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三支人才队伍 助力全面振兴

2020-07-14 11:34赵鹏飞
新长征·党建版 2020年7期
关键词:干部人才

赵鹏飞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人才是第一资源,谁拥有了人才,谁就拥有了发展潜力和竞争优势。近年来,通化县委坚持抓好三支人才队伍建设,锻造过硬执政队伍,汇聚高端人才智慧,厚植人才发展根基,加大引才、育才、用才力度,为县域经济社会加快实现绿色转型、全面振兴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选贤任能、严管厚爱,锻造高素质专业化干部人才队伍

坚持在干部人才队伍建设上持续发力,以实施“红色雁阵”工程为抓手,强化领导干部特别是“关键少数”作用,打造“头雁领飞、群雁齐飞”的干部梯队。

一是突出干部选拔标准,把好干部“选”出来。为提高干部配备精准度,从“公”角度出发,研发智慧化干部评价系统,建立干部人事档案、行为规范、工作业绩、综合评价“四大数据库”,为班子配备和干部使用提供智能研判数据分析,进一步提高选人用人科学性与精准度。通过大力选拔长期在发展任务重、艰苦边远乡镇工作的干部,营造“重视基层一线”的用人导向。同时,对服从组织安排、敢于到艰苦复杂环境中锻炼成长、承担中心工作的干部大胆提拔。注重在落实市委十大行动计划的主战场中发现优秀干部人才。3年来,先后有15名表现突出的乡镇党政正职、3名乡镇党政副职领导干部返城担任重要部门“一把手”。在脱贫攻坚工作中,12名表现突出的干部被提拔使用。选人用人测评满意度达100%。

二是科学构建培养模式,把好干部“育”出来。以“红色铸魂”工程为载体,高质量开展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切实增强干部工作本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让干部有足够能力担当作为。连续6年开展“大讲堂、大培训、大提升”高端讲堂活动,邀请30多位国内顶尖专家学者前来授课,培训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生态、法律法规等方面内容,全县副乡(局)级领导干部学习全覆盖。组织129名乡(局)级领导干部到浙江大学、苏州农村干部学院进行学习,对189名副乡(局)级领导干部进行县内轮训。同时,充分发挥通化县红色资源优势,实施“红色文化”工程,以吉林杨靖宇干部学院为核心,开发教育精品路线6条,打造优质教学点22处,举办培训74班次,培训党员干部3470余人次。

三是用好实践锻炼平台,把好干部“炼”出来。通过选派110名干部到信访维稳、脱贫攻坚、巡察等重要岗位锻炼,抽调191名优秀中青年干部参与创城、冬春会战等中心工作历练,让干部多沾“土气”,多接“地气”,切实增强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服务基层发展的能力,“经风雨、长才干”。域外学习是干部“见世面”的重要渠道,通过选派70余名乡(局)级领导干部到浙江省临海市开展为期1个月的轮训学习,选派13名乡(局)级领导干部到环渤海、长三角、安徽亳州、福建莆田等发达地区挂职锻炼,不断拓展干部人才发展思路、开阔眼界视野、提升创新能力。

四是坚持严管厚爱结合,把好干部“护”起来。通过持续完善《通化县组工干部联系乡(局)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制度》,经常性、近距离、有原则地接触干部、观察干部,全面了解乡(局)级领导班子及领导干部工作情况。强化干部监督,严格落实提醒函询诫勉制度,通过巡视巡察,对发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咬耳扯袖。突出正向激励,用好《通化县党员干部容错纠错实施办法(试行)》,按照“三个区分开来”的要求,以“为公”“为私”作为鉴别干部担当作为的根本标准,调动全县党员干部担当作为、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释放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为干事者撑腰的强烈信号。

不拘一格、借脑引智,以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开阔眼界格局

不为所有但为所用,发挥高校智团效益。通过对接高校专家服务团队,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开展技术攻关,为地方产业发展解决技術难题,为社会经济发展出谋划策。深化校地合作,深入省内10余所高校洽谈合作事宜。先后与东北师范大学、通化师范学院、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签订战略框架合作协议,在技术教育、成果转化、社会实践等方面发力,推动县域经济创新、开放发展。

根据需求“自主引才”,深化人才机制体制改革。在高层次人才引进上,探索逐步下放用人单位人才引进自主权限,让用人主体和所需人才实现精准对接,提高人岗相适度。行业主管部门根据本行业和用人单位实际特点,按照“干什么,请什么”的原则,自行对接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为各自部门服务。东北师范大学通化实验学校自主引进原东北师大附中教师和市级骨干教师到校任教。设立博士后资助专项经费,对新设立的工作站给予一次性20万元的建站资助,对企业引进博士给予大力支持。

营造氛围“乡情聚才”,搭建域外人才回馈家乡平台。突出建设文化载体,打好乡情牌,积极挖掘人才文化,构筑文化引才与经济引才“双轮驱动”,提升县域人才文化软实力。通过统计历年来在外工作的通化县籍优秀学子和各乡镇、社区、村走出去的通化县籍域外人才,分类分层建立域外人才信息库、微信交流群,成立通化县驻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3个人才服务联络站,引导域外人才心系家乡发展,为家乡建设献计献策,凝聚共建家乡的强大合力。积极邀请和组织域外高层次人才返乡参观考察、交流洽谈和项目合作,定期举办“通化县籍域外高层次人才家乡行”活动。

培育沃土、厚植根基,激发基础性人才干事热情建功立业

拓宽人才引进渠道。放宽视野,主动出击,连续2年赴东北师范大学等高校开展专项引才活动,东北师范大学通化实验学校共引进40名急需紧缺教育人才,引进重点高校毕业生和硕士研究生人数是近5年来的总和。实施“超前引才”计划,建立高校实习生实习基地,实现让优秀大学生从提前了解通化县到喜欢通化县进而最终想留在通化县的目标。2019年,首次引进了28名优秀大学生到县直机关、乡镇实习锻炼,得到了高校、实习生本人和用人单位的三方肯定。

加强人才培养力度。研究制定《通化县人才向基层流动的实施意见》,引导各类人才向乡村振兴一线流动,服务基层、贡献智慧。强化乡土人才培养,组织开展优秀乡土人才、优秀工匠、农村致富带头人评选,助力脱贫攻坚。做好“基层人才学历提升计划”,为基层培养实用型人才,探索“订单式”培养模式初见成效,25人被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录取。

加大人才关心关爱。设立1000万元人才专项资金,充分保障人才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强化对人才的政治引领。继续实施县委领导联系人才制度,邀请人才代表参加全县组织工作会议。新装修10套人才公寓,对高层次人才实行拎包入住、免收租金政策。落实人才激励配套资金39万元、“学子归巢”住房补贴8.16万元,年度走访慰问16位优秀人才和4个优秀团队,发放慰问金12万元。积极营造尊才、爱才的人才文化氛围,在《中国组织人事报》等28家媒体上刊载人才宣传稿件30余篇。(作者系中共通化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责任编辑/艾    杰

猜你喜欢
干部人才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好干部之歌
一共几个人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智珠
毛遂自荐
酒桌文化
为国家选人才
干部任免
干部任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