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2030”背景下我国中医类医疗服务利用现况研究

2020-07-14 11:42吴凌放
卫生软科学 2020年7期
关键词:健康中国2030中医医院比重

房 良,吴凌放

(1.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上海市医学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上海 200040;2.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上海 200125)

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瑰宝,中医医疗具有“简、便、验、廉”的服务特点[1],对于保障居民健康需求具有重要作用。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医医疗服务需求也在不断增加。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提出:“要坚持正确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同时,强调了“要着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努力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2]。同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并实施《“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将人民健康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确定了我国中医医疗的发展定位与目标:“到2030年,中医药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疗中的协同作用、在疾病康复中的核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中医医疗在医疗服务中的作用变得更加突出。本研究利用2014-2018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相关资料,通过对我国中医类医疗服务利用的整体分析、分层分析(不同类型、等级、经济属性、专科、地区、科别以及基层)、趋势分析以及结构分析,总结与评价 “十三五”期间我国中医医疗服务利用的现况,分析我国中医医疗的需求特点,为发挥中医医疗在“健康中国2030”建设中的作用提供参考建议。

1 总体情况

1.1 诊疗服务利用

2017年,我国中医类总诊疗量10.19亿人次,中医类诊疗量占医疗诊疗总量的15.9%。2013-2017年,我国中医类总诊疗量以及中医类诊疗量占医疗诊疗总量的比重均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相比2013年,2017年我国中医类总诊疗量增加2.05亿人次,增长25.15%,年均增长率为5.77%;中医类诊疗量占医疗诊疗总量的比重增加0.5个百分点,见图1。

1.2 住院服务利用

2017年,我国中医类医疗机构出院总人次数为0.33亿人次,占我国医疗机构出院总人次数的13.6%。2013-2017年,我国中医类出院总人数以及中医类出院人数占出院总人数的比重均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相比2013年,2017年我国中医类出院总人次数增加0.10亿人次,增长44.60%,年均增长率为9.66%;中医类出院人数占出院总人数的比重增加1.7个百分点,见图2。

图2 2013-2017年我国中医类出院总人次数及占出院总人次的比重

2 分层分析

2.1 不同类型中医医疗服务

2.1.1 中医类诊疗服务利用

2017年,在我国中医类总诊疗量中,以中医类医院的诊疗量占比最高,占59.26%,中医类门诊部诊疗量最低,占2.28%。从2013-2017年我国不同类型中医类医疗机构诊疗量占中医类总诊疗量比重变化趋势来看,总体保持相对平稳,但中医类医院、中医类门诊部、中医类诊所诊疗人次占中医总诊疗人次的比重在2014-2015年均出现了拐点。拐点之后中医类医院诊疗人次占中医总诊疗人次的比重出现了下降,中医类门诊部、中医类诊所诊疗人次占中医总诊疗人次的比重则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上升。相比2013年,2017年中医类医院诊疗人次占中医总诊疗人次的比重下降近1个百分点,中医类门诊部诊疗人次占中医总诊疗人次的比重上升0.5个百分点,中医类诊所诊疗人次占中医总诊疗人次的比重回升到2013年占比水平;其他机构中医类临床科室中医类诊疗人次占中医总诊疗人次的比重上升0.5个百分点,见表1。

表1 2013-2017年我国中医类诊疗总人次的机构别结构比构成 %

2.1.2 中医类住院服务利用

从中医类出院服务总人次的机构别结构比来看,中医类医院提供的出院服务人次占比最高,中医类门诊部提供的出院人次占比最低。从2013-2017年我国不同类型中医类医疗机构出院人次占中医出院总人次比重变化趋势来看,中医类医院出院人次占中医出院总人次比重呈明显下降趋势。相比2013年,2017年中医类医院出院人次占中医类出院总人次比重下降近3个百分点,其他机构中医类临床科室出院人次占中医类出院总人次比重则呈明显的上升趋势,2017年其他机构中医类临床科室出院人次占中医类出院总人次比重较2013年上升近3个百分点,见表2。

表2 2013-2017年我国中医类出院总人次的机构别结构比构成 %

2.2 不同等级中医类医院的医疗服务利用

2.2.1 诊疗服务利用

2017年,我国三级、二级、一级中医类医院诊疗量占中医类医院总诊疗量比重分别为47.76%、46.11%、3.10%。从2013-2017年不同等级中医类医院诊疗量占中医类医院总诊疗量的比重变化来看,三级中医医院与二级中医医院的诊疗量占比相对接近,2017年各级中医医院的诊疗量占比均出现了拐点。拐点之前,三级中医医院的诊疗量占比呈明显上升趋势,二级中医医院的诊疗量占比出现了一定波动,一级中医医院的诊疗量占比出现了上升。相比2013年,2017年各级中医类医院诊疗量占中医类医院总诊疗量的比重增加3.53个百分点,二级中医类医院诊疗量占比下降1.47个百分点,一级中医类医院诊疗量占比上升0.5个百分点。

2.2.2 住院服务利用

2017年,我国三级、二级、一级中医类医院出院量占中医类医院总出院量比重分别为37.73%、57.20%、2.06%。从住院服务利用来看,二级中医类医院是中医类住院服务提供的主体,2017年二级中医类医院出院人次占中医类医院出院总人次的57.2%。从不同等级中医类医院出院量占中医类医院总出院量的比重变化来看,2013-2017年二级中医类医院出院人次占中医类医院出院总人次的比重持续走低,三级中医类医院出院人次占比呈总体上升趋势。相比2013年,2017年二级中医类医院出院人次占中医类医院出院总人次的比重下降3.24个百分点,三级中医类医院出院人次占比上升近6个百分点,同时二级、三级中医类医院出院人次的占比差距呈现不断缩小趋势。

2.3 不同经济属性中医类医院医疗服务利用

从不同属性中医类医院医疗服务量占中医类医疗服务总量的比重来看,公立类中医医院是医疗服务提供的主体。在诊疗服务方面,2013-2017年公立类中医医院诊疗服务占比持续走低,民营类中医医疗诊疗服务占比明显上升。相比2013年,2017年公立类中医医院诊疗服务占比下降2.65个百分点,民营类中医医疗诊疗服务占比上升2.65个百分点;在住院服务方面,2013-2017年公立类中医医院出院人次占比同样呈持续走低趋势,民营类中医医疗出院服务占比明显上升。相比2013年,2017年公立类中医医院出院人次占中医类出院总人次的比重下降3.17个百分点,民营类中医医院出院人次占比上升3.17个百分点,见表3。

表3 2013-2017年中医类医院医疗服务总量不同经济属性别结构比 %

2.4 不同专科中医类医院的医疗服务利用

从不同专科中医类医院医疗服务利用来看,中医类综合医院是医疗服务提供的主体。从2013-2017年不同专科中医类医院医疗服务占中医类医院医疗服务比重变化来看,住院服务变化最为明显,中医类综合医院出院人次占中医类医院出院总人次的比重呈现持续下降趋势,中医类专科医院的出院人次占比呈现上升趋势。相比2013年,2017年中医类综合医院出院人次占比下降0.52个百分点,中医类专科医院出院人次占比增加0.52个百分点,见表4。

表4 2013-2017年不同专科中医类医院医疗服务占中医类医院医疗服务比重 %

2.5 不同区域中医类医疗服务利用

从我国东、中、西部不同地区中医类医疗服务利用的比较来看,东部地区是中医类医疗服务利用的主体,其次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占比最低。从2013-2017年中医类医疗服务利用的变化趋势来看,住院服务的变化相对诊疗服务更加明显,西部地区的中医类诊疗服务、住院服务均呈现上升趋势。相比2013年,2017年西部地区中医类诊疗服务、住院服务占比分别增加0.59个百分点、1.9个百分点;中部地区的中医类住院服务占比下降趋势明显,2017年中部地区中医类住院服务占比较2013年下降0.6个百分点;东部地区的中医类诊疗服务、中医类住院服务占比均有一定的下降,2017年东部地区的中医类诊疗服务、中医类住院服务占比较2013年分别下降0.58个百分点、1.29个百分点。东中西部地区在中医类医疗服务利用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性,见表5。

表5 我国不同区域中医类医疗服务占中医类医疗服务总人次的比重比较 %

2.6 不同科别中医类医疗服务利用

从中医类诊疗服务利用的科别分布来看,中医内科、其他、妇科、儿科、骨伤科的服务利用占比居于前五位;从中医类住院服务利用的科别分布来看,中医内科、外科、骨伤科、妇科、儿科的服务利用占比居于前五位。从住院服务利用分科别构成的前五位占比变化趋势来看,中医内科出院人次占比有一定的上升趋势,相比2013年,2017年中医类内科出院人次占比增加0.9个百分点;外科、妇科、儿科出院人次占比则均出现了下降趋势,相比2013年,2017年中医类外科、妇科、儿科出院人次占比分别下降1.6个百分点、2.1个百分点和0.4个百分点。

2.7 基层中医类医疗服务利用

2017年,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中医类服务占诊疗服务的8.6%,占住院服务的4.5%。2013-2017年,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村卫生室提供的医疗服务中,中医类医疗服务的比重均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在诊疗方面,相比2013年,2017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中医类医疗服务占比增加1.7个百分点,村卫生室增加7.1个百分点;在住院服务方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中医类出院人次的占比增加了2个百分点。同时,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相比,在村卫生室医疗服务提供中提供的西医类医疗服务的比重更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类医疗服务占比依然相对偏低。

3 讨论

3.1 服务利用比重

我国中医类医疗服务利用不断增长,中医类医疗服务在保障居民健康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13-2017年,连续5年我国中医类总诊疗量、出院人次量以及中医类医疗服务量占我国医疗诊疗总量的比重均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2017年我国中医类医疗机构诊疗人次、出院人次分别占全国医疗机构诊疗人次、出院人次的15.9%、13.6%,中医类诊疗人次、出院人次分别以年均25%、9%的速度增长。

与公立类中医医院相比,民营类中医医院的服务量占比虽然较小,但是2013-2017年民营类中医医院提供的服务占比增长趋势却较为明显。相比2013年,2017年我国民营类中医医疗诊疗服务占比上升2.65个百分点,出院人次占比上升3.17个百分点,表明社会办医在中医类医疗服务的提供方面有了明显的增长。

3.2 服务利用特点

在服务利用类型方面,中医类医疗服务在诊疗方面的占比更加突出,中医类诊疗服务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住院服务的增长速度;在服务利用专科方面,其他类的服务利用占比变化均最大,上升趋势明显;在服务利用机构方面,二级中医类医院是服务的主体,在诊疗服务量占比中,二级中医类医院与三级中医类医院比重接近,但在住院服务量占比中,二级中医类医院远高于三级中医类医院的比重。

3.3 服务利用构成

在中医类诊疗服务利用方面,中医内科、其他、妇科、儿科、骨伤科的服务利用占比居于前五位;在中医类住院服务方面,中医内科、外科、骨伤科、妇科、儿科的服务利用占比居于前五位,虽然局部有变动,但中医类服务利用的科室别排位5年来总体保持相对稳定,居民就医对于中医内科、妇科、儿科、骨伤科的需求相对较大。

3.4 服务利用趋势

纵观2013-2017年我国中医类医疗服务利用的特点,中医类医疗服务的发展具有如下趋势:服务利用总量在不断增加,服务利用的结构呈现新的变化,居民对于中医类医疗服务的多样化需求不断凸显,二级、三级中医类医院住院服务占比差距渐趋缩小。

3.5 不足与问题

一是从中医类医疗机构的构成与设置来看,我国中医类医疗服务体系目前主要依托于西医医疗服务体系,还存在服务功能受限、发展不均衡等诸多问题[3,4],并不能完全适应“健康中国2030”建设中对于发挥中医药服务特色优势作用的目标要求。

二是中医类医疗服务量虽然处于持续增长的趋势,但是中医类医疗服务量在我国医疗服务总量中所占的比重仍然相对偏低,诊疗量、出院量占比均不足20%,与西医相比,中医类医疗服务量的占比依然需要进一步提升。

三是中医类医疗服务利用地区间的不均衡性较大。我国东部地区的中医类医疗服务利用占比最高;西部地区中医类医疗服务利用增长趋势最为明显;中部地区的中医类医疗服务利用占比最低,同时中部地区中医类住院服务占比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趋势。

四是基层中医药服务利用相对不足。中医门诊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中医类医疗服务比重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上升,村卫生室中的中医类医疗卫生服务的占比已达到较大的比重。但总体来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的中医类医疗服务所占比重依然偏低,中医类门诊部、中医类诊所的中医类医疗服务占比的增长速度较慢。

4 建议

4.1 构建更加完善、符合中医特色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

“健康中国2030”将保障人民健康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5],规划纲要提出了充分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的目标与要求,完善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是中医特色优势发挥的基础。在服务体系构建中需要注重提升中医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突出体系完整、分工明确、功能互补、密切协作、运行高效、覆盖城乡的整合型中医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特点。

4.2 合理优化中医医疗服务结构,深化中医医疗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中医医疗资源的配置需要更加均衡合理,对中医类医疗服务利用较高的东部、西部地区需要提升中医类医疗资源的保障水平,对于中医类医疗服务利用相对偏低的中部地区,需要加强中医文化的营造,增强中医健康促进、健康教育工作,对中医类医疗服务利用进行合理引导,进一步提升中医类医疗服务在医疗服务总量中的占比。从服务利用的类型来看,居民对中医类住院服务的需求增长较快,在中医类医疗资源的配置中,需要对关键资源要素如床位、人力等进行合理规划与配置,以适应居民中医就医服务的需求。

4.3 加强基层中医类医疗服务的利用与推广

基层是中医特色优势发挥的重要领域之一,也是“健康中国2030”重点关注的内容。基层医疗机构被称为“健康中国”的守门人[6]。应筑牢基层网底[7],使居民能够获得更加便捷、多元、适宜的中医类医疗服务。“健康中国2030”建设提出:“以农村和基层为重点,推动健康领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维护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益性,逐步缩小城乡、地区、人群间基本健康服务和健康水平的差异,实现全民健康覆盖,促进社会公平[8]”。因此,在基层医疗机构中应进一步加强中医药参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的机制,健全中医全科医生培养体系以及提升职业吸引力[9];积极探索信息化对于中医类医疗服务利用的助力作用;推广中医适宜技术与制剂共享,有效实现中医特色优势在慢性病综合防治、居民健康自我管理中的发挥[10];增强中医医联体建设的针对性,更加适应中医医疗服务的特性要求,完善中医医联体内分级诊疗与双向转诊的客观标准[11]。

4.4 明确与突出中医医疗服务的定位

“健康中国2030”对于中医医疗服务提出:“中医药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疗中的协同作用、在疾病康复中的核心作用”[12]的定位。要实现“健康中国2030”对中医医疗服务提出的目标,一方面需要发挥中医类医疗服务在治未病、康复、养老、预防保健中的独特优势,为中医类医疗服务提供体系、机制、资源配置保障;另一方面需要结合中医常见病、多发病,加强资源配置与保障。

猜你喜欢
健康中国2030中医医院比重
前进中的广汉市中医医院
重庆市二级中医医院服务能力评估
云南省中医医院(云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常德市第一中医医院 三级甲等中医医院 全国示范中医医院
今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或仍下降
四个问题带你读懂两万字的“健康中国2030”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将如何影响生活?
“健康中国2030”战略主题:“共建共享 全民健康”
杜克大学终身教授汤胜蓝谈“健康中国2030”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