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乾夕惕 钩深致远

2020-07-14 15:12丁帆
南方文坛 2020年3期
关键词:游牧学者学术

金春平看上去就是一副老实人的面相,2011年在南京师范大学的博士答辩会议上,我对他的毕业论文《边地文化视野下的新时期西部小说研究》颇为激赏,因为其中的两个关键词让我陷入了沉思:“边地”和“西部”的地域文化中的小说创作正是整个乡土文学研究中的空白地带,其特征一旦被作者抓到以后,一定会做出很好的文章的。同时让我想起的是,倘若这个论题延展到整个中国游牧文学领域,那将是一个重大的课题。无疑,他的论文基础很好,文字也很流畅通达,我给了他高分和好评,以为他将来必定会有学术腾达之日。所以,我鼓励他把这个题目不断延伸下去,其中可以做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先做好“学术圈地”工作,假以时日,做出一篇篇漂亮的文章来。没想到,我对他的鼓励起到了激发他的学术激情的效果,他一心将这条路走到底,于是,2013年他进了南京大学文学院的博士后流动站,继续做他这方面的研究工作。

我说他是一个“朝乾夕惕”的人,就是看他的微信,白天十分忙碌,晚间也是一个艰难熬夜的人,我想他的许多文章一定是在夜里完成的,是一个学术的“夜行者”。而且他做事一向谨慎周到,方方面面,许多学问上的细节都考虑得十分周全。他每每交给我的论文和资料都是一丝不苟的,连分类的页码都是用彩色的胶带纸贴在右侧,让你一眼就能看到所需翻阅的内容。我暗想,这样细心的男性学者尚不多见,从中可以窥见他的性格特征:办事认真,让人放心;注重每一个细节,形成严谨的学风;追求完美,在质和量上都给自己设定了高标准。在许多人看来,这样的活法太累了。的确,在这个十分讲究“学术工分”的时代,年轻的学者也只能如此拼搏了,否则,其生存的境遇将更加糟糕,虽然这是大多数人的一种无奈的选择,但是,如果对于一个热爱学术,并对其产生了极大兴趣的学者来说,这种痛苦则就变成了痛并快乐着的事情了。

其实,金春平年纪并不大,作为一个80后的学者,他早在2005年就开始发表学术论文了,他偏寓山西,囿于学术氛围和学术交流不甚发达,所以研究视野和方法受到了一定的局限。但深知自己短板的金春平,在克服了种种困难之后,奋发图强,书写了几十万字的论文,光是C刊就有三十余篇。另有两部专著《文学地图的批评图谱》(北岳文艺出版社,2016)和《边地文化与中国西部小说研究(1976—2018)》(人民出版社,2018)。我十分惊讶他的发文量,从中足可窥见他所付出的沉重代价——那是多少个不眠之夜熬出来的成果。也许,他年纪轻轻就评上了教授,成为时代的骄子,这是上天给他的回馈和补偿。但是,作为一个学者,我以为这才是金春平真正重新回到学术跑道上,站在新的起跑线上,准备迎接决赛的关键时刻,希望他有这个思想准备,而非是躺在预赛的成绩簿上沾沾自喜。

我不想知道他的奋斗目的是什么,但是我知道他在奋斗过程中所舍弃的是年轻一代的“幸福生活”。五年来他主持了七个国家和省部级社科基金项目,换来的固然是许许多多的荣誉和奖励,我以为这些鲜花和掌声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能够参加许许多多的学术活动了,所有的荣誉都抵不上被聘为中国现代文学馆客座研究员再实惠不过了,因为他可以与许多同辈的学者和作家进行交流了,因为这些活动都是开拓文学研究视野的极好机会。

从其研究格局来看,金春平的研究领域分为五个板块:一是“山西作家作品研究”;二是“当代(全国)作家作品研究”;三是“当代文学现象研究”;四是“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五是“西部文学研究”。无疑,这是一个从地域作家作品研究为学术发端的格局,也是许多学者的必经之路,但是,倘若走不出这个怪圈,他只能是一个格局狭窄的三流评论家,好在金春平像许许多多的批评家一样,很快就走出了山西的大山,放眼全国,指点整个中国当代的作家作品了,这是他的第一次飞跃。许多评论家就会停留在这个位置上耗费毕生精力,很满足成为一个二流的批评家。聪敏的学者是决不会在这里驻足很久的,他们一定是会将自己的研究领域提升到新的境界,在文学现象、文学思潮和文学史的研究中,显示出高人一筹的学术能量来,也许这就是朝著一流学者迈进的标帜,虽然这个台阶是十分艰难的攀登,然而,能够朝着这个目标前行的人,总是不一样格局的学者,他的眼光是与一般学者不同的,因为他的视野是开阔的,胸襟是博大的。当然,要想登上光明顶是不易的,必须还得有世界文学格局的眼力劲,非一日之功可以完成的,这种大师风范应该是每一个学者都要追求的目标,虽不能至,然必心向往之矣!

金春平是一个刻苦认真的年轻学者,我希望他能够朝着这个目标前行,虽然不一定达到光辉的顶点,只要攀登即可,只要一生在路上,那就是一种幸福和快乐。

记得金春平在博士后流动站工作时,经常在我的办公室里讨论其学术研究范畴的问题,我建议他把即将消逝在中国文化风景线上的“游牧文学”这一块硬骨头啃下来,以填补中国乡土文学之内和之外的许多研究空白。他说他有信心完成这个任务,虽然这里面困难重重,涉及我们许许多多的学术盲点,比如资料的收集,比如如何应对那些少数民族翻译过来和没有被翻译过来的文学作品,比如所涉及的许多难以协调的多个民族之间的创作,以及民族交叉融合地带的许多文本;包括对各个民族历史、文化、风俗等领域的研究……凡此种种,这将是一个无限阔大而崭新的课题。虽然,他与“边地”和“西部”有交叉和关联性,但是,这个论域却是一个足以申请国家重大项目的课题,并非一日之功就可一蹴而就的。尽管金春平已经独自主持了四个同类选题的项目,即“游牧文化与20世纪中国文学关系史论”(2014年江苏省博士后科研资助项目)、“游牧文化与中国西部现代‘汉语写作和汉语译介小说研究”(2016年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游牧文化与中国当代西部少数民族文学研究”(2018年度中国作家协会重点扶持项目)、“游牧文化与中国少数民族小说研究”(2019年山西省教育厅社科项目),但是,可以看出,这些都是属于“中国现代游牧文学史”麾下的子项目。可以拓展的领域空间尚很大,那是他需要付出毕生心血和精力去锻造的宏伟学术蓝图。队伍的建设、资料的收集、资金的筹措和种种困难的预设,都应该是一个学者需要考虑的问题,这才是金春平钩深致远的学术隐喻所在,学术之路在脚下延展,一切从头开始,在广阔的学术天地里,你是一只家雀呢,还是一只雄鹰呢?

我在给金春平的《边地文化与中国西部小说研究》一书的“序言”中说过这样的话:“游牧文学”是被文学创作界和文学研究界所边缘化的一个领域,而这个文学的“富矿”被冷落,却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一种巨大的损失。面对这样的窘境,我们应该承担起责任,我以为,只有首先让文学研究者高度重视起来,指出其文学史的意义和审美意义,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描写领域的难题。

所以,我希望金春平做吃第一口桃子的人。

同样,“游牧文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生长的空间,它将成为中国文学书写的沃土,也将成为中国文学与现代文明拉开距离的最佳视点,必将成为中国文学创作的最丰富的宝藏。

所以,我希望金春平成为登上这块新大陆的学术集大成者的第一人。

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给文学审美带来的吸引力则更加巨大和惊艳,因为读者的审美期待视野是建立在“生活在别处”的,异域的“风景画”“风俗画”和“风情画”是吸引全世界只要有“求异审美”眼光游历者的文学风景线。鉴于此,我认为这是一个十分有文化和文学意味的选题,但是如何做好这个大题目,却是中国新文学百年来最大的困惑和难题。

金春平始终动了这块文学边缘的奶酪,但是,我希望他成为这个领域中最优秀的文学瞭望者。

金春平的终极目的是“以边地文化为研究视角,力图从地域自然、宗教文化、苦难生存、现代性焦虑等方面,探讨西部作家对边地文化因素的不同叙事策略,以及这种地域文化的文学书写在新时期以来所呈现出的文学史价值。西部小说的地域特色包含了稳定性和动态性两个方面。……西部边地进入了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文明同时演绎的历史境遇,面对这一时代性难题,西部作家集体性地陷入对现代性认知的悖论当中,这种焦虑不仅体现为作家对自我身份认同的分化,表现在对乡村、都市以及乡村都市化和都市返乡化的不同价值判断上,还包括民族作家对现代性与民族性冲突的生存体验差异,造成西部小說本土化叙事的集体困境”。

这说起来很容易,但是,没有大量的学养储备是不可能很好地完成这一宏大目标的,鉴于此,我希望金春平能够在大量史料梳理的过程中,额外倾注大量的精力研读此领域内的中外文学理论,以补充能量。我与他一再强调过,只有找到更多的学术坐标,你的论据才不会孤单,你的学术生涯才能丰富而有趣,才能找到其中的无穷乐趣。

毋庸置疑,人类“文明等级”的落差造就了我们当下的“现代人”和“后现代人”看待“次文明”或“低等级文明”的异样眼光,作为一个非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我们的文学家是否能够采取另一种眼光去平等地审视你所见到的“文明风景线”呢?这就是审美的、人性的、历史的眼光!在这里,我们需要用更多的非意识形态的理念去观察审美对象,越是异域风情的图景越是艺术世界的,更是世界艺术的,其他的一切内涵都是“次生等级”内涵的表达。如果我们的作家和研究者都是这样去看待和开发“游牧文学”,也许那就是“游牧文学”繁荣昌盛到来之时。

我以为,金春平做学问的价值立场是恒定不变的,也就是我一再强调的审美的、历史的和人性的眼光,但是在这三足鼎立的价值观中,最难的还是那个审美眼光的打造,因为具备这样的眼光是要有一定天赋的,并不是每一个学者都具备的,但是,能否从后天得到呢?我个人以为是可以的,这就是在大量的阅读当中,在许许多多的文本对照鉴别当中,培养出一种对文学作品的敏悟和顿悟来,也许就是一瞬间的触发,就能够让一个对作品处于懵懂状态的人变成一个通灵的读者。所有这些,都是建立在大量阅读各种文体文本的基础之上的。这可能就是所谓的进入了“钩沉致远”的境界了罢。

金春平是一个实诚的人,虽然他的酒量很大,但是总备不住他喝酒时一杯又一杯的敬这个敬那个的,以至于最后把自己喝倒下了。这是他豪气干云的一面。然而,我希望他今后在做学问的道路上,应该采取慢慢品啜、细细回味的风格,将这碗学术的老酒喝出一个新天地!■

2019年12月13日于和园匆匆写就在赴京前

(丁帆,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

猜你喜欢
游牧学者学术
都市游牧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多元游牧
游牧精神
程门立雪
游牧风灵动却精致
大学者
董进霞 治的是学术 过的是生活
梳理学术渊源 审视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