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冻血浆与红细胞不同比例输血对创伤后失血性休克患者预后的影响分析

2020-07-14 08:35廖建苑张力芳
中外医学研究 2020年14期
关键词:失血性休克预后效果红细胞

廖建苑 张力芳

【摘要】 目的:观察在创伤后失血性休克患者治疗中采取不同比例输入冰冻血浆(FP)、红细胞(RBC)的治疗效果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纳入2017年9月2日-2019年9月2日笔者所在医院施予输血(FP、RBC)治疗的99例创伤后失血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输血比例将其分为A组(n=33,FP、RBC比例为1∶5)、B组(n=33,FP、RBC比例為1∶3)、C组(n=33,FP、RBC比例为1∶1)。比较三组输血治疗效果及预后情况。结果:C组凝血功能指标水平、氧代谢指标水平均优于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FP使用量多于A、B组,死亡率低于A、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创伤后失血性休克患者按1∶1输入FP、RBC,效果显著,预后好。

【关键词】 输血治疗 不同比例 失血性休克 冰冻血浆 红细胞 预后效果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proportion of frozen plasma (FP) and red blood cell (RBC) blood transfusion on the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post-traumatic hemorrhagic shock. Method: A total of 99 patients with post-traumatic hemorrhagic shock who received blood transfusion (FP, RBC) in our hospital from September 2nd, 2017 to September 2nd, 2019 were included as the study subjects.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proportions of blood transfusions, they were divided into group A (n=33, the proportion of FP and RBC was 1∶5), group B (n=33, the proportion of FP and RBC was 1∶3), and group C (n=33, the proportion of FP and RBC was 1∶1). The curative effect and prognosis of the three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 The levels of coagulation function and oxygen metabolism in group C were better than those in group A and group B,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 amount of FP in group C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group A and group B, and the mortality rate was lower than that in group A and group B,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The effect of FP and RBC blood transfusion according to 1∶1 in patients with post-traumatic hemorrhagic shock is significant, and the prognosis is good.

目前,临床开展输血治疗,主要是输入冰冻血浆(FP)和红细胞(RBC),及时为患者补充血量,但具体治疗中若大量输入RBC可能导致患者凝血功能出现障碍,增加死亡风险[1-2]。而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更新完善,FP也被用于成分输血治疗中,并且常与RBC同时输入治疗,为了分析两者在不同比例下治疗创伤后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效果,此次研究纳入笔者所在医院2017年9月2日-2019年9月2日进行治疗的99例患者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笔者所在医院并施予输血(FP、RBC)治疗的99例创伤后失血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选取时间为2017年9月2日-2019年9月2日,根据不同的输血比例将其分为A组(n=33,FP、RBC比例为1∶5)、B组(n=33,FP、RBC比例为1∶3)、C组(n=33,FP、RBC比例为1∶1)。A组中男20例,女13例;年龄21~69岁,平均(38.58±12.05)岁;休克严重程度:20例重度,13例轻度;失血量:1 098~1 877 ml,平均(1 610.55±166.18)ml。B组男18例,女15例;年龄20~71岁,平均(38.55±12.10)岁;休克严重程度:21例重度,12例轻度;失血量:1 100~1 870 ml,平均(1 611.00±166.08)ml。C组中男19例,女14例;年龄20~70岁,平均(38.54±12.10)岁;休克严重程度:19例重度,14例轻度;失血量:1 100~1 875 ml,平均(1 611.00±166.15)ml。三组患者基础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三组患者入院后均迅速开展止血处理,纠正其机体的酸碱平衡,同时开展液体复苏治疗。在此基础上再行输血(FP、RBC)治疗,但A组FP、RBC比例为1∶5、B组为1∶3、C组为1∶1,具体操作为:迅速开通患者的静脉通道后强化血压及心电图监测,将全血(200 ml)制备为1 U浓缩红细胞,同时按照不同比例加入冰冻血浆联合输注。

1.3 指标观察及评价标准

(1)比较三组治疗前、治疗后12 h凝血酶时间(TT)、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TT参考范围:16~18 s,PLT参考范围:(100~300)×109/L,PT参考范围:11~13 s,FIB参考范围:2~4 g/L,APTT参考范围:23~37 s。(2)比較三组患者本次治疗中血制品的使用情况,包括冷沉淀、FP、RBC总量及PLT。(3)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后氧代谢指标水平,包括氧摄取率(O2ER)、氧供(DO2)及动脉血氧分压(PaO2)。(4)比较三组患者死亡率。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输血治疗前后PLT及凝血功能情况比较

三组治疗前凝血功能相关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C组TT、PT、APTT水平均低于A、B组,且B组低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C组PLT、FIB水平均高于A、B组,且B组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三组输血治疗中血制品使用情况比较

三组患者在冷沉淀、RBC总量、PL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B、C组的FP均多于A组,且C组多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三组输血治疗前后氧代谢指标水平比较

三组输血治疗前O2ER、DO2及PaO2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C组O2ER、DO2及PaO2水平均优于A、B组,且B组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三组死亡率对比

A、B、C组死亡率分别为21.21%(7/33)、18.18%(6/33)、3.03%(1/33),A、B组死亡率均高于C组(P<0.05),但A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严重创伤患者病情危及、死亡率高,可能与其短期大量失血未能及时获得输血治疗有关[3]。创伤患者出现失血性休克,不仅增加了临床治疗难度,而且还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科学、及时的输血是保障该类患者安全的重要手段[4-5]。

一般情况下,创伤会刺激凝血因子,尤其是针对创伤所致的大量失血患者而言,刺激作用更为明显,同时氧自由基会异常增加并聚集在体内,进而出现组织氧化损伤及弥漫性组织灌流不足,导致患者休克,甚至死亡[6-7]。输血是治疗创伤所致失血性休克患者的关键手段,以往的全血输注虽有明显效果,但是由于患者失血量太大,若在短时间内迅速补充血量,可能会突然加重机体凝血障碍,反而带来不必要的损伤[8-9]。随着输血技术的不断完善,成分输血已经越来越广泛,成为治疗大量失血患者的重要方法。本研究中,A、B、C三组患者分别按照1∶5、1∶3、1∶1的比例标准输注FP、RBC,结果提示C组凝血功能指标水平、氧代谢指标水平均优于A、B组(P<0.05);C组FP使用量多于A、B组,死亡率均低于A、B组(P<0.05)。由此说明,按照1∶1的比例标准输入FP、RBC治疗创伤所致的失血性休克患者,能获得更为显著的效果,患者死亡率低,预后效果明显。可能由于新鲜的冰冻血浆经全血分离所得,含有了血浆的各种有效成分;而浓缩红细胞的止血能力极强、比容高,能促进机体释放血小板激活因子而使血液黏稠度增加,有助于强化凝血,并能在同等的携氧能力下减少输注的容量,即便是非同型的血液也能使用RBC输注治疗,可以明显缩短交叉配血的时长,为患者争取治疗时机[10-11]。另外,按1∶1输入FP、RBC,更能显著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有助于降低不可控制的出血风险,FP使用量增加,能够避免大量输入RBC而加重凝血障碍,便于取得较好的预后效果[12]。

综上,按照1∶1输入FP、RBC治疗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效果明显、预后好,但本研究纳入样本量少,可能影响研究结果,建议后期增加样本量开展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李秋泽,李宏振,寇卫军,等.限制性液体复苏在胸腹联合伤致创伤失血性休克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医药卫生,2019,35(20):3146-3148,3154.

[2]王晓朋,于滢超.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在临床急诊上的特点与救治措施分析[J].名医,2019(10):99.

[3]王建恩.乌司他丁对创伤失血性休克后胃肠功能障碍伴多器官功能衰竭综合征患者胃肠功能的影响[J].中国民间疗法,2019,27(17):80-81.

[4]马秉博.乌司他丁对创伤失血性休克后胃肠功能障碍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MODS)患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J].吉林医学,2019,40(8):1782-1783.

[5]梁伟东,蔡海荣,李莹莹,等.不同配比输血治疗创伤失血性休克的疗效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9,30(11):1791-1793.

[6]张明,孙秀云.限制性液体复苏与积极液体复苏救治产科失血性休克的血液动力学比较[J].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2019,20(3):266-267.

[7]张静.不同成分输血比例对创伤后失血性休克患者预后的研究[J].河北医药,2018,40(21):3265-3268.

[8]吴玉敏,张娟.冰冻血浆与红细胞中等比例输血对创伤后失血性休克患者预后凝血功能及生存周期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8,38(14):3413-3416.

[9]杨雁.失血性休克患者输注不同比例血浆和浓缩红细胞对凝血功能的影响[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8,32(5):90-92.

[10]梁伟东,李莹莹.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成分输血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8,13(2):60-61.

[11]陈丽,熊成敏.异型输血在抢救创伤失血性休克病人中的护理体会[J].安徽医药,2017,21(7):1345-1347.

[12]胡文静,林振平,鲍晶晶,等.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临床输血的疗效分析[J].医学综述,2014,20(21):3964-3965.

(收稿日期:2020-01-18) (本文编辑:桑茹南)

猜你喜欢
失血性休克预后效果红细胞
高中牛物学红细胞知识总览
经常镜下血尿是怎么回事
红细胞及网织红细胞参数对肾性贫血的鉴别诊断意义
MSCT联合CTPI在外伤性弥漫性脑肿胀患者中的应用及预后研究
院前急救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分析
甘草人参白芨汤联合奥美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并失血性休克临床观察
孕产妇生产时失血性休克的临床护理
循证护理与个体化护理对肝胆外科患者的预后效果分析
宫外孕并失血性休克的临床治疗方案及护理要点分析
手术室护士对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护理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