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红”开启星辰征程

2020-07-10 14:22魏庆
北京支部生活 2020年6期
关键词: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东方红

魏庆

1970年4月24日,伴随着响彻寰宇的《东方红》乐曲,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开启了中国航天新纪元。50年后,习近平总书记给参与“东方红一号”任务的老科学家回信指出,“当年,你们发愤图强、埋头苦干,创造了令全国各族人民自豪的非凡成就,彰显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老一代航天人的功勋已经牢牢铭刻在新中国史册上”。

“我们也要搞一点卫星”

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卫星。1958年1月31日,美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探险者一号”。1958年5月17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提出发展中国的人造卫星:“我们也要搞一点卫星。”

中央政治局决定,以中国科学院为主研制卫星。中国科学院成立了“581”设计小组,由钱学森任组长,赵九章和卫一清任副组长。中国科学院提出了探空火箭、小卫星、大卫星“三步走”的战略。由此,中国开始了人造卫星的研制。

1960年5月28日,毛泽东主席参观上海新技术展览会,看到T-7M探空火箭模型,他问道:“这家伙能飞多高?”“8公里。”毛泽东主席说:“了不起啊,8公里也了不起,我们就要这样,8公里、20公里、200公里地搞下去,搞它个天翻地覆。”

“搞卫星赵九章最积极”

1964年12月下旬,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期间,地球物理学家赵九章起草了一份关于尽快全面规划中国人造地球卫星问题的建议书,当面交给了周恩来总理。

赵九章发展中国自己卫星的想法,由来已久。1958年10月,中国科学院曾派代表团去苏联考察,赵九章担任团长。在苏联,考察团成员只看到了人造卫星的外壳。

赵九章说:“美国、苏联发射了这么多卫星,但是重要的资料一定是保密的,不会告诉我们的。我们必须有自己的卫星,有自己的探测手段,只有掌握第一手的材料才能走到空间科学的最前沿。”

时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的张劲夫曾经回忆道,“搞卫星,赵九章最积极”。

党中央高度重视赵九章的建议。1965年8月,周恩来总理主持会议,确定将人造卫星研制列为国家尖端技术发展的一项重大任务,这一工程的代号为“651”。会议强调,“只要是‘651需要的,全国的人、财、物,不管是哪个地方、哪个单位的,一律放行,全面绿灯。”

沉寂多年的人造卫星研制工作终于又一次走上正轨。

“上得去,抓得住,看得见,听得着”

1965年8月2日,中央批准中国科学院《关于发展中国人造卫星工作规划方案建议》,计划在1970年至1971年发射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命名为“东方红一号”。

1967年底,中央审定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方案,规定卫星不小于150千克(最终确定为173千克),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发射,卫星上天后要抓得住、看得见、听得着。

“上得去,抓得住,看得見,听得着”,在当时的条件下,中国人要实现这简简单单的12个字,比登天还难。“东方红一号”总体组副组长潘厚任回忆道:“就像你要吃馒头,馒头买不到,面粉也买不到,甚至连小麦也买不到。你要开荒种麦子,从头来。”

“计算一个弹道耗时一个月,计算纸堆满了房间。”承担卫星轨道计算和运载火箭弹道计算任务的宋庆元和同事们用手摇计算器,精确计算出了数据。

中国的科学家们自力更生、刻苦攻关,终于造出了自己的人造卫星。

1970年4月24日凌晨,毛泽东主席批准实施发射。

21点35分,“点火!”随着一声号令,“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升空,将“东方红一号”卫星送入太空。

22点,发射现场发来报告:卫星、火箭分离正常,卫星入轨!周恩来总理连声说:“好!很好!”立刻向毛泽东主席报告了这一喜讯。“东方红一号”卫星播送的《东方红》乐曲响遍全球,宇宙第一次听见了“中国的声音”,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和发射卫星的国家。

50年斗转星移,“东方红一号”卫星依然闪耀在星空。

“东方红一号”卫星是一座丰碑,开启了中国人的航天时代。“东方红一号”卫星是一座灯塔,引领着新时代的航天工作者勇攀航天科技高峰,让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迈得更稳更远,建设航天强国的伟大梦想定将早日实现。

猜你喜欢
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东方红
我国人造卫星工程的开拓者之一——闵桂荣
东方红一号卫星飞天记
“东方红英雄”家族面面观
如此文章应该摘得更详细些
“东方红一号”卫星还在运行吗?
“东方红一号”卫星的数字奥秘
例析人造卫星的圆周运动及变轨问题
人造卫星变轨问题
演绎“红色经典”:三大革命音乐舞蹈史诗及其和平回归
跛足的羔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