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化学教学中进行高效的问题设计

2020-07-14 15:30魏洪超
教育周报·教研版 2020年24期
关键词:氨气喷泉化学

魏洪超

化学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化学认知活动中发展起来,并在解决与化学相关问题中表现出来的关键素养。化学核心素养同时具有指向认知结果的“结果属性”和指向认知过程的“过程属性”。去解决问题是过程,那么问题解决就是结果。在化学教学中,若能够将问题设计起到承前启后的效果或提纲挈领的效果,会起到对当堂知识燎原的效果的,若能找到这样的问题设计方式,那么教师的教授和学生的学习都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今在化学学习中,学生存在着很多问题,导致着选修化学的学生数量不多,且选了化学的也不少叫苦连天的,作为高中化学教师,我们可以就课堂的问题设计一环节进行研究,使得既能让引起学生兴趣,又能完成任务锻炼能力。我们先找出化学教学中的一些待克服的情况。教研问卷上这几个问题可以给我们暴露出化学教学中的一些现状。

(1)你认为导致学生对化学学习畏难心理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可以多选):

A.课程进度太赶快B.作业太多 C.考试太难

(2)在化学课堂当中,你希望(      )

A.老师需要多讲、学生需要多听、多记

B.老师少讲,多给学生留下讨论和思考时间

C.结合学生自身的理解能力,进行讲练结合

(3)在化学课堂的学习当中,造成化学成绩不理想的原因有哪些?

A.过分依赖课本     B.学习方法不当 C.上课专注度不够

根据统计的数据发现:一,高一学生选A的多,高三学生选C的多;二,在第二项教研中,大多数学生集中在后两项上,展现学生想自主理解的希望。在第三项教研数据中,学生认为是方法不当和专注度不够;客观分析学生的学习时间有限和学习任务繁重需要更多时间是一对矛盾点。新课改下,化学改为五本书全考,教学进度比之前加紧,教师在教学中肯定会加大容量才能完成进度。所以不管对学生还是教师都提高了要求。这更使得我们注重课堂效率,注重教法,学法。本文重在研究如何进行问题设计方面。在研究中,笔者选取《氮的循环》一节中一部分环节,将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教学课例,与基于现在改革下的反复改进出的教学课例进行对比分析。

传统教学模式:

(1)氨的性质:氨与水反应,喷泉实验:(具体展开,面面俱到)。

(2)化学氮肥,铵盐(继续展开,事无巨细,一一罗列)。

特點:满满一节课,内容很多很全面,教师讲的很辛苦,学生记得很充足,满脑子记住,写下来,相对来说思考少,记忆多。

新的教学课例:借助课本上的原图,以价态为横坐标,以物质为纵坐标的二维图,设计探究任务:

探究任务一:实现从氨气到其他含氮化合物的转化。

探究任务二:实现从氮气和其他含氮化合物到氨气的转化。

预测:请根据氮及其化合物的“价类”二维图,试从价态未变的物质类别和元素化合价的角度,预测从氨气到其他含氮化合物的可能转化,并用箭头标出其转化关系。

观察与思考:结合喷泉实验:①美丽的喷泉发生的前提条件?用氨气做喷泉实验为什么能够成功?②氨气的水溶液叫氨水,氨气溶于水仅仅是简单的溶解吗?为什么喷泉会呈红色?写出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归纳总结:氨气的物理性质?从探究任务上可以看出,教学问题设计上反复运用探究,思考,总结,把获得的知识结论都归在了二维图中,且以这个图贯穿始终。在这个过程中有效的将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运用起来,同时体现了学生的实验探究和创新意识。对比这两种问题设计,我们从两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学生接受方面,显然第一节更倾向于知识的记忆,学生学起来会轻松很多,就相当于老师讲,学生听,相关问题提示了,稍微加工就可以回答,但是这不利于学生学科素养的养成,且对知识需要再次挖深,拓展,才能达到我们现在提倡的注重学科素养培养的有效学习!这明显需要另加时间才能完成,不利于在当下课时少,内容多的局势下进行。这应该是教师和学生总感觉时间不够用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问题的驱使程度上,第一堂课学生动脑力明显不如第二堂课的学生,因为第一节一直在回答,记忆,跟着教师学了,去用,去反馈,相对思考简单,属于浅层学习;而第二节课重在探究,教师设计了问题任务,学生来完成,期间基础的知识点不用教师重复,变成了顺其自然的工具,学生用来攻克实验现象,解释原因,动用大量思考,知识点联系,甚至自发的讨论,经过这些一点一点的攻克,自然知识点也就会运用了,形成“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能力,这同时是深层次的思考学习。

学生在深层学习和浅层学习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区别,两种学习的效果也是差别很大的,在尤小平教授和崔允漷教授写的《学历案》中针对深度学习与浅层学习做了简洁明了的比较:

两堂课的学习效果,在学生的课堂检测上也能显露出不同,第二堂课的学生明显更能分析出“肼具有还原性,类似于氨气”的这样新情景下科学探究的问题。所以在化学教学中,我们的问题设计,应该更注重利于知识体系的建立设计。学生通过解答问题,建立起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样使得学生的思维更全面,能够更好的关注,解决问题所需的核心论据和概念深入思考,然后加以运用,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以便提升他们的成就感,踏实感,继而提高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最终可以快速融入新情景,运用随之出现的信息,准确应答,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化学学科素养中“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的培养。

猜你喜欢
氨气喷泉化学
为什么鲸的背上有“喷泉”
音乐喷泉
喷泉冲凉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会移动的喷泉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氨气的制取和喷泉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