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至高的善与幸福

2020-07-14 08:33张璐
速读·上旬 2020年1期
关键词:三要素幸福当代价值

摘要:西方哲学的长廊上,伊壁鸿鲁的“快乐主义”显得与众不同。他对快乐与幸福的观点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本文从快乐主义的内涵出发,试探讨快乐三要素及实现幸福的途径,再外延到快乐主义在当代的价值。

关键词:快乐主义;三要素;幸福;途径;当代价值

一、快乐主义的内涵

“人生目的就是追求快乐,快乐就是人生最高的善。”伊壁鸿鲁快乐主义的中心指向是人生问题,快乐既是开端也是终点。它是一种个体的感觉和情感体验,但既不是短暂易逝的,也不是单纯肉体上的快感,它更侧重精神幸福。

快乐主义的最高境界是“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干扰”,即达到一种祥和宁静的状态。此外,人还要学会长远看快乐的问题,要理智地去寻求快乐,否則得到的可能是痛苦。人的根本属性是社会性,这是人高于其他物种的突出表现。因此人可以通过个体的道德、自由、公正以及建立友谊等实现最高的善与幸福。但这里的快乐主义并不是享乐主义,而是建立在个体心灵满足快乐基础上对幸福的不懈追求。

二、快乐三要素

(一)道德

道德是通向心灵宁静的桥梁,也是快乐的基础。作为社会成员,每个人都应是“你要他人怎样待你,你就要怎样对待他人”。因此伊壁坞鲁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紧密联系,形成人际关系网络。德善结合可以凝聚成一股团结向上的力量,使人们在公平有序的社会中友好快乐地生活。这种相对和谐的状态有利于培养良好的道德风尚,也就能促进稳定的社会氛围形成。

(二)自由

古希腊崇尚自由勇敢,伊壁坞鲁也认为个人的自由意志和自由行为十分重要,人只有精神自由时才可能真正成熟。他曾言:“当你成熟起来时,你就变得我所要求你成为的那样,你明自了为自己学习哲学和为希腊学习哲学之间的区别。”于是自由也就成为幸福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公正

古希腊以城邦著称,人们行为的出发点首以城邦为重,而这就需要一个公平的秩序来维系社会的良好运转。因此“公正是人们相互交往中以防止伤害的约定”,公正在这里是获得快乐的工具,实质是订立契约。人们为了保护自己不受伤害,自愿与他人结成关系组成社会,只有每个人都遵守“契约”、心存公正,才能成就快乐。

三、实现幸福之路

(一)节制欲望

快乐与痛苦相生相克,在此前提下,“身体上的无痛苦”的诉求产生了。它实际上来自于欲望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痛苦感。伊壁鸿鲁在《致美诺扣的信》中将欲望进行了详细分类:第一是自然且必要的欲望,如生理需求等,这是最基础的欲望,也与中国朱子“存天理灭人欲”当中正常的“人欲”有异曲同工之妙。第二是自然但非必要的欲望,如性欲需求与奢侈品等,比起前一种稍微高级;第三种则是非自然且非必要的欲望,人无需因拥有它而生存,对它的需求更多出于虚荣心,功名利禄便属于这一层。这类欲望过于膨胀则会戕害心灵,不利于实现幸福生活。

人欲望无穷,虽然欲望满足能给人带来快乐,但并不是所有快乐都值得追求。于是伊壁鸠鲁将有限欲望与幸福紧密联系起来,追求无界限的欲望是不可能达到幸福的,幸福的根本属性在于有限的欲望。

(二)注重友谊

每个人都必然与周围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伊壁鸠鲁认为友谊“能增进我们的安全和在智慧提供给整个人生一切的幸福之中”。这种通过一定的道德行为途径获得的快乐被他称之为“友谊”。友谊是人际交往中的一种友善和谐的关系,能消除人们的纷争与不和谐,形成相对和谐的状态,实现心灵的净化。

(三)无惧死亡与神

伊壁鸡鲁经研究发现,人们要真正实现灵魂上的无纷扰与安宁,就需要消除心灵烦恼和恐惧,而它们主要来源于对死亡和神的恐惧。人应该从对这些恐惧中解放出来,才能到达快乐的彼岸。他对死亡有这样的论述,所有的好与坏都在感觉当中,而所有坏事中最大的一件——死亡则是感觉的消失,但“当我们活着的时候,死亡还没有来临;当死亡来临的时候,我们已经不在了,所以死亡既与活着的人无关,又与死去的人无关。”古希腊时期,人们深受柏拉图灵魂不死观念的影响,认为灵魂可以独立存在,因此对死亡本身有不可言说的恐惧。而伊壁坞鲁向大家揭开了死亡的神秘面纱,使人们从对死亡的极度恐惧中解脱出来。

同时,人们也对神有着畏惧心。与中国古代一样,希腊人折服于神的威力之下,谨言慎行。但伊壁鸡鲁告诉人们,尽管诸神存在,但他们只居住于各世界之间,并不主动过问人世间的事务,自然也就不会对人类世界产生影响,故不必惧之。

四、快乐主义在当代

如今的人们对物质事物的狂热追逐,已使人世俗化,人之为人应有的特征已经模糊化甚至异化。当人失去了自由和本真,当然也就失去了快乐,剩下的只有痛苦纷扰。相比之下,伊壁坞鲁的主张有出淤泥而不染之气度。他的快乐心态既不会为情感所羁绊,也不会为身体痛苦所苦恼,而是以一种理性的超然态度看待一切。

伊壁鸡鲁的快乐主义是希望使人的生活简单化,生活方式简朴而注重精神生活,达到不为外物所动的人生境界,这就是快乐,也是人生追求的目的。他的幸福观对当下人们不断完善内心世界,正确进行人生价值观的判断和取舍仍有横跨时空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译.古希腊罗马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2][英]罗素,马元德译.西方哲学史: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

[3]宋希仁.西方伦理思想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4]周国平.幸福的哲学[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6(08).

[5]杨静静.伊壁坞鲁的快乐主义及当代价值[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7(09).

[6]扈志东.伊壁鸿鲁的幸福论及其当代启示[J].西南林业大学学报,2017(05).

作者简介

张璐,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外国文学。

猜你喜欢
三要素幸福当代价值
“三要素”构建高效语文课堂
浅谈戏剧影视表演中行动的三要素
浅谈长征精神的当代价值
浅析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新形势下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
“幸福”之下,真实的不丹
激活“三要素”,让课堂高效
浅谈电火花加工的要素
为了“幸福”的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