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校本课程建构要突出区域特色

2020-07-14 08:25冷永
广西教育·B版 2020年3期
关键词: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校本

冷永

近年来,课程形态的多元并呈成为现实。为进一步完善学校课程体系,将地方特色文化引入课堂,不少学校纷纷开展区域校本课程的开发、建构研究。有不少校本化课程成果新鲜出炉,但有不少课程都没能走进课堂,没能走向学生的书桌,只是走进学校教育教学成果陳列室,走进课程表。这些校本课程开发出来之后,它的使命同时就宣告完结了。热热闹闹地开始,冷冷清清地收场。显然,这不应该是学校课程开发的初衷与目的。为什么会出现教师不爱教、学生不爱学、校本课程有等同无的尴尬局面?如何让区域校本课程拥有持续的生命力,真正发挥出应有的课程价值?

朱光潜先生说:“好的书籍会自然飘向读者的案头。”好的课程也当如此,能够经得起教学的检验,然后长久地留在课堂上。阻碍区域校本课程走进课堂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区域校本课程的区域化个性特征不明显,未能彰显出地域特色,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缺乏黏着力与驱动力。基于此,区域校本课程建设突出地域特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校本课程,顾名思义,要以学校为本,前面加上前缀词—— 区域,对它起到限制作用,即以学校为圆心画圆,适度外扩。不能断了与学校的联系,不能断了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否则就是去区域化、陌生化的校本课程。课程来自他处,何谈区域特征?

区域校本课程建构要有明确的区域性定位。课程开发的基点要定在学生熟悉的生活区域内。基于鲜明的区域立场与学生立场,在既定的范围内,比如学校、生活社区、乡土环境等,选择有特点、有影响、有内涵、有活力的地域性课程建构文化元素。课程从幼苗状态开始,就和课程的主体—— 学生生长在同一片土壤里,也就是说,课程的根系要扎入学生在这一区域成长起来的生活经验、已有学习基础的土壤里。以校本课程为载体,使学生浸润到区域中去,使区域历史文化因此得以传承。

区域校本课程建构要确定区域特征性课程目标。校本课程目标要导向区域,如果制定与国家课程单纯学科知识类课程目标或教学目标类似的目标,那么就会抹杀区域特性。应站在学生学习的角度,充分关注特定区域内的学生认知基础、审美情趣与学习诉求,立足区域传统历史与地方特色文化实际,整合凝练区域文化等有教育教学价值的本土资源,制定统贯性课程实施目标,以提纲挈领的方式承载并体现当地的优良传统、人文风貌和文化价值。同时,应兼顾校本课程的内容、实施路径与方法、健全的评价体系等课程系统的主要构成元素,与区域化校本课程目标彼此呼应。

区域校本课程建构要选择突出地域个性特色的课程内容。课程内容是课程的支柱,也是课程开发系统工程的核心。一般来说,课程内容主要解决两个层面的问题:“学什么”与“教什么”。这是对课程目标的具体对应与延展,依托课程目标而生成而存在,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基础。区域校本课程内容的确定在遵从一般性建构规律的基础上,还要突出其区域个性与特色,走区域发展之路。课程内容不仅以纸质的方式存在,还应该有鲜活的、流淌的、生活化动态发展的特点。如何实现学科元素与多元的区域元素无缝连接和交融?比如,可以分解区域课程目标,分化出目标统领下的区域专题内容板块,将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统一于区域的前提下,保持连续性发展,使区域最具特色的课程内容与学科文化共存,成为发展共同体。

区域校本课程要想发挥作用,就必须基于学生发展的立场,立足生活区域实际,突出区域的特色,引领学生浸润于区域文化之中,使学生、区域、课程三者融合,让学生在区域校本课程的学习中汲取更多的文化营养。

猜你喜欢
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校本
走向学科育人
《计算方法》课程的“面向产出”评价改革实践
课程思政视域下职业院校实训课程内容的重构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一种将课程目标关联到毕业要求的评估方法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价值导向的校本课程建设——以“兰质教育”校本课程为例
追求“四合” 洋溢“四味”——二十四节气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策略
析课程内容 谋教学佳策——“数的认识”模块知识的教学思考
新生态学校如何诠释课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