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以文化人”在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中的困境与超越

2020-07-14 17:10刘久凌
关键词:校园文化活动以文化人大学生

刘久凌

摘 要:“以文化人”从本质上看是一种教育活动,是用文化来熏陶、教化、塑造、成就人的过程,它与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有着内在联系,一方面,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是“以文化人”的重要载体,另一方面,“以文化人”是开展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的目的和重要途径。但在现阶段,“以文化人”引领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存在一些现实困境,如,在化人内容上数量有余,质量不足;化人主体上各行其政,合力不足;化人效果上机制不全,收效甚微。因此实现困境中的超越,就要甄选先进文化,丰富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精神内核;要贯彻全员育人,汇聚引领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的强大合力;要注重场域影响,提升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化人效果。

关键词:以文化人;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20)04-0091-03

2016年底,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文化对于大学生价值观念的素质、性格品行的形成、理想信念的树立有着重要作用。优秀的文化能够潜移默化的提高学生素质、改变大学生精神面貌。对于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而言,“以文化人”既是开展活动的目的,也是开展活动的重要途径。

一、“以文化人”的内涵解析

所谓“以文化人”,就是以特定的“文化”作用于“人”,潜移默化的规范人的言行和思想,升化人的品格,促进人的发展。“从本质上说,以文化人是一种教育活动,是用文化来熏陶、教化、塑造、成就人的过程。”[1]

(一)“文”是以文化人开展的前提和基础

在古汉语中,“文”有“天文”“人文”和“文化”等说法,《周易》中提到“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2]。

在现代汉语语境下,“文”在以文化人中指文化,广义上的文化是人创造的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单指精神财富总和,它体现了人们精神世界的现实状况、价值取向和品质特征。文化作为以文化人的前提和基础,其原因在于文化具有化人功能。文化的化人功能是由文化的本质决定的,“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使自然人化,人化的自然和自然被赋予了人的主观意蕴就成了文化”[3]。因此,文化的本质是人化,人化的作品反过来塑造人本身,实现化人。

(二)“人”既是以文化人的主体、又是以文化人的客体

人在以文化人中的主体性展现在人是创造文化的主体。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文化是人通过实践活动实现的,它彰显了人的价值和尺度。换言之,文化的最直接创造者是人类,人在创造文化的过程中获得了人的全部属性,创造文化的方式就是人类实践活动。

人在以文化人中的客体性展现在:一、人是以文化人的对象。由人所创造的文化通过其内在功用反作用于人,人作为反作用的对象,受到文化的熏陶和感染。二、以文化人的效果通过人的思维、言行得以展现。以文化人是教化人的活动,它有无效果、效果的好坏都需要通过人的表现来评判,在评判的过程中,个体思维、言行等都是评判的对象,即评判的客体。

(三)“化人”既是以文化人的手段、又是以文化人的目的

“化”是一种渐变渐化的过程,它强调潜移默化的状态。“化人”则为教化人,在“以文化人”中包含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教育人、熏陶人、感染人。文化具有滋养个体心灵、涵育个体德行、引领社会风尚的作用,但这些作用不会自动显现,它必须通过一定的手段才能实现,这个手段就是“化人”,通过教育人、熏陶人、感染人,让文化发挥作用,让人的思维、言行符合文化的要求。第二层含义是潜移默化的改变人、提升人、塑造人,具体而言,就是通过提高人道德素质、规范个体行为,实现对人的塑造,达到以文化人的目的。

二、“以文化人”在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的现实困境

(一)化人内容上:数量有余、质量不足

在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中,以文化人的前提和基础是确保“文”的品质,这就需要对“文”进行筛选,即开展活动时用什么“文”来“化人”。部分教育主体和学生对此认识存在误区。具体表现在:在高校校园网络校园文化活动领域,存在娱乐化甚至低俗化取向,主流价值文化作用未充分发挥,缺乏强有力的影响力和引导力;部分校园文化活动片面强调形式创新而忽略了内容的与时俱进,显得千篇一律老生常谈,缺乏时代精神和民族文化特色。部分教育主体认为只要开展与文化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就是以文化人,或者只要在活动中融入文化知识就是以文化人,造成只注重文化知识培养,忽略文化价值引导的局面。

(二)化人主体上:各行其政、合力不足

在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中,以文化人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导向,开展文化育人活动,可见,这里的以文化人既有文化教育的属性,也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属性。因此,在提倡全员育的人的今天,高校所有职能部门、院系、教师都有以文化人的功能和职责,在校园文化活动中,以文化人的实施主体应是多元的。但是,由于各教育主体在学校中分属不同的系统和部门,其具体职责和业务不同,在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中,他们参与以文化人的方式存在直接、間接之分,缺乏合作机制,造成各教育主体在组织未发挥最优合力,未能实现以文化人效果最大化的情况。

(三)化人效果上:机制不全,收效甚微

以文化人的机制是否科学直接影响到其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效果。当前部分高校在开展活动时“化”人方式不科学、“化”人制度缺失,导致校园文化活动效果不理想。一方面,在开展活动中“化”人的方式不科学。一是以传统的单向度灌输教育的方式开展活动,缺乏交流互动,缺乏反思与内化。例如以“一言堂式”的讲座活动方式的灌输大道理或国家的大政方针,忽略学生的感受,不重视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去思考。二是在校园文化活动实践与平台建设不科学。某些文化社团和实践活动,其形式大于内容,学生无法学到实质的内容,参与度不高;三是虽有许多校园文化活动依托微信微博互动平台开展,但在互动中缺乏与学生的文化交流与沟通,无法真正解决学生的文化困惑等实际问题,因此大学生对这些网站关注度不高;另一方面,“化”人制度建设不完善。迫于办学经费和就业压力,部分高校缺乏对以文化人引领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的战略意义的认识,对其评价机制和人财物投入保障制度等不健全,不利于以文化人的顺利进行。

三、“以文化人”在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中困境的超越

(一)甄选先进文化,丰富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精神内核

“以文化人”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不同历史条件下会产生不同的文化,也会出现不同的化人效果。在当前历史条件下,以文化人教化人的目的是为了让人恪守行为规范,提升道德品质,作为体现高校精神面貌、展示高校办学活力、的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应选择富含时代特征和民族精神有品质的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化人。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背景下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应包括: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例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形成和积淀的井冈山、长征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新时期的航天精神,奥运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等。

2.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例如,传统文化中提倡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舍生取义、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优良品格,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4]。

3.优秀大学校园文化如校风校纪、学风教风等大学精神文化,以及校园基础设置建设等物质文化。

(二)贯彻全员育人,汇聚引领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的强大合力

近年来,在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广泛传播下,我们不断强调大学生在校园学習、生活中的主体性地位,要使学生主体性的更好的发挥,就不能忽视教育主体的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的组织和引导作用。教育主体要明确职责划分、科学协调配合,有效组织指导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汇聚以文化人强大合力。

1.组织指导力量。高校党政机关、各部门是间接参与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的教育主体,他们的在以文化人中的主要职责是宏观组织领导,进行思想引领。例如,成立工作小组,由领导小组统筹协商,科学规划以文化人引领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具体措施,防止各教育主体各自为政;明确划分各部门在以文化人引领校园文化活动中所属的工作职责,每个部门指派一位工作人员负责本部门与学生活动相关的工作和日常事务处理。通过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各自职责范围,保障以文化人引领高校校园文化活动顺利开展。

2.直接参与力量。专业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等是直接参与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的教育主体,他们在以文化人中的职责是直接参与指导、及时调控。例如,要灵活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育人,指导大学生活动时发挥以文化人的间接性、渗透性、隐形性作用,达到潜移默化效果,逐步提升学生素养和品行;要在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基础上,对活动全程把关,包括活动前期的组织引领,中期协调指导,后期反馈评价,使活动融入思想性、教育性,有效贯彻以文化人理念;要自觉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防止以文化人夸夸其谈、脱离现实,让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既有创意、又有意义。

(三)注重场域影响,提升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化人效果

场域理论强调,人的行动既受物理环境的影响,也受他人行文以及与此相连的许多因素的影响。场域影响是系统性、综合性的影响,能够起到润物细无声的影响效果。与第一课堂直接教育方式不同,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因此,在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中,以文化人要想实现化人目的,达到其育人效果,在化人方式上,应注重场域影响。在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中,活动制度、活动平台、活动方案都是场域中的重要因素,在进行选择、建设、运用时要突出价值导向。

1.加强制度建设。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战略高度,结合学校的发展定位,科学制定以文化人引领高校校园文化活动评价制度和保障制度。一是创建科学的评价制度。例如制定颁布量化指标,将活动主题、活动形式、活动参与度、活动效果等纳入指标,组织专人团队进行定期评比,对开办的好的校园文化活动进行表彰,形成积极评价,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增强以文化人的活力。二是健全保障制度。学校要出台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专项经费管理制度,加大人财物的投入,细化对不同性质的学生活动的财物投入,保障以文化人的校园文化活动的活动顺利开展。

2.打造科学的、具有影响力的活动平台。一要发挥主题班会、实践活动等传统活动平台的作用,不断创新活动形式,紧跟时代潮流,营造具有时代精神的健康文化氛围。二要善于打造特色网络活动平台,配备专门维护人员,各部门网站要有团队协作意识,注重微信、微博的双向互动,通过隐性和场域性育人,解决学生文化需求等实际问题。

3.科学策划活动方案。把健康向上、格调高雅作为选定活动方案的标准,注重活动内容的思想性、艺术性和原创性,提升活动本身的品质和吸引力;密切关注热点,了解学生群体的文化,在活动方案的选择上遵循大学生思想行为变化的规律。

——————————

参考文献:

〔1〕张润枝,李天慧.高校思政工作中的“以文化人”[J].北京教育,2017,(03):12.

〔2〕杨天才,张善文.周易[M].北京:中华书局,2011.207.

〔3〕李辉.以文化人的价值论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5,(11):22.

〔4〕刘奇葆.坚定文化自信 传承中华文脉[J].党建,2017,(05):9.  (责任编辑 徐阳)

Predicament and Transcendence of Culture Education in Campus Cultural Activities

LIU Jiu-ling

(College of Marxism, Henan Normal University, Xinxiang 453000, China)

Abstract: "Culture Education"is an essentially educational activity in essence, It is the process of using culture to cultivate, educate, and shape people,It has an inherent relationship with Campus cultural activities. On the one hand,Campus cultural activities is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Culture Education", On the other hand, campus cultural activities  is ultimate aim and realizing ways of "Culture Education".At the current stage, there are some practical dilemmas in leading Campus cultural activities with "Culture Education". For example, the quantity of cultural resources is sufficient but the quality is inadequate,the educate executor lack of cooperation with each other, the culture education is inefficiency.To solve this problem,we must select advanced culture and enrich the spiritual core of campuses cultural activities ,gathering the efforts of educating resources.

Keywords: Culture Education; Campus Cultural Activities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活动以文化人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中国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活动的结合探析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