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26块选层注汽技术研究与应用

2020-07-10 03:25刘宏磊
石油研究 2020年3期

摘要:海26块是一个依靠注水开发的普通稠油区块,受沉积相变化、储层连通差和原油粘度大等多种因素影响,断块注水开发难度大,注水波及体积系数为53.5%,低于其他注水断块。通过在注水区块注汽,大幅降低原油粘度,提高原油流动性,降低油水流度比,减缓了由于油水粘度比大造成的注水单向突进的影响。但随着注汽轮次的增加,注汽效果越来越差,通过加强平面上和纵向上动用程度分析,在油藏精细描述的基础上,进一步对井位、层位、注汽方式及注汽参数等进行优选,从而改善注汽效果,提高驱油效率。

关键词:选井注汽;选层注汽;注汽参数

1地质特征

海26块以分流河道和分流间湾沉积微相为主,受沉积相带及构造运动影响,不同层位油层平面分布有差异。断块油水关系复杂,具多套油水关系组合,无统一的油水界面。儲层物性好,非均质性强,原油具有高密度、高粘度、低含蜡量、低凝固点性质,为常规普通稠油油藏,地面原油粘度为500-1000mPa·s,地下原油粘度东一段为72.99mPa·s,东二段为43.21mPa·s。原油密度为0.9306g/cm3,含蜡量为4.72%,凝固点为-1℃。地层水水型为NaHCO3型,地层水总矿化度为2921.05mg/L,油层温度为60℃,原始地层压力17.95Mpa。油藏类型为层状边底水油藏及岩性构造油藏。先后经历了基础井网形成、井网加密调整、细分层系+全面注水开发、注水与注汽相结合开发阶段。

2目前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2.1注汽效果逐轮变差

在海26块开展的蒸汽吞吐热采试验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注汽年增油保持在0.8万吨以上,断块年产油保持10万吨不降,但随着注汽轮次的增加,注汽效果越来越差。共实施注汽井45口,有效36口,有效井中第一轮注汽的17口,平均单井累产油774吨,油汽比1.04;第二轮注汽的11口,平均单井累产油533吨,油汽比0.74;第三轮以上注汽的8口,平均单井累产油306吨,油汽比0.4。

2.2注汽选井、选层难度加大

前期遵循“四优选、四尝试”原则选择不同类型12口直井进行吞吐试验。分别为优选无水驱井、优选浅层井、优选单层厚层井、优选粘度高井;尝试水驱差井、尝试深层井、尝试多层薄层井、尝试粘度低井。而在后期扩大实施规模过程中主要从部位、井类、层位、井况等方面对注汽井进行了优选。截至目前优选注汽井82口,占目前油井总数35%,符合原有选井原则的井越来越少,选井难度逐年加大,几乎面临了无井可选的情况,亟需拓展选井思路。

2.3注汽方式、注汽参数等仍需优化

受储层非均质性的影响,导致油层纵向动用不均,注汽过程中高渗层和低渗层吸汽量不均,油井吞吐效果逐周期变差。前期制定的注汽方案已经无法适用于经过多轮注汽后的油井,如果继续注汽生产,既容易造成汽窜、水淹、含水上升加快等影响油井生产效果,又浪费大量热能,这就要求要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注汽方式以及注汽参数。

3选层注汽技术的创新做法

3.1平面上选井由复杂断块区转向分采区边部

前期注汽生产井主要选在了海26块水驱程度低的复杂断块区,而忽视了同样水驱效果不理想的分采区边部,其中一些井为长期低效井,由于原油粘度大,注水开发效果差,地层能量得不到补充,有的甚至已经停产关井。通过加大这一区域的研究力度,优选单层厚度较大、物性好、剩余储量较大的油井进行注汽。共选取油井11口,有效9口,累计注汽11845方,阶段累产油4731吨,阶段油汽比0.4,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2纵向上优选层位注汽

海26块大部分油井开发按照逐层上返生产的原则,上部发育东一段油层的部分井已上返试采新海27块,其中有的油井已长期处于停产关井,既没有切实可行的复产措施,又面临着“无层可调”的现状,濒临废弃。通过开展老井地质调查,发现一些井下部油层的采出程度较低,仍存在较大潜力。通过优选,目前已有4口油井下返注汽恢复生产,日产油26.9吨,阶段累产油3841吨。其中海C7-34井初期日产油高达10.5吨,使封弃的老层重现高产,老井重获新生。

3.3针对多轮注汽井科学增大注汽量

针对多轮注汽效果变差,为了加大注汽波及范围,提高驱油效率,不断优化注汽参数,科学增大周期注汽量,每轮以15-20%递增,保证地层能量补给。海18-41C井由于生产井段长、层数多,在前期注汽生产后,井筒附近的剩余油较少,如保持原注汽量不变,则无法波及到离井筒较远区域的原油,难以达到增油效果。在剩余油研究认识的基础上,决定提高注汽量至1800方,注汽开井后,初期日产液23方,日产油8吨,含水65.2%,阶段累产油806吨。周期产油较前两轮有所增加,油汽比保持在原有水平。

3.4试验分层注汽

受储层非均质性、油层水淹及投产时间的影响,层间矛盾日益突出,导致油层纵向动用不均,高低渗层吸汽不均,高渗层吸汽量多,加热半径也大,蒸汽具有很好的扩散条件,吞吐效果好,采收率高。反之低渗层吸汽量少,距井筒周围较远的原油无法获得热量降粘,形成无法采出的死油区,导致油井吞吐效果逐轮变差。另外,多轮次笼统注汽容易使高渗层吸汽互相窜通,造成水淹,还可能加快油井含水上升速度,既影响油井生产效果,又浪费大量热能。通过转变注汽方式,试验分层注汽技术。分层注汽可以达到改善油层吸汽状况和提高低渗透层动用程度,减少高渗透层热损失的目的。由于实施井次少,无法进行规律性总结及原因分析,分层注汽技术在海26块的适用性有待进一步验证。

4结论与认识

(1)通过分析储量动用程度,研究剩余油分布规律,拓展了在平面上的选井思路,由复杂断块边缘转向水驱程度低的分采区边部;

(2)对于采出程度低的长停井、低效井实施纵向上优选层位注汽,通过对老层注汽回采、深层注汽等方式提高老井采收率;

(3)对于生产井段长、层数多、多轮注汽效果变差的井,优化注汽参数,每轮以15-20%递增的幅度科学增大注汽量,扩大注汽波及范围;

(4)利用分层注汽技术可以改善高低渗层动用不均等纵向开发矛盾。

参考文献:

[1] 冯勇,赵金省,何妮娟,郭玉强.稠油分层注汽技术及其应用[J].石油化工应用.2009(03)。

作者简介:

刘宏磊(1986-),男,辽宁省盘锦市,工程师,现从事油田开发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