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贝多芬第五钢琴奏鸣曲Op.10 No.1一、二乐章

2020-07-13 04:22吴梓汇
黄河之声 2020年8期
关键词:钢琴奏鸣曲演奏技巧贝多芬

吴梓汇

摘 要:贝多芬是维也纳古典乐派具有代表性的大师之一。他的32首奏鸣曲被称为钢琴音乐的《新约全书》,贝多芬奏鸣曲是钢琴学习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综述、第二,音乐分析、第三,演奏体会。通过文章的研究、写作,在理论研究方面有了新的认识,进一步指导我的演奏提高,为今后更好地学习奠定基础。

关键词: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演奏技巧

一、综述

(一)创作背景

1770年冬,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诞生于德国波恩。1792年22岁的他离开故土终生定居于维也纳。贝多芬一生创作的题材众多,其中交响曲9部、钢琴奏鸣曲32首、协奏曲7首、室内乐作品若干。《贝多芬Op.10 No.1钢琴奏鸣曲》为他的早期音乐作品,又称小悲怆奏鸣曲。贝多芬把c小调作为表现斗争的、英勇的、激情的、悲怆的调性,在这形态较为娇小的作品中,他做到了朴素与单纯的极限,在音乐中映射了内心缩影。

(二)创作风格

贝多芬作品继承了德国自巴赫亨德尔以来的一切优秀传统,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现实性。在创作手法和形式上对于古典主义音乐有极大地发展。作品中体现辩证原则。在音乐表现手法上拥有自己的独特风格,曲式在结构、调式调性、和声张力、音乐语汇、强弱对比性、织体运用方面成为一代宗师。在作曲技巧上,第五钢琴奏鸣曲Op.10.1是贝多芬早期奏鸣曲精品之一,乐曲中体现他的人文情怀,哲学思考、音乐思想,我是大家所青睐的作品。

(三)贝多芬的贡献和影响

他所表现出的英雄气质,是人文主义的化身,他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精神,他对西方音乐有着巨大的贡献。

二、音乐分析

c小调奏鸣曲(献给冯·布朗伯爵夫人)创作于1796—1798年之间,共分为三个乐章。

第一乐章:c小调,四三拍,奏鸣曲式,是极快而精神抖擞的快板,主题由分解和弦构成,表现“激烈斗争”、“与命运抗争的”独特的艺术风格。有英勇威武的斗争精神,保持勇往直前的姿态。

第二乐章:极慢板,降A大调。四二拍,没有展开部分的奏鸣曲式,非常优美感情丰富,与第一乐章形成明显对比。表现出一种神秘的升华,以音乐折射出的内心力量打动旁人和自己,以音乐的伤感悲痛陈述惨淡的人生,以音乐的张弛有力强弱变化突出内心的期望。第二乐章起到了“桥梁”的作用,在戏剧性的一、三乐章之间得到了较好的缓解。

第三乐章:c小调,最急板,奏鸣曲式。充满幻想与幽默感。有典型的“贝多芬风格”,彰显了贝多芬创作的戏剧性和悲凉的特征。此文主要进行对一、二乐章的理解与分析。

三、演奏体会

(一)第一乐章:快板(Allegro)、c小调、四三拍

呈式部主题:

1—3与5—7是两句分解和弦式上行句,其中3—4、7—8是对前句的补充。这部分的演奏音量为F,是音乐具有推动力,表现着勇往直前、精神抖擞的状态。在弹奏切分上行琶音时,掌关节要充满力量,指尖要无比坚硬,每一个音定要提前准备好,在乐句中的两个mi,第二个mi更强。在第3—4小节中,音量为P,与1—2小节形成鲜明的对比,二分音符拉宽节奏,表现出忧伤哀怨的情绪,在弹奏时第三小节的最后一个音是第四小节的准备,第三小节最后一个音“拿起来”,第四小节第一个音“放下去”。第13小节右手是八度叙述,黑键八度以1指和4指运用,在这里要学会运用从一个八度“移”到另一个八度,保持掌关节的力量不变。要运用腰部的力量,大臂是一个通道,手腕学会恒定,不宜过松(使音与音之间的连接断掉),也不宜过紧(使之僵硬)。

从第56小节开始,左手始终为和弦分解,在這里要大量练习左手,学会控制音色与音量,六个音一组,每组的第一个音较强,第三与第五稍强。在82到85小节之间,每一小节的第五个音为左右手稍强的音。并且在这四小节中,由不断渐强到ff。

(二)第二乐章:很慢的柔板(Adagio molto)降A大调、四二拍、回旋曲式

这个乐章为贝多芬的慢板乐章中的经典作品,在触键上要很深,掌关节要更加有力,弹下去的音要深入钢琴,在钢琴中形成会延长的、活的、有泛音的“哑光音乐”。在这个乐章中,更加要求节奏的精准性,保持装饰音的节奏准确。在第六小节中,fp(强后突弱)突出了贝多芬的戏剧性处理。

在第17小节、19小节与21小节中,出现了很多复杂的装饰音,每句的开始由一个八度装饰音把我们拉入相对的最高点,让我们体会到了作品矛盾冲击与贝多芬对命运的不服输,敢于抗争的精神。第22与23小节,有fp的强后即弱变化,在接下来的小二连音中,学会“使大劲、弹轻音”,“一放一提”构成二连音的生命线。第28小节与第75小节,12连音、6连音与7连音的演奏是迅速的,在这里我们通过慢速练习方法练习右手,拍子的把握始终在左手。

右手的交替处理、力度变化(由pp—rinf)在第39小节中,为作品力度的高潮(rinf、f、sf、sf)在这里表达了贝多芬强烈的抗争,表达看到希望的曙光更加坚定的信念。

此处为二乐章的尾声,右手的高声部旋律,呼应二乐章的开头,中声部的切分音持续进行。十分和谐安详。

(三)踏板的使用

踏板是钢琴的一个重要“身体部位”。踏板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但是如果处理不当或滥用就如同画蛇添足。在第一乐章主题演奏时上行的切分音不采用踏板。第二乐章是极慢的柔版,采用音后踏板来使乐句间的衔接更加连贯,自然。休止符的地方踏板要及时放干净。第三乐章,以强调踏板为主,根据和声的变化来切换踏板。贝多芬奏鸣曲与同时期作家相比,在踏板上的使用频率和技巧也尤为突出。双ff,sf等力度会经常出现在他的作品中,这是为了烘托力度变化,从而达到贝多芬想表达的戏剧性冲突,我们会更多的借助踏板。在音阶的跑动过程中,我们要勤换踏板,避免音响浑浊。同时,按压踏板的深度也是值得我们研究的。

结  语

贝多芬以一个作曲家虔诚的心,摆脱了奏鸣曲形式主义的创作,他是欢乐与苦难的结合,是“集古典主义之大成,开浪漫主义之先河”的一位伟大的作曲家。贝多芬的《第五钢琴奏鸣曲》中每一个乐章,充分展现了他的创作风格,仿佛是贝多芬有意把c小调的音乐打造成英雄的、激情的表现斗争的、悲怆的调性。在广博的音乐领域中,贝多芬独辟蹊径将钢琴奏鸣曲的表现力提升到了新的高度。人们也许可以将贝多芬的大多数作品解释成:苦难在所难免,但由于抗争赋予生命以意义。

参考文献

[1] 音乐名作赏析[M].人民音乐出版社,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8.

[2] 踏石留印——张瑞蓉钢琴教育教学研究文集[M].北岳文艺出版社,2016,11.

[3] 张睿.论启蒙思想对贝多芬音乐创作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10.

[4] 王青.贝多芬的文化价值研究[D].西安音乐学院,2007.

猜你喜欢
钢琴奏鸣曲演奏技巧贝多芬
贝多芬只有一个
“没良心”的贝多芬
海顿与莫扎特钢琴奏鸣曲演奏风格比较
浅谈低音提琴在演奏中的技巧问题
浅谈二胡传统作品与移植作品演奏技巧的特点及异同
莫扎特与的钢琴奏鸣曲与演奏技巧
贝多芬《降E大调奏鸣曲第一乐章.op.31 Nr.3》创作与演奏分析
贝多芬《第六交响曲(田园)》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