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州十三夸

2020-07-13 09:15王海珺
延安文学 2020年4期
关键词:吴起

王海珺

吴起人

1

形容吴起人,只要一个字:硬。

硬有坚、强、固、能力好的意思。陕北人说好往往爱用一个“硬”字,比“足劲”还“足劲”。譬如说一个人动作潇洒、行动麻利,就会说:式子很硬。

吴起人的式子,的确很硬。

2

吴起人的硬,首先表现在一手好字上。无论男人女人,无论大人娃娃,凡是从吴起出来的人,没有一个字写得不好的。一个个字迹朴秀方刚、形巧势密、遒劲圆润、飞龙走凤,看后不得不感叹——硬。

字是门楼书是屋。一个人字好,就显得有内涵,就让人佩服。写字,常常能体现出一个人的内在追求,精神境界高。故而有云:字如其人。字硬了,人必然也硬。起码说明这个人是爱美的。看看人家的一手好字,再看看自己写的像蜘蛛爬过的一般,你就不得不感叹自不如人了。

3

吴起人的第二硬,是肝硬。

从吴起地图看,它的西南边是甘肃的华池,北边是榆林的靖边和定边,穿过二边,不远就能望见宁夏的盐池。虽然历史上曾经记载这里水草丰茂,但进入近现代以来,它就成了干旱的代名词了。天上不下雨,石旮旯里流出的山泉就含有很浓的盐碱性。喝这种水长大的人,肝功能比一般人都厉害。

吴起人的肝硬,主要表现在酒量上。一斤不醉,二斤不倒,三斤才会摇三摇。前些年吴起经济好的时候,县领导招待人都用一种叫马铃的杯子,铜制的,有三两的容量,铮明光亮,手感好,像旧时候马脖子上挂的铃铛,故称马铃。但凡来了客人,总得要招待吧,招待的用具就是这种马铃。待宾客坐齐后,大领导就发话了:今天,咱来了尊贵的客人。为了表达我对您的尊敬,我先干一杯,然后给您敬一杯。于是将马铃斟满,一仰脖子,进去了。主人喝了客人不得不喝啊,于是就得喝。等这一巡过后,坐在次主位子上的二领导又站起来,说为了感谢客人的光临,我也得敬您一杯。于是又自干一马铃,再给客人斟上。客人的肝不行,解酒能力不强,于是就说不能喝了,说自己不行了。二领导就说,男人哪里能说不行呢?对女人我们不能说随意,对男人咱不能说不行。来,咱喝,你喝了大领导的酒不喝我的,分明就是对我歧视么。客人一看话都到这份上了,就只能再喝。這一巡过后,三领导又站起来了,也是给自己先斟上一马铃喝了,再给客人敬。这一马铃进去,客人就基本毬势了,有的直接溜到了桌子底下去。

4

关系硬,主要是吴起人过去人口少,凡是本地土著,基本都能拉上亲戚。我的三个朋友,其中的两个把一个叫外爷。这个外爷不是年龄大,而是辈大。吴起人重家族观念,每个人的名字都有讲究,尤其是第二个字,严格按家谱来的。从一个人的名字,能看出他的辈份来。我这两个孙子辈的朋友,一见他们外爷,就开始开玩笑,一个说你外爷把人亏了;另一个说,你外爷才把人亏了。那个当外爷的,也不见怪,只呵呵地笑。陕北这个地方,爷爷孙子是能开玩笑的。

关系硬,主要体现在血缘关系上,大家都是亲戚,谁还不给谁个面子?

家族文化的形成,最早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早期的人类,必须依靠群体生活才能生存。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类文明的进步,起到最大作用的就是家族,血缘关系认定的家族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保证。大家长期在一起亲密生活、劳动,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相互之间自然就会有更多的关爱和照顾。相对其他无血缘关系的家族,就会隔膜和疏远。这样经过若干年,数代人,“家”的观念便根深蒂固了。

重亲情,顾人伦,是吴起人的集体人格之一。

5

吴起人的第四大硬,是腰杆子硬。腰杆子硬,得益于天上掉下的两个大元宝。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地上突然冒出些黑糊糊来,人们叫它石油。石油这两个字是谁发明的,大部分人并不知道。其实,给这黑糊糊起名字的人,是写《汉书》的班固,后来我们从北宋老玩家沈括的《梦溪笔谈》中读到了它,以为是他起的。其实,命名权属于班固,印证权才属于沈括。

到了九十年代,中央为了回馈老区,允许地方开采石油,这一下子从地下冒出许多大老板来。打出这黑糊糊,就是大富翁。经勘测,吴起属于高富油区,一钻子下去,黑糊糊就往外喷。有钱人于是就一下子多了起来,有了钱,腰杆子自然就硬了很多。

什么都可以没,就是不能没钱。有钱自然腰杆子就会挺直,行事作风也就硬。吴起人出手阔绰,人大气,凡是想要办成事,就会直接上硬货,那叫一个硬。

第二个大元宝,是退耕还林。九十年代后期,一个叫郝飙的人去吴起当了县委书记,他看到吴起地界的人种地很多,收成却少,感觉到这是自然生态出了问题,于是就提出退耕还林的口号。恰恰在这个时节,朱镕基总理视察陕北,他一听这个想法,感觉很好,所以就和时任陕西省长的贾治邦一商量,当即拍板,说地你们不要种了,羊也不要放了,把地退出来,国家给钱给粮。这一下,吴起人坐在家里就可以吃粮花钱了。

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吴起要比国家早一年。

两个大元宝捣脑,想想这日子是多么滋润。从此吴起人过起了衣食无忧的好日子,腰杆子硬得很了。

6

吴起县城的西边,是著名的胜利山。山上有许多树,一直就像是小树苗一样,从来不长,当地人叫它老汉树。老汉树的后面,有两棵天下闻名的杜梨树,据说是一公一母。当地人说中央红军长征到陕北后,在这里打了长征的最后一仗,称为割尾巴。1935年10月19日,这个被作家高建群称为经典时代的经典时刻,毛伟人就是在这两棵杜梨树下指挥打仗的。今天,这两棵树成了文物,成了人们崇拜的对象。

杜梨树木质很硬,树根部分被用来做了木雕,成了艺术品;树干部分被人做了案板;梢子都拿去刻了公章。

这样,树就成了人生社会的写征。

因为地方苦焦,早些时候的吴起人基本都不愿意在本乡待,于是就往外面跑。跑到外地,心系家乡,于是就成立了一个“振兴吴起协会”。有人出点子,有人拿主意,却没有一个人愿意回去。

这些跑到外面的吴起人,官也当的硬。他们都是些智慧之人,圆融、通达,情商高,有魄力,加上能写一手好字,能喝酒,提拔的人就多,口碑也很响。近些年,从吴起跑到外地的,人都追求高,名声好,自律性强,官也都当的大,家人在家乡父老面前也就有面子。大家一见,就会竖起大拇指,只一个字:硬!

7

说到这里,就还得说一硬,即吴起的历史。

吴起因战国时期的大将吴起而得名。他是战国初期的军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在担任魏国大将的时候,他一直是秦国的噩梦,连败秦军。离吴起不远的地方,在安塞境内,至今有个地方叫西河口,这里应该就是防御秦军的地方。有人说是1935年之后,为了纪念中央红军到陕北,把吴起改名为吴旗县了。其实这种说法并不确切,按史书载,元太祖(1206年)时,地方兵制设立百户,吴起至今有“田百户”的地名。百户下设旗,改起为旗。清庆阳县志、靖边县志、保安县志均有吴旗营记载。想来,古代这里战事吃紧,旗这样一个和军事有关的字,用在此处,和古代的囤兵有关。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靖边县设吴起镇,有商号当铺五十余家。咸丰五年(1855年),城镇被洪水冲毁殆尽,实体虽亡,镇名犹存。1942年成立吴旗县,似不单是因革命而取名,但吴旗在延安时期命名,似与革命也不无关系。

吴起县境内,目前有长城遗址两道,一道为白于山以北的明长城,一道是县城南的战国时期秦长城。战国时的秦长城,据史念海先生《黄土高原森林与草原的变迁》一文分析:“为了防御匈奴,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开始修筑了一条长城,这条长城西起今甘肃省岷县(秦时临洮县),经临洮、渭源、陇西、通渭诸县,越过六盘山再往宁夏固原、甘肃镇原、环县、陕西吴起、绥德诸县而止于无定河西岸。”吴起县境内的这段古长城遗址,从吴起西边入境,蜿蜒于山岭,时而东行,时而东北行,绵延230公里。

明长城西起甘肃嘉峪关,经宁夏、陕西、山西、内蒙古、河北、北京、天津等地,东至辽宁省的鸭绿江边,全长6300多公里。长城沿山修筑,高6米,底部宽3米,上部宽2米,全长20公里左右。每隔2.5公里有一烽火台,高30米,周长27米,用大方砖砌成。蜿蜒起伏于浩瀚的高原,虽多残破,依旧一派壮阔、雄伟的气势。吴起境内的明长城,经两乡镇4个行政村,全长约17公里。此段明長城修筑于明成化九年(1473年)。修筑长城时,“因形势,下厚者铲削,稍衍者累筑,绵延相接为边墙”(《延绥镇志·卷4·余子俊传》)。这段长城由城墙隘口、敌台、城堡、墩台(烽火台)、崖寨等,组成了一个完整的防御工程体系。现在,吴起县内还有长城镇。

8

吴起还有一个名镇,叫铁边城镇。

宋朝初年,铁边城为西夏洪州之要地,西夏毅宗(李谅祚)奲都二年(1058年)筑城迄工。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年)宋军攻克,元符二年(1099年)改为定边城,设定边军于此。徽宗政和六年(1116年),于定边军置倚郭一县。金熙宗皇统六年(1146年),以定边军等沿边地赐夏国,遂撤军、县,降为定边寨。

明英宗正统二年(1437年),在今定边县城置定边守御所,这时吴起头道川内的定边寨失去安定边疆之意,便以田百户附近的铁边山命名为铁边城,沿用至今。

边关重地,塞口疆喉,那是需要铁腕来统治的。

走进吴起县城,会看到一座巨大的铜雕,吴起在马上威武凌风,那姿势,就是一个硬。

9

上面说到吴起人重门头,从婚礼习俗上看则更加分明。

订婚之前,男女双方都要打探对方的家门情况,重视结亲对象的门头。打问若无问题,还要上门去看。若双方父母和儿女都同意结亲,男女双方要互送定亲信物,当地称之为“接把柄”,把柄接在手,才可以正式订亲。择吉日、谈彩礼,准备过事。过事之前,还有一项重要规程是“行礼议话”,即男青年由媒人及家长陪同,带一只宰杀的羯羊、烟酒等物到女方家。女方请外家、户族及主要亲戚相聚,叙说议程。双方男女及家长,当着众亲友商定婚事并交付彩礼,讲定女方所要的衣饰、家什和女方主要陪嫁物,并正式商定办理结婚手续时间和娶亲的日子。男方将事先选定的过门日子通知女方,一起商定娶送人的有关事宜,如参加娶送人数,动用什么牲口或多少车辆等。这一次就要将结婚贺喜的所有事情都确定好,以便双方做好准备。

结婚是人生大事,为中国古代三礼之一。

往远里推,是一个家族与另一个家庭的联姻。只有强强联姻,家族才会更强大,出来的人才会更硬。

10

吴起的硬还有很多,限于篇幅关系,只能说个大概。

最后一笔,得说说吴起的剁荞面和鸡肉摊馍馍。

将荞面擀成两厘米厚的面片,能行婆姨手握一把双柄剁刀,在案板上将面片切成一厘米左右的细丝。这些细丝,一根和一根都一样粗细,十分匀称。在吴起,谁家婆姨手巧与否,能干与否,都在这刀功上。

与其相邻的志丹人,剁荞面也很能行。

摊馍馍则基本就是煎饼样,只是个大皮厚,显示着财富的殷实,作风的强硬。

每到秋天,漫山遍野都开着粉红的荞麦花。三片瓦,盖个庙,里边住个白老道,就是比喻荞麦的。吴起的荞面都是白色的,不像其他地方的,呈红褐色。用它剁出来的荞面,摊出来的馍馍,那叫一个白森森,再将羊肉汤一浇,鸡肉汁一蘸,没的说,硬!

嗯,用荞面酿出的香醋,也是很硬的。

宜川人

1

顺着黄河往南,就到了宜川县。

我对宜川人的印象,是从一个人开始的。他叫张汉臣,我初中的数学老师。

我初中是在桥沟中学上的,起先是戴帽中学,在桥沟小学上课,一年后搬到鲁艺教堂的川道下面,一边建校一边上课。我们半天劳动半天上课,又是小工又是学生。这时来了张老师,代数学,兼生理卫生课。老先生个头不高,超胖,肥胖的身躯上撑着一个大圆脑袋,脸显得黧黑发亮,上面挂一副琇琅眼镜。我们这些文革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底子都差,所以他讲得就非常慢,一节课也就两道例题,还都是教材上的。一点一点嚼烂,喂给我们。因为学生学习都差,老先生就很不满意,老在课堂上发脾气,骂人,有时候一节课用半节骂人。

7

宜川方言,也是杂糅难分。有晋方言的影响,有关中方言的渗透,还有几分河南腔。他们称土坯为胡基,这是关中话。短褂叫衫儿,兜肚叫裹肚子,又像是河南话。玉米面馍叫窝窝,花卷馍叫卷卷,则显然是山西话。

因为地域古老,宜川话中许多话都带着古音。如把匠人称为把式,乞丐称烂杆手(she),看不惯的人称搡眼(nian)鬼。

宜川人说话的语调,一律上扬,婉转动听,很是柔媚。宜川人每说一句,后面总带个哩哦,声音拖得很长,像是叮咛,又像是表扬。

“你看喔毛主席滴诗,写滴可好哩哦。”

“你看捏喔集(qi)义的梨,可好吃哩哦。”

8

宜川的民間艺术,因与山西隔河相望,自然也带着晋味。

民间曲艺主要是蒲剧,自然是山西的剧种。

说书,用琵琶而不用三弦,也是中原人的伴奏工具。

作为延安五鼓之一的胸鼓,则是将小鼓拴在脖子上,挂于胸前进行表演。表演时男女鼓手各半,旁设打击乐队,人数可多可少,舞者各穿不同短服,头扎英雄巾,佩带武士缨,胸打英雄结,身背英雄花,腰系彩色丝绸,手腕袖口紧扎,下腿裹绷带,脚着登云鞋,鹤形螂势,英俊威武。但与安塞腰鼓相比,少的是壮烈,多的是妩媚。若以宋词形容,一者是豪放派,一者是婉约派。

近日壶口时兴斗鼓,将一面大鼓挂于肚间,只用鼓、锣、镲三件乐器,打击技巧却变化多端,有正击、轻击、边击、帮击;镲有擦击、抛击、闷击、平击。每种击法还可细分,技巧不下几十种。演奏方法是主鼓指挥,锣主奏,群镲齐鸣,众鼓争威。一群人围在一起,上百面鼓,成百副镲,共鸣齐奏,如天地轰鸣,十分威风。但斗鼓与洛川的蹩鼓相比,还是气势不够。

9

宜川因地处黄河岸边,日照强烈,其苹果、花椒、核桃、辣子,都是有名的土特产。

七八年前,我与市民盟几个朋友,在宜川籍盟友马雨平君带领下,一起登上蟒头山。蟒头山是黄河边上的一座高山,东西窄而南北长,看似一条伏在地上的巨蟒,因而名之。过去,这里曾是道教圣地,香火非常旺盛,后因文革破坏。从蟒头山俯视黄河,如一条泥带,盘曲在山的脚下,则更像是一条巨蟒了。这山,是河蟒之头,蟒头山,大约因此得名的吧。

蟒头山上植物丰富,最有名的是白皮松,一块块掉落,如一个得了白癫风人的脸,斑驳陆离。绿的树皮,呈现出掉落的白斑点,又似一件迷彩服,甚是好看。听人说,夜色下看它,则更奇幻。只可惜我们要当天返回,故无福消受这美妙的景色了。

此时正值秋季,漫山遍野的楸树椿树,给大地披上了一层霜红,显得格外鲜艳。那些树叶才落的柿子,灯笼一般地,挂满了枝头,让我想起一句诗:满树挂满了糖包子。又让我想起贾平凹先生对吃柿子的描写,用舌头尖舔破一点皮,将柿汁一口吸进肚里,那种甜,直接从脑后面升起。

还有那辣子的辣,怕是吃过一回,令你终生难忘的。有一年,与几个同事去宜川出差,晚上去街上吃饭。宜川小吃没有什么著名的,也就想胡乱填饱肚子,于是相约吃羊肉泡。煮馍期间,老板问我们辣子放多少。我说多,于是第一碗上来就我先吃。不吃不知道,一吃真奇妙。我们五个人,每人端着一只碗,大口呵气,直辣得让人喘不上气来。

10

一山一水,构成了宜川的山川地貌,也成就了这里的乡风民俗。山水人文,烛照千古,我给它单命一个“文”字。

文者,纹也,从玄从爻。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没有这美的形式,又何能映现出内在之质。

责任编辑:张天煜

猜你喜欢
吴起
吴起油田CJN油区长4+5油藏分布特征
吴起“求变”——县域发展导向“高质量”
不是兵书的兵书——从吴起说《左传》
吴起的悲剧
吴起的悲剧
吴起:打败你的不是我,是你的双眼
植物爱好
家庭不是追求成功的铺路石
吴起的悲剧
争先进位 奋力超越 吴起县高级中学改革创新引起强烈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