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氧污染特征与防治研究

2020-07-14 08:48许效生
科学与信息化 2020年15期
关键词:臭氧防治

许效生

摘 要 本文分析了臭氧的污染特征,得出其具有极大的危害性和难以预防性,然后就如何有效对臭氧进行防治提出合理化建议,以期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 臭氧;污染特征;防治

引言

目前臭氧污染较为严重,给环境造成破坏的同时威胁着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其在产生和传播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因此采取正确的措施加以预防和治理成为我国急需解决的问题。

1臭氧污染特征分析

1.1 危害严重且不易发现

臭氧不仅对空气产生不良的影响,而且对于人体健康会产生严重的危害。首先,对人呼吸道产生强烈的刺激,引发咳嗽、胸闷等症状;其次,对神经产生毒害,造成头部疼痛和晕厥等症状;最后,对皮肤产生严重的影响,能够引起皮肤斑点,增加皱纹产生等[1]。相关研究结果显示,人体呼吸道疾病与功能变弱与空气中臭氧含量增加呈现正相关。此外,臭氧污染比较隐秘,不易被人察覺,对人身体健康带来潜在的伤害。

1.2 浓度随时间变化明显

(1)月度变化。以某地2018年~2019年臭氧月度含量数据为例进行分析,可以发现,2018年臭氧浓度较高时所在月份为6月~9月以及11月;2019年臭氧浓度值偏高的月份为4月~10月;同时通过两年的对比可知,2019年6月份以前的臭氧浓度普遍比2018年的浓度高,据此初步判断出臭氧浓度呈现出随时间延长的特征(如图1所示)。

(2)日变化。选取上述地区2019年8月中的6天臭氧含量每小时数据作为研究对象(如图2所示),发现,一天当中臭氧浓度受到阳光辐射的影响,阳光辐射程度较强时浓度较高,辐射强度较弱时浓度偏低。8点左右浓度呈现上升趋势,到晚上6点浓度有所下降,且最高浓度出现在下午的1点到6点之间。

1.3 防治难度大

臭氧的产生往往通过化学变化转化而来,属于二次污染,因此传播过程较复杂,在远距离传输时还会使污染空间发生变化,导致污染程度低、防治效果好的地区发生污染。臭氧的前体物是挥发性强的有机物,该有机物来源广泛,涉及工业、交通运输业、生活等多个方面。除了石油化工产业区域表现出明显的污染特征以外,与其相关行业也会发生一定程度的污染。此外,汽车尾气大量排放、秸秆不规范处理等都会导致臭氧产生,进而污染空气。因此,实际控制起来难度相当大。

2臭氧污染防治措施

2.1 细化治理措施

选择恰当的治理措施是控制污染的前提条件,对于环境改善具有基础意义。通过实际考察发现,每个地区都对臭氧污染防治采取了相应的方法,但是大体上都是将工作重心放在对企业的监管和控制上。臭氧产生的原因是挥发性有机物以及氮氧化合物在太阳光照射下经过分解或发生一系列化学反应,各地区的产生条件并不完全相同,因此因地制宜显得格外重要[2]。

就工业生产而言,应该将挥发性有机物进行分类处理,例如石油化学有机物、包装印刷材料等需要专门做出治理,定期检修相关设备,严禁泄露,同时加大科研力度,尽早研制出同类材料无污染的替代品,尤其对于涂料、装修用胶等进行严格的污染物含量限制;对于氮氧化合物需要进行系统性整治,从源头到结尾的整个过程都应采取严格的防治措施,其中包括钢铁、建筑材料等行业,以煤炭燃烧为主的热电企业以及交通运输行业等,经过系统性整治,加强了治理效果。为了进一步提高效果,还需相关部门加强监督管理,不定期对各企业进行抽查,提高执行能力,将环境整治工作落实到位。

2.2 采取考核管理制度

考核对于加强管理能够起到重要的深化作用,有助于相关工作的顺利进行。为此针对地区管理需要明确责任划分,一旦发现空气质量不符合标准,应立即对应到负责人,并要求其给予有效解决。一直以来,国家的重点防治对象主要是PM2.5,随着臭氧对空气和人体健康造成一系列伤害,国家对于臭氧防治重视程度有所提高。目前,空气中的污染物主要为PM2.5和臭氧,其余4项被纳入到空气质量标准中的污染物相对较少。而由于前些年的积累,我国对于PM2.5的防治已经有了比较完善和丰富的经验,对于其防治办法和手段都比较成熟,在高度重视下,其含量明显下降,取得了突出的成效,也为臭氧防治提供了重要参考。基于此,在臭氧的治理上需要参照之前的经验,将目标指标完成情况作为考核的重点内容,对包括市、县等各地区均采取考核制,相关部门为此需要对地区进行污染物含量检测,在确保达标的基础上评比出此方面业绩最突出的领导层,对其给予奖励和表扬,对于检测结果不达标或者工作效率较低的相关人员予以批评和惩罚。通过采取此类方法,各地区管理水平有所提高,防治效果明显加强。

2.3 提高污染防治科研水平

大气污染的防治具有相当大难度,臭氧治理更是如此。在防治上需要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经过仔细研究、探索,从而实现科学、精准的防治,尤其在污染分析方面,科学手段成为重要的工具为人类所运用。防治的基础强调观测,预防强调预测。研究人员需要对污染源加以分析和研究,确保能够清楚地掌握其产生的原理,与此同时研究当时的气象情况,以便将二者建立联系,并采用数学分析方法科学地得出相对准确的结论;此外还需对相关资料进行研究,以明确现状,在此基础上制定有效方案加以预防。需要注意的是,任何项目都需要长期积累,需要经验上的不断丰富,不仅注重本地经验的积累还应主动吸收其他地区的经验,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展开工作。研究务必注重系统性,从多角度分析问题,研究深入多领域,实现多层次交叉;将区域性研究重视起来,针对不同区域的不同特点展开分析,有针对性地制定出符合实际情况的防治措施,不可“一刀切”,确保各地区工作都取得良好结果。

2.4 选用恰当方式扩大宣传

宣传是建立环保意识的关键环节。由于臭氧污染难以觉察,因此经常被忽视,但是通过相关播报,已经逐渐引起人民群众的重视。从目前来看,依旧停留在对其危害性的宣传上,对其具体形成原因以及防治措施基本上未提及。因此需要加强宣传臭氧的方方面面,帮助广大人民真正了解并认识其危害,并为其有效防治创造有利的条件。除了要全方面进行宣传以外还要考虑其宣传方式,尽量保证内容上通俗易懂,形式上丰富多彩,以此引起注意。

对于宣传方式,可以借助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结合的形式进行,比如电视、广播、手机、电脑等,智能手机被广泛运用,可以将相关知识发布到微信平台上,借助平台实时接收与阅读,起到较好的宣传效果,同时开设专题报道或专栏等,选择最佳播出时间,以保证大多数人都能及时获取最新信息;此外,可以开展知识讲座,针对臭氧的预防、整治、原理等进行通俗易懂的讲解,为了提高学习热情,可以在其中插入有奖知识问答环节。

对于宣传内容,需将日常预防与全民防治相统一,日常预防注重臭氧与其他污染的差异性,针对地域、气候、时间等加以区别对待,如夏天的午后辐射较强,臭氧浓度明显升高,此时需注意个人防护;全民防治需提高环保意识,引导群众正确选择产品,如装修用材料尽量选购污染程度小或无污染的产品,家庭生活选用效能较高的抽油烟机等,通过全方位行动提升臭氧防治效果[3]。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工业及城市的发展造成严重的臭氧污染,已经深入到身体健康等诸多领域,在防治过程中应强化管理、因地制宜、持续不断地进行,同时臭氧的产生和传播比较复杂,需重视科研,明确产生机理,从源头上阻断其传播,进而达到良好的防治效果。相关人员要继续努力,认真总结,争取为我国的环境保护做出突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王龚博,卢宁川,杨琳,等.臭氧污染特征与防治工作探究[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20,45(2):104-106.

[2] 彭丽,涂先国,张志尧.远安县城区臭氧污染的特征及防治建议[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9(5):40-41.

[3] 陈超,严仁嫦,叶辉,等.杭州市臭氧污染特征研究[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9,41(3):86-89.

猜你喜欢
臭氧防治
一种用于臭氧发生器的VF分离控制的中频电源
乌海市2020年6月18—19日臭氧污染过程分析
双面臭氧
“保护伞”变成污染物了?臭氧污染是怎么回事?
公路桥梁常见病害原因分析及防治
臭氧分子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