是指读书时应当在心平气和的状态下,循序渐进地读书。陆九渊认为人的生命有限,志向既然已经确立,就要在有生之年向着已确立的志向前进,因此为学就必须要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何谓读书?须当明物理,揣事情,论事势。”读书应当是明白事物的原理,探索事物的真情,讨论研究万事万物的趋势。“读书亲师友是学。思则在己,问与辩皆须在人。”读书,尊敬老师和朋友便是学,想问题在乎自己,提问与辩论全在乎人。

书在象山思想中所占的分量比较轻,读书的态度也比较轻松,陆九渊说:“大抵读书,训诂既通之后,但平心读之,不必强加踹量,则无非浸灌培益、鞭策磨砺之功。或有未通晓处,姑缺之无害,且以其明白昭晰者日加涵泳,则自然日充日明,后日本原深厚,则向来有未晓者,将亦有焕然冰释者矣。”读书时,通晓文义之后就不必深究,如果有未通晓的地方,可先搁置一边,继续往下看,经过日复一日的研习,自然有通晓的一天。又说:“学者读书,先于易晓处沉涵熟复,切己致思,则他难晓处涣然冰释矣。若先看难晓处,终不能达。”读书先要在容易懂的地方反复揣摩,联系自己思想实际去细想,这样就会全部消化吸收,如若先学难处,就会越学越糊涂,终将久久达不到学习目的。他提倡在宽松的环境下读书,说:“优裕宽平,即所存多,思虑亦正。求索太过,即存少,思虑亦不正。”这和南宋社会当时流行的严守学规教条的教学形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陆九渊认为应该登山临水,观赏山峦云气,寓教于乐。一草一木,各有特征,眼里无庸俗之物,看见草木也可增长学问。古人喜欢郊游,又叫踏青,时间不一,初春正二月,暮春三月清明节,四月初夏季节,都是郊游的好天气。在陆九渊儿时,陆贺就常携众人攀登陆氏义居前南面的道义峰,此峰只一条一里多的石磴路即可到达,山上风景绝佳,有草庐可供打尖,读书讲学之余,陆九渊常率领学生登半山观瀑布,攀龟峰灵秀,登龙虎山,游仙水岩,观风景,赏名胜,饱览南国山区壮丽风光。不仅陶冶情操,激励志趣,而且开拓视野,增长知识。

四、结语

陆九渊是南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其心性思想对宋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至今仍值得教育教学工作者反思与借鉴,值得着重学习和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陆九渊.《陆九渊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方光华著.中国古代本体思想史稿[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

[3]何俊.南宋儒学建构[J].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4]郭齐家、顾春著.陆九渊教育思想研究[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10月第1版.

[5]曾亦、郭晓东著.宋明理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第1版.

[6]徐复观著.中国思想史论集[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

猜你喜欢
心学
王阳明和拉康主体观比较
儒家心学三大根源探究
思想史教学应注重思想发展的“源”与“流”
王阳明心学思想的当代价值
浅谈王阳明及其心学思想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探索与实践
涵养共产党人的“心学”
论王阳明心学的理论渊源
党性修炼是共产党人的“心学”
传统儒家知行观探析
“觉”:杨慈湖对心学的创造性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