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东南亚国家的MTCSOL国别化汉语师资培养体系建构研究

2020-07-14 15:15李步军
现代语文 2020年4期
关键词:东南亚

李步军

摘  要:随着国别化汉语教学成为关注重点,汉语教师师资培养也应向国别化方向发展。针对东南亚汉语教学区域,提出构建“教+学+践+研”一体化的“四维联动”式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国别化师资培养体系,提高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建设质量,同时培养更多合格的满足对象国所需要的汉语师资。

关键词:东南亚;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国别化汉语师资培养体系

在汉语国际传播的大背景下,200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决定在我国设置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Master of Teaching Chinese to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s,簡称“MTCSOL”),致力于培养适应汉语国际推广工作,胜任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外语教学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2007年5月,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语言大学等25所研究生培养单位获批MTCSOL学位点;2009年6月和2010年9月,中国传媒大学、中央民族大学、清华大学等58所研究生培养单位分别获得第二批、第三批的MTCSOL学位点。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院校获得该硕士点的招生培养资格,为汉语在国内外的教学培养了大量应用型汉语教学人才。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研究也颇受关注,在专业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能力、实习模式、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已取得丰硕成果。鉴于它作为一门新型学科,仍有继续深化研究,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的必要。随着汉语国际传播的日益成熟,国别化汉语教学逐渐成为关注重点,汉语教师师资培养也应向国别化方向发展,以适应汉语教学区域性发展规划的需要。

一、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建设研究概况

自200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下达《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以来,学界对MTCSOL专业如何进行人才培养展开了多角度研究。我们在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以“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共得到302篇相关学术论文。其中,学位论文有140篇,期刊论文有139篇,会议论文及论文集论文有23篇。就发表年份来看,近五年共发表相关论文250篇,而且五年间发表数量相对均衡。纵观上述成果,可以发现,对MTCSOL专业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宏观研究

就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的宏观研究来看,主要有以下代表性论文。李泉(2009、2010)从培养目标、教学理念、培养原则、教学实施重点出发,对该专业培养提出系统要求;张觉(2009)认为,应通过改革完善对外汉语教学体制,促进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汪国胜(2011)阐述了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的目标定位、培养要求、课程设置、培养思路等问题;吴应辉(2012)认为,在专业培养中应坚持人本理念,尤其是“以学生为中心”理念、“就业导向”理念、“时间成本”理念、“教育服务”理念和“知识能力并重”理念。这些观点的提出,为MTCSOL专业建设明确了发展方向,使该专业在发展过程中有统一的思想作为指导。曾燕(2010)、贺双文(2012)、江傲霜(2013)、刘涛、邢蓉(2013)、郑千千(2013)、杨紫涵(2015)、刘慧玲(2016)等则通过个案研究,对MTCSOL专业现状进行调研分析,尝试探讨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建设在不同地区出现的具体问题。

(二)课程设置

很多硕士学位论文均对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的课程设置这一问题展开讨论。王诗萍(2012)对MTCSOL课程的性质、目标、实施、设置方向进行了探讨,并予以展望。杨刚、朱珠(2013)以就业导向为出发点,以桥头堡战略背景之下面向东南亚、南亚就业为着眼点,对云南高校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了阐述。屈姣华(2014)以广西三所高校为研究对象,对面向东盟的汉硕专业课程设置进行了探讨。陈奇源(2015)对五所院校的MTCSOL的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内容进行了比较分析,并提出课程设置建议。以上讨论说明,在学位大纲的统一指导下,各高校还应根据自身的学科特长与地缘特点,有针对性地设置特色课程,以满足当地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人才的需求。

(三)师资培养

就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的师资与教学能力培养来看,以下研究者的观点值得关注。张和生(2006)在分析了汉语教师师资研究不足的基础上,指出在汉语国际推广的新形势下,需要拓宽研究领域,并将研究重心转移到汉语教学志愿者和海外中小学汉语教师的培训上。解晓楠(2012)指出,应强化MTCSOL专业学生的课堂教学能力,并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对该专业学生的教学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为专业培养与实际工作进行“无缝衔接”,实现顺利过渡。孙立峰(2012)着重分析了德国汉语教学现状及对汉语教师素质的实际需求,并对国内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培养重点提出了一系列建议,如加强汉语本体知识的教学,加强外语能力、海外社交能力、跨文化交往能力,特别是加强针对派往国语言能力、社交能力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等。林秀琴(2012)指出,应建立多位一体的“教学实训”课程体系,聚合单独设课的力量,真正体现实训课程的实践性和有效性。易娜伊、熊梅(2013)通过对抛锚式教学的“国外汉语课堂教学案例”课程的基本架构和实施方式的阐述,力求提升研究生的教学实践能力、教育科研素养及跨文化对话能力。潘先军(2015)着重从教师角度,对“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的普适性与针对性”问题进行了探讨。上述论文,从地域需求、素质要求、培养类型、培养体系、具体能力等方面,对汉语国际教育的师资建设及在读学生提出了明确的能力要求,为师资培养指出了具体的培养路径。

(四)教学实习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以培养有突出的教学能力的汉语师资为重要目标,实习也是该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环。仇鑫奕(2015)提出多条实习建议,如MTCSOL研究生培养与本科学历教育相衔接、专业文献阅读和案例分析相结合、训练课程与学生见习活动双向互动、建立研究生导师责任制、建立MTCSOL课题指南、建立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档案袋评价体系等。王薇(2009)、付绎擎(2012)、张小玲(2013)、秦杰(2013)、郭小瑜(2014)、周曼(2014)、肖国珍(2014)、吴睿(2015)、梁玉静(2016)、杨绪柳(2016)等,均以个案分析为主,对MTCSOL学生的教学实习进行调查研究,指出不同高校实习模式及实习个人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五)学位论文撰写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撰写是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学位论文应该具有应用性、科学性、创新性。专硕论文的写作更是学生提高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的过程,是研究者在实践中思考和成熟的过程,体现着汉硕专业培养的特点。可以说,学位论文既是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检验,更是对其实践能力的考查。张喻(2015)、高雨微(2016)、韩路平(2016)等,通过对各高校MTCSOL学位论文的选题来源、研究视角、主要内容、研究形式等方面的统计分析,阐述了学生主体、导师专业、专业设置、培养方式、教学实践等因素,对学位论文写作的影响。

可以看出,国内学界对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的研究,囊括了从宏观把控到个案分析,从培养目标到师资建设,从教材编写到课程设置,从教学实习到学位论文撰写等内容,涉及面十分广泛。由此可见,经过十余年的学科建设,MTCSOL已日渐成熟。需要指出的是,其中的一个关键性问题亦不容忽视,即汉语教学是针对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不同人群而进行的教学,由于国别及文化的不同、教学方式选择不同,这就要求该专业所培养的师资队伍也要有不同的侧重点。就此而言,MTCSOL国别化师资人才培养应成为该专业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方向。不过,从已有的研究论著来看,对国别化师资培养的研究关注不够,成果不多,对这一问题还需要综合分析、深入探讨。

二、“四维联动”式MTCSOL国别化师资培养模式

东南亚地区被列为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优先推进的地区,也是汉语国际传播的重要阵地。尤其是泰国,汉语传播发展十分迅速,形成了良好的模范效应。泰国的汉语传播模式与经验也引起了学界的强烈关注,已有研究大多是从泰国的汉语教学实际情况入手,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汉语师资的需求。从总体上来说,如何针对东南亚地区的汉语教学实际而进行有目的性地师资培养,这一问题则鲜有涉及。实际上,这既是把控MTCSOL专业培养质量问题的关键,也是该专业学生就业出路的关键。我们应以更开阔的国际化视野,结合汉语教学国别化的优势所在,综合分析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的学科定位与东南亚地区汉语学习需求之间的矛盾,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可以说,对东南亚地区所进行的国别化的师资培养,已经成为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在该地区实施的重要助推力量,也成为汉语教学在东南亚地区推广的重要解决方法。笔者建议,应认真分析MTCSOL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的课程设置、教学活动、教学实习、科研就业等关键性问题,结合云南省毗邻东南亚各国的地缘优势,构建“教+学+践+研”一体化的“四维联动”国别化师资培养模式。

我们所构建的“四维联动”式MTCSOL国别化师资培养模式的基本思路是:首先,从总体目标、教学大纲、社会需求、海外市场及中外文化等方面,对MTCSOL专业课程设置的合理性进行系统探讨。其次,尝试通过翻转课堂的形式,探索MTCSOL专业新的授课方式,在保证学生理论学习的基础上,通过视频观看、集体讨论、课堂模拟等形式,最大限度地积累教学实践经验。再次,通过海外顶岗实习,培养适应东南亚迫切需要的汉语师资储备,让学生充分了解东南亚各国的生活、工作环境,为其毕业后海外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在海外顶岗实习的同时,也适时引导学生对实习过程中所出现的相关问题进行总结、分析与反思,完成毕业论文选题工作,并为进一步深造打下过硬的科研基础。

我们所构建的“四维联动”式MTCSOL国别化师资培养模式,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服务国家战略,践行教育使命。在人类命运共同体重大理念、“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方针的指导下,坚持“面向学术前沿、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三个面向”基本导向,将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和“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落实到实处,通过MTCSOL专业国别化汉语师资的培养,进一步促进汉语及汉文化在东南亚地区的推广与传播,积极融入国家战略,助推“一带一路”建设。

第二,利用地缘优势,瞄准实际需求。充分利用云南省与东南亚国家毗邻的地缘优势,结合东南亚各国的汉语教学实际,应对各国建设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汉语师资人才培养培训合作,进一步加深对国别化汉语教师培养的认识,并将其落地生根。

第三,整合教学过程,探索培养模式。在实施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以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与教学环境为前提条件,将总体目标、教学大纲、课堂授课、教学实习等环节予以有效整合,寻求中外教育合作的最佳契合点,培养造就专门人才。

三、“四维联动”式MTCSOL国别化师资培养路径

我们所构建的“四维联动”式MTCSOL国别化师资培养模式,主要由课程设置、翻转课堂、海外顶岗实习与科研思维培养四个方面构成。下面,就对此进行具体分析。

(一)课程设置

MTCSOL专业设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适应汉语国际传播所需要的实用性汉语人才。自该专业设立到现在十余年的时间内,汉语国际传播得到空前发展,针对不同国家或区域有区别性地培养区域性的专项师资人才,已是大势所趋。因此,MTCSOL的课程设置也要适应这一时代要求。就东南亚国家而言,应重点围绕东南亚各国与中国民族间的亲缘关系、东南亚各国的文化特征、语言特点等,论证云南省各高校MTCSOL专业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实用性,以及特色课程开设的必要性、针对性,建立科学完善的MTCSOL专业培养方案。

(二)翻转课堂

据不完全统计,云南省各高校MTCSOL的专业生源半数以上均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或漢语国际教育专业,专业基础较好。MTCSOL专业学生应从实践性角度出发,积累更多的教学经验以适应将来工作的需要。因此,可以尝试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网络教学平台、“雨课堂”手机客户端等现代化教学形式,将翻转课堂引入该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学当中去,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三)海外顶岗实习

云南各高校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大都有赴海外教学实习的项目,同时也暴露出诸多问题,如理论知识不够扎实,难以准确解答汉语知识问题;教学经验不足,教学效果不够理想;海外实习定位不准,流于表面形式等。到了MTCSOL专业阶段,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心智的成熟、处世能力的提高及自主能力的增强,上述问题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因此,建立目标性更强、实用性更突出的海外顶岗实习体系就显得尤为必要。针对东南亚各国汉语教学无序性、无统一教材、无规范管理等现实问题,我们应明确实习定位,可以实行导师负责制,制定统一的教学大纲,并通过连续输送高素质的实习师资,来有效改善各国的汉语教学环境。可以说,海外顶岗实习体系的构建,能让学生实习变成真正的教学活动,同时这也为学生就业特别是海外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科研思维培养

经过第一学年的理论学习与第二学年的海外顶岗实习,大部分学生会具有较为扎实的理论知识体系和较为出色的教学实践能力。在这一基础上,导师应指导学生紧密结合国际汉语教育实践进行论文选题,着重培养学生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的敏锐性、分析问题的科学性、解决问题的创造性,使他们自觉养成科学思维意识和学术规范意识,为学生今后继续深造或进行学术研究奠定基石。

综上所述,“四维联动”式MTCSOL国别化师资培养模式可如图1所示:

四、“四维联动”式MTCSOL国别化师资培养模式存在的困难

客观来看,“四维联动”式MTCSOL国别化师资培养模式的实施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会面临一些挑战,也会遇到一些问题。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东南亚各国的汉语教学呈现不平衡的态势,泰国汉语教学开始较早且成績突出,老挝、缅甸则相对滞后。由于各国汉语教学的实际情形有所差异,很难形成一个适用于东南亚各国汉语教学需求的MTCSOL国别化师资培养模式。因此,在该模式的实施过程中,应统筹规划,分步推进,可以先在一至两个国家的汉语教学中进行试验,等到经验丰富和时机成熟时,再推广到其他国家。

第二,由于该模式中的实习模块是跨国、跨校合作,需要与东南亚各国的政府部门、教育机构及相关学校进行协调沟通,同时还需要海外调研的经费支持,这可能会经过一个较长的周期。可以说,如何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加大海外顶岗实习的建设力度,从而实现“多元平衡,互利共赢”的发展理念,既是一项紧迫性的任务,又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

第三,“四维联动”式MTCSOL国别化师资培养模式是笔者从长期的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其实施效果如何还需要对外汉语教学实践的检验。这就需要国内、国外相关机构通力合作,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实践中检验认识、发展理论,进一步完善和健全国别化师资培养体系。

东南亚地区是汉语国际传播的主阵地,也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镇。这些国家的汉语传播发展十分迅速,仅仅依靠现有的汉语教师队伍已不能满足当地教学的实际需求,它们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教学师资紧缺的情况。就此而言,构建“教+学+践+研”一体化的“四维联动”MTCSOL国别化师资培养模式,不仅可以为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生的海外顶岗学习提供保障,在一线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教学技能,而且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东盟各国汉语师资匮乏的境况,提升当地华校的教学水平。需要指出的是,如何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和健全国别化师资培养体系,如何能使MTCSOL国别化师资培养体系专门化、制度化、常态化,仍需要学界同仁的积极探索,努力实践,大胆创新。

参考文献:

[1]陈奇源.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课程开设比较分析[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2]陈融.关于汉语国际推广的几个问题的探讨[A].潘文国主编.汉语国际推广论丛(第2辑)[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贺双文.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模式初探——基于对北京部分高校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对培养模式反馈信息的调查和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2.

[4]江傲霜.汉语国际传播背景下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新尝试——以纽约大学MTCSOL培养为例[J].民族教育研究,2013,(4).

[5]蒋小棣.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课程设置研究[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

[6]李泉.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目标与教学理念探讨[J].语言文字应用,2009,(3).

[7]李泉.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原则与实施重点探讨[J].华文教学与研究,2010,(3).

[8]林秀琴.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教学能力培养问题探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12).

[9]刘慧玲.英语专业背景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状况抽样调查分析[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6.

[10]刘涛,邢蓉.来华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研究——以一名德国留学生为个案[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3,(3).

[11]潘先军.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的普适性与针对性[J].学术研究,2015,(3).

[12]仇鑫奕.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问题研究能力培养刍议[J].华文教学与研究,2015,(1).

[13]屈姣华.面向东盟的汉硕专业课程设置研究——以广西三所高校为例[D].南宁: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14]孙立峰.从海外汉语教学看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培养[J].学术论坛,2012,(1).

[15]汪国胜.对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相关问题的反思[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

[16]汪国胜.语言教育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17]王诗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18]吴应辉.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中的人本理念与中央民族大学的“1+2+X”模式[A].第十一届国际汉语教学研讨会[C].2012.

[19]杨刚,朱珠.试论面向东南亚南亚就业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课程设置[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3,(8).

[20]杨紫涵.基于泰国勿洞市孔子学院发展现状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方案研究——以重庆大学为例[D].重庆: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21]解晓楠.论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课堂教学的能力评价体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11).

[22]易娜伊,熊梅.抛锚式教学在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课程中的应用研究——以《国外汉语课堂教学案例》课程为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7).

[23]張和生.对外汉语教师素质与培训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24]张觉.改革完善对外汉语教学体制 促进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6).

[25]郑千千.曲阜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现状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26]曾燕.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现状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Abstract:As country-specific Chinese teaching becomes a major concern in the teaching of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TCSL), training of TCSL teachers should also move toward the “country-specific” direction. Specific to TCSL in Southeastern Asia, this paper proposes the construction of a “4D linked” training system of country-specific TCSL teachers with MTCSOL 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integration of “teaching + learning + practice + research” to improve the construction quality of majors for MTCSOL while cultivating more qualified TCSL teachers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target countries. 

Key words:Southeastern Asia;Masters Degree in Teaching Chinese to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s;training system of country-specific TCSL teachers

猜你喜欢
东南亚
活捉一只“怪怪虫 ”
最新研究称人类可能在7.3万年前就已到达东南亚
东南亚旅游资源区域特色
云南高等教育面向东南亚国际合作办学交流现状与问题
东南亚,全球海盗最猖獗
美俄聚焦东南亚
家庭农场:当今农业发展最有效的组织形式
亚热带印花
本 期 导 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