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中西文化对比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2020-07-14 17:10李春娜
关键词:文学作品大学英语一带一路

李春娜

摘 要: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国家间的文化交流与沟通将会变得越来越多也越来越重要。因此,将中西文化对比有机地融入和应用到大学英语教学中,宣传积极的、正能量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也有助于学生拓展认知领域,扩宽视角,为国家培养综合型人才提供有力的支持。本文将以文学作品为载体,从文化诗学的角度对中西方文化进行对比,使学生对中西文化异与同熟练掌握,以进一步促进学生对大学英语课程内容和背景的深入了解和学习。

关键词:中西文化对比;文学作品;大学英语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20)04-0084-03

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我国在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政策沟通、人心互通等方面与其他国家建立起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贸易伙伴关系。无论是在外交事务层面进行沟通还是进行贸易往来互通或者文化交流互访,都离不开国家间的语言与文化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交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往往以呈现英语语言的内容、框架和技巧为主,却恰恰忽视了这样一个事实——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深入理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也就不能真正掌握和运用好一门语言,汉语是如此,英语也是如此。徐行言在《中西文化比较》一书中认为“文化精神的差异影响到语言的差异,文化精神通过文本的积淀对语言产生反建构”。一方面,强调传统文化传播和继承的重要性,是因为在当下高度信息化和科学迅猛发展的时代,尖端科技已普遍应用于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学生已经习惯于获取新颖的、即时的、快捷的信息,这也就减弱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语言知识在认知领域的地位和作用。另一方面,掌握英语也需要深入理解和掌握这门语言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力量,以及文化对语言形成的影响。这两方面都是学习外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探索如何将中西文化对比有机地融入和应用到大学英语教学中,宣传积极的、正能量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也有助于学生拓展认知领域,扩宽视角,认识到不同民族和国家之间的异与同,为今后的工作、交流、研究奠定基础。同时,深入了解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更有助于学生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本文将以主题分析为载体,配合使用多媒体以及学生自由讨论、辩论,PPT展示,学期主题论文等形式,尝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灵活地、有机地将中西文化对比应用到教学活动中,并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和评价,以进一步促进学生对大学英语课程内容和背景的深入了解和学习。

一、以文学作品中的爱情为主题的中西文化对比

爱情无论是在文学作品中还是人们的生活中都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自古至今,人们都在为争取个体爱情的自由和平等不断地与一切阻碍和困难做斗争,但是,困于古代落后的生产力,这些斗争往往以个体的消亡为代价最终成为悲剧而亘古流传,这是中西方文化的共同点。例如: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的代表作《罗密欧与朱麗叶》描写的就是两个世仇家族的青年互相爱慕,却被迫分离的爱情悲剧,最终两个人为爱殉情,付出了宝贵的生命。而与之最为相似的则是中国脍炙人口的爱情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两个年轻人彼此相爱却遭到家长制家庭的反对,而双双殉情羽化成蝶。两个故事的相似之处是二者都有一段非常浪漫的恋爱过程,他们将彼此之间深深的爱恋付诸行动,使世人为之而动容;其次,两个故事中的主人公都曾激烈地反抗压迫,具有个体独立的精神,虽然最终失败,反抗的勇气和精神却值得人们为之而赞叹。但是,二者之间又存在差异。其一,《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结局以两位青年牺牲为代价使两大世仇家族握手言和,代表了西方文化中更加注重实体或直线型的思维模式,也就是他们更注重事情发展的过程和其所能产生的结果;而中国文化更注重的是感性的体验和感觉的交互式影响,因此梁山伯与祝英台只能幻化成蝴蝶以代表人们对幸福结局的美好向往,却没有在实际人际关系中产生结果或影响,因为当时的封建社会体制根深蒂固,生产力落后,腐朽的封建思想已经固化并形成人们默认并遵守的准则,不会因为某些单独的事件或因素而使社会或人们的生活发生改变。其二,中国社会和传统文化中有强烈的道德伦理观,个体是整个社会关系网的一个点,这个点与社会方方面面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社交群体较为固定。因而,祝英台不能违背父亲的婚姻安排和家族的强大意志而选择自己喜欢的人,如若违背将会遭到整个家族和社会的唾弃。她无处可逃,也无处容身,死亡只能是她与梁山伯的唯一选择——这一点在著名的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中也有所体现。而罗密欧与朱丽叶不同,他们已经做出了一起逃亡的计划并付诸实践,仅仅是因为信息沟通的不及时造成了误会,最终造成两位主人公的死亡。由此可见,当时的西方社会关系流动性较强,发展较为自由,可以使两位主人公有容身之所,有可躲之处,这对于需要获得个体自由的人可以生存下去的条件之一。但是,中世纪的英国仍处于农耕社会,生产力也相对落后,即使当时这对情人没有意外去世,那么他们能否找到新的生活环境并继续生存下去,结果也未曾可知。

而除了爱情有关的悲剧以外,还有很多文学作品描写了对爱人的歌颂与对美好爱情的向往。英国著名诗人罗伯特·彭斯曾撰写了一首歌颂爱情的名篇,题为“一朵红红的玫瑰花”。在诗中,他感叹道:“啊,我的爱人像朵红红的玫瑰啊,六月里迎风初开,啊!我的爱人像支甜甜的曲子,奏得合拍又和谐。我的好姑娘,多么美丽的人儿!请看我,多么深挚的爱情!亲爱的,我永远爱你,纵使大海干涸水流尽。亲爱的,纵使大海干涸水流尽,太阳将岩石烧作灰尘,亲爱的,我永远爱你,只要我一息犹存”(王佐良)。当吟诵到“亲爱的,我永远爱你,纵使大海干涸水流尽”的时候,学生们会立即想到中国著名的汉代乐府民歌《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两首诗中用到的都是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都用到了大自然中最常见的意象——也就是大海、山川岩石等等。而两首诗歌又有所不同。中国的诗歌注重的是写意,即诗的内涵在于脱离诗歌本体而意蕴深远,体现了中国古典诗词的诗性化、意象化和自由化。需“得其意,而忘其形”,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主体感情色彩极为浓烈,因此古人在吟诗时,回想起伤心往事、故国山河,便会在感慨万千时花也能“溅泪”,恨离别时鸟儿也会“惊心”,也就有了山无棱角、江水干涸、冬季打雷、夏日飞雪,天地合为一体,才敢与心上的人儿分离!在人人耳熟能详的唐代崔护的《题都城南庄》中,美人和她的意象“桃花”形成呼应和对比,“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美人如同桃花朵朵盛开在最美丽的时节,而今年桃花依旧灼灼而华,美人却不知所终,给人留下无限的遐想和惆怅。在此诗中,诗人从实体“桃花”而升华到抽象的情感,借物抒情,从而使外在的实体内化,进一步引导和加深情感色彩。而英语诗歌中更加注重的是直抒胸臆,情感外放,表达简单直接,并且和中国古诗写作相同的地方是,更加注重音节的韵律和节奏,属于外向型、具体型表达方式。让读者在阅读的同时,眼前就能看到一朵朵美丽玫瑰在空中摇曳,而诗人的心上人也如花儿一般鲜妍明媚,光彩照人,生动形象跃然纸上。

二、以社會发展历程为主题的中西文化对比

在大学英语课程的讲授过程中,结合学生熟悉的中国文学体裁作为切入点,与代表西方文化的文学作品和内容进行对比,往往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外国文化的热情。例如:在讲解到一个国家或王朝发展由盛及衰的过程,在古代汉语言文学作品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就是《桃花扇》。而作为结尾《余韵》中的一套北曲,《哀江南》通过描写教曲师傅苏昆生在南明灭亡后重游南京所见的凄凉景象,话兴亡之感,抒亡国之痛,表达了强烈的故国哀思。其中令人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最后几句:“俺曾见金陵玉殿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风流觉,将五十年兴亡看饱。那乌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枭鸟。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不信这舆图换稿!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对旧时金陵城秦淮河畔的鼎盛景象与亡国后萧条破败的场景进行对比,使听者不由得悲从中来,情不能已,犹如月圆月缺,人世兴衰更迭,使人不由得感叹时代的沧桑变化。这就与课程中讲到的菲兹杰拉德的代表作《了不起的盖茨比》有异曲同工之妙。通过视频短片的展示,盖茨比为了找到心中的恋人黛西,在自己的豪宅内宴请来自各方的上层人士。彼时,正处于盖茨比最兴盛的时光,在他的那座金碧辉煌的豪宅内,人头攒动,歌舞升平,光烛流转,厅堂鼎沸,尽显奢靡豪华之所在。盖茨比也是少年得志,意气风发,神采飞扬,令他人艳羡不已。然而,就在盖茨比意外去世后,那座曾经人声鼎沸的豪华住所变成了树叶乱舞、小动物随意出入的废墟,曾经光芒四射的华美吊灯也坠落在大厅的中央无人理睬。只有秋风吹拂着厅堂破旧的窗帘在空中乱舞,完全褪去了曾经的繁华与喧嚣。正是故事开始时过于奢靡鼎盛的生活,才会在最后衬托着盖茨比的陨落以及美国梦破灭的无比凄凉。两个作品的对比,使学生对中西方文化中的共性,也就是社会发展规律的历程,有了深入的了解,并对真实的情感和场景再现方面,留下深刻印象。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为争夺国家的控制权、疆土领域和自然资源,战争无法避免。无论是在古代或近代的中国还是西方国家,每个民族都饱受战争之苦,人们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下对战争的厌恶以及战争带给人民和生存环境的摧残和伤痛。通过对中西文学作品中战争相关的描写进行对比,使学生深刻了解反对战争的重要性。宋代词人姜夔在《扬州慢·淮左名都》中写道:“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荞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淳熙年丙申月冬至这天,词人经过扬州。夜雪初晴,放眼望去,全是荠草和麦子。进入扬州,一片萧条,河水碧绿凄冷,那废弃的池园和枯萎的大树仿佛也在诉说着多么厌恶那场战争。天色渐晚,凄凉的号角声在空荡荡的城中回荡。作者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从第三人称和旁观者角度的将一片颓败和凄凉的自然景象展现在读者的眼前,这样的效果会更加生动、感人和具有说服力。从具体的自然环境升华到普通民众,可以想象在如此残酷的条件下,人民又是经历怎样的死亡、苦痛和恐惧呢?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从而引发共鸣。与之相类似的还有美国著名的小说家海明威的作品《永别了,武器》,书中在描写一位伤员的去世时用了很轻又很平静的语调进行叙述:“‘他怎么啦?英国人回过头来问,‘我们快到山顶啦。‘他大概死了。我说。血滴得很慢很慢,仿佛太阳落山后冰柱上滴下的水珠。山路往上爬,车子里很寒冷,夜气森森。到了峰巅的救护站,有人抬出那张担架,另外抬了一张放进来,于是我们又赶路了。”在似乎平静的语言下面是控诉战争带给人民的死亡和凄苦,而一个人的去世仅仅是“抬出那张担架,另外抬了一张放进来”,又体现了个体在战争中的无比渺小、脆弱和微不足道,从一个侧面体现出战争的冷酷无情。环境的冰冷又如何不是病人心中在面对死亡时那种深入骨髓的寒冷呢?让学生对战争有了更加直观的印象,并从心底产生反对战争的响应和想法。海明威作品的特点是简明、短小,他擅长运用短小精悍的语言描绘出人内心深处压抑不住的澎湃情感,用明了而又简洁的描述为读者留下无限想象的空间。这一点与中国传统的诗歌有相类似的地方,并非通过华丽的辞藻的堆砌,而是运用或简单的话语,或具有代表性的意象,深刻表达出冰山一角下隐藏着的那庞大无比的情感世界。

文学作品是文化的载体,它直接明了地阐述和体现了一个国家、民族和社会的整体意识形态、道德体系和集体价值观。通过对中西方文学作品和内容的相互对比、鉴赏和分析,可以从文化诗学的角度对中西方文化进行对比,寻找同与异、类与别,让我们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和文化积淀有进一步的了解,也能对西方国家的文化形成与存在的特异性进行涉猎。这对大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的培养极为重要,也是拓展其综合能力应有的一项课程内容。

——————————

参考文献:

〔1〕王平.中西文化美学比较研究[M].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0.11.

〔2〕李家宏.中西方社会及其文化差异[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6.1.

〔3〕祝西莹,徐淑霞.中西文化概论[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9.  (责任编辑 徐阳)

Exploration On the Contrast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Applied i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Under "One Belt One Road" Initiative

LI Chun-na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Chifeng University, Chifeng 024000, China)

Abstract: In accordance with "One Belt And One Road" initiative, it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prominent for countries to build up cultural exchanges and communications. Thus, the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being integrated and applied into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will promote the progress of the positive and active outlook on life, outlook on world and values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meanwhile, this will help to improv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cultural qualities and the cognitive domain, as well as to widen the horizon and cultivate comprehensive talents, which will provide resources for our country. Literary works will be taken as a carrier in this thesis, and a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poetics will be analyzed in details. By doing this way, lead students to master th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so that understanding and learning of contents and background in depth in college English courses will be further promoted.

Keywords: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Literary Works; College English

猜你喜欢
文学作品大学英语一带一路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校园网络背景下大学英语大班教学的缺陷探究
情感教学法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文学作品中不可忽略的“围观者”
台湾文学作品中的第一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