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理论在企业员工激励中的应用

2020-07-10 18:07杨喆
科学与财富 2020年13期
关键词:员工激励概述应用

杨喆

摘 要:当前市场竞争非常的激烈,对于企业而言,既是挑战同样也是机遇。企业在此形势之下,只有把握好人才,发挥出人才在企业内部的重要作用,才能够提高企业内部的核心竞争力。通常情况下企业内部会采用激励手段来提高员工工作时的积极性,充分挖掘员工内在的潜能。心理学是对人心理认知的一门学科,其可以更好的帮助企业管理好员工。本文就员工激励和心理学的概念进行概述,对企业内部常见的兩类激励员工的方式进行分析,最后对员工激励中融入心理学理论的策略进行概述,为相关企业提供可借鉴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心理学理论;企业;员工激励;概述;方式;应用

如今的社会是一个充满机遇以及挑战的社会,对于企业而言这个社会生存空间越来越狭小,只有做好内部“以人为本”的管理,才能够不断的提高内部的核心竞争力。但是纵观目前很多的企业内部员工跳槽现象较为严重,这和人力资源管理未做好员工的统筹规划有很大的关系,在企业内部,员工无法实现自我的价值,无法得到精神或者物质上的满足,进而就会出现离职的行为,给企业人力资源带来巨大的损失。因此,在新时代企业要做好内部员工的激励工作,提高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进而促进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一、员工激励和心理学的概述

(一)员工激励的概述

1、员工激励的概念

所谓的激励,则是在企业内部创设一定的条件来激发员工工作时的积极性,开发员工工作时的潜力,进一步将员工的创造精神以及主动精神融入到工作中。通过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待激励这个词语,则是指人在工作时长期持续而发出的一种动机,属于一种心理的积极地从事某种活动的过程。

2、员工激励的作用

在一个企业内部,管理者一定要意识到对员工进行管理,并不是完全通过规章制度去约束,而是要通过合理的手段去激励员工,以达到员工主动性工作的行为。在一个企业内部,管理者要充分地利用人力、物力以及财力各方面的资源来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激发员工内在的潜能,在人力资源管理内部建立完善的激励制度来达到激励员工的目的。

一般情况下,在企业内部激励员工包含两大作用。第一有利于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一位哈佛大学的教授曾经做过一个调查,其发现如果企业内部的员工是按时计酬的,那么该员工只需要在工作中发挥出百分之20左右的能力即可。如果在工作中采用物质或者非物质的激励方式,那么则可以达到员工能力的百分之80,这就是激励所带来的差距。从这项调查也可以看出,在企业员工中融入激励制度,可以进一步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挖掘员工的潜力,提高员工的主人翁意识以及员工的责任感,实现组织的目标。第二有利于企业内部形成良好的组织文化。在一个企业内部,良好的组织文化有利于促进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同时通过激励的手段可以对内部的组织文化进行正确的引导,继而促使组织成员产生有利于个人以及组织的动机,通过一定的奖惩手段,促使员工不断的提升,形成内部重要的且具有价值的组织文化。同时也可以为企业内部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以及向心力,吸引并留住更多的人才[1]。

(二)基于心理学分析对员工的激励行为

在一个企业内部,员工的工作成绩和其能力以及激发的程度有密切的关系,一般一个员工的能力如果越强,被激发的程度越高,那么最终该员工所表现的工作成绩也就较为优异。其中能力以及动机激发的程度都属于个人的一种心理特征,想要提高个人在这两个因素中的能力,就需要动机进行激发,想要达到对员工有效的激励,那么就需要对员工进行心理学的分析。了解员工的具体心理状态,首先需要判断员工真正的需要,然后找寻途径来满足员工的这种需要,继而对员工工作提出相应的指引,让员工采取一定的行动来提高自身工作的能力,最终满足员工。这就是整个心理激励的过程。总而言之,则是个体通过刺激而产生了一定的需要,而这个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内心就会出现紧张的情况,此时就会寻找目标来满足内心的这种驱动力,激发员工内部的动机,产生一系列积极的行为。如果达到了目标,那么就强化了这种刺激,最终实现不断激励员工的目的。

二、企业内部激励常见的两类激励员工的方式

通常情况下,企业在刺激员工工作积极性时,会采用两种激励方式,分别是物质激励以及非物质激励,所表现的就是在薪资方面,福利方面以及股权方面的激励。而非物质激励,主要展现的是员工个人的发展、荣誉、情感等等各方面的激励,下文主要对非物质激励和物质激励两者进行阐述。

(一)物质激励

第一薪酬激励方式。在企业内部采用浮动薪酬方式对员工进行合理评判,根据员工工作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关的经济回报,通过这种方式来促进员工努力工作,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同时,也可以达到提高员工物质生活的目的。第二福利激励方式。所谓的福利激励方式和薪酬激励方式,两者是不同的,福利激励方式是在薪酬之外的一种福利政策,一般在国企内部的员工福利补贴较多。而非国企内部的员工都是根据固定的节假日或者是内部的实际情况给员工发放相应的保险补贴,或者是公交补贴等等。企业内部的这种福利激励是企业存在的一种优势,也可以达到激励员工的目的。在福利激励带薪休假也属于一种基础的福利形式,即是指员工在非正常工作的状态中,也能够获得相应的资金薪酬的补贴。而这种带薪休假可以缓解员工工作的压力,帮助员工更好地调整工作的状态,进而更好地为企业服务。第三股权激励方式。股权激励这种方式也是将员工从为公司打工逐步变为公司的主人,公司的员工有权利购买公司的股票。当公司股票收益较好时,那么公司的股价就会上升,员工也会得到相应的报酬,这种方式会大大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也能够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2]。

(二)非物质激励

第一情感激励方式。企业领导者通过和员工之间情感上的沟通来让员工在工作中保持一个良好的状态,继而更好地完成工作,则属于情感激励方式。第二荣誉激励方式。企业对努力工作的员工进行表彰,对员工的工作能力进行肯定,这就是一种荣誉的激励。第三职业发展激励。当员工的物质得到了充分的满足之后,员工就开始在企业内部追求更高的职位,即是职业的发展。在企业内部开创职业发展通道,帮助员工晋升,则有利于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三、在员工激励中融入心理学理论的策略

(一)需求层次理论在企业员工激励中的应用

马斯洛在人的动机理论一书中曾经提出了需求层次理论,其认为每个人在不同的阶段,都会有不同层次的需要,大概分为五种需要,分别是生理型、安全型、社会交往型、尊重型以及自我实现型需要。而这五种排序是从低到高逐步提升的,当最基本的生理需要满足之后,才能一步一步到达自己想要实现的最终目标。企业内部在对员工进行激励的过程中,也可以以此为引导进行激励。根据不同的员工的需求,采用不同的激励方式,以达到提高不同阶层员工工作积极性的目的。

(二)双因素理论在企业员工激励中的应用

在双因素理论中,其明确了两大影响工作人员工作状态的因素,分别是激励因素以及保健因素,所谓的激励因素则是企业工作过程中能够激励员工的一系列因素。由此可见,激励因素有利于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这方面的激励也包含员工的成就感、职业发展、物质满足等等,如果激励因素并未达到员工的需求,那么最终的效果也难以满足。保健因素是和激励因素完全相反的一种因素,针对这类因素,企业只有保护好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不断的改善企业内部的文化、工作制度等。总体而言想要达到较好的激励效果应该将两者进行融合[3]。

(三)目标设置理论在员工激励中的应用

所谓的目标设置理论则是在企业内部设置相应的目标,而这个目标是员工以及企业需要达到的一种结果,其可以为员工努力提供方向。目标的设置本身就存在一定的激励性,也能够提高员工工作时的能力。在运用目标设置理论时期,应该根据不同员工的能力、性格等来设置不同的目标,及时的调整员工和目标之间存在的差距,促使目标产生提高员工动机的积极作用,最终提高员工的绩效,促进员工对自我的满意度。

(四)公平心理理论在员工激励中的应用

一个企业内部如果组织环境并不公平,内部存在很多暗箱操作的事件,那么员工必然会觉得自身的努力毫无意义,所以,在工作时就会产生一系列的愤怒、紧张等情绪,进而影响工作,甚至产生和他人之间的矛盾。而这种不公平的企业文化氛围必然会影响整体效能的发挥。反之在企业内部,如果处于一个较为公平的环境中,那么员工就会对自身的努力和价值进行肯定。员工所追求的公平并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而是一个较为相对的概念,相对于同类人是否平等的对待。由此可见公平心理理论在对员工的激励方面也能够产生一定的作用。

企业和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在这种形势之下,企业一定要做好内部人力资源的管理,尤其是要激发员工内在的潜能,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可以采用物质激励或者非物质激励相结合的方式,同时,要在员工激励中融入心理学理论的策略,比如需求层次理论、双因素理论、目标设置理论以及公平性理论,将激励机制在企业中彻底的融入,进一步的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促进企业的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闫萍.论心理学理论在企业员工激励中的应用[J].知识经济,2018(01):115.

[2]趙竹君.人力资源管理中心理学理论的应用[J].科教导刊(下旬),2017(11):168.

[3]何红利,李冰.双因素理论视角下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研究[J].中国商论,2020(04):133.

猜你喜欢
员工激励概述应用
基于提升工作乐趣的酒店员工激励策略研究
关于企业员工激励的几点认识
如何在财务部内开展员工激励
简析中国画构图在陶瓷绘画中的运用
中药熏洗治疗痔疮术后疼痛临床应用概述
自媒体时代网络谣言界定与产生的概述
GM(1,1)白化微分优化方程预测模型建模过程应用分析
TSW2500型500KW短波发射机双功率模块简述
煤矿井下坑道钻机人机工程学应用分析
气体分离提纯应用变压吸附技术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