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等离子体射频与微针射频治疗萎缩性痤疮瘢痕的疗效及安全性对比研究

2020-07-16 05:02夏爱爱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 2020年3期
关键词:微针萎缩性等离子体

兰 婷,尹 锐,唐 莉,肖 艳,夏爱爱

痤疮瘢痕是一种常见的痤疮并发症,其可分为萎缩性瘢痕、增生性瘢痕及瘢痕疙瘩。面部以萎缩性痤疮瘢痕最为多见,可影响患者的容貌,甚至导致患者的生活质量下降。由于萎缩性瘢痕深浅不一,至今没有一种方法能够完全治愈全部痤疮瘢痕。随着光电设备技术的发展,微等离子体射频和微针射频技术的出现,使萎缩性痤疮瘢痕的治疗有了新的选择。临床上两种方法已用于治疗萎缩性痤疮瘢痕,且取得了不同程度的疗效。本文采用自身半侧脸对照研究,比较微等离子体射频和微针射频治疗面部萎缩性痤疮瘢痕的疗效及其不良反应。

表1 ECCA评分标准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2016 年12 月—2017 年6 月门诊诊断为萎缩性痤疮瘢痕的患者。纳入标准:年龄18 ~60 岁;临床诊断萎缩性痤疮瘢痕患者,且左右面部萎缩性瘢痕基本对称;无精神异常病史;无智力或认知障碍。排除标准包括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瘢痕体质者;光敏感或2 周内用过光敏药物者;填充剂注射史;1 年内接受磨削治疗者;感染病史如单纯疱疹病毒(HSV)感染史、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史;近6 个月内曾使用维A 酸类药物;服用糖皮质激素或其他免疫抑制剂、抗凝药,或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患有严重心、肝、肺、肾等重要脏器器质性病变。所有患者在治疗前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 设备 以色列飞顿激光有限公司制造的离子束治疗仪(Accent;Alma Lasers,Caesarea,Israel)和以色列美迪迈3DEEP 相控射频(IntensifHandpiece,

EndyMed Medical,Caesarea,Israel)。

1.2.2 术前准备 所有患者首次治疗前签署知情同意书,每次治疗前及随访时清洗面部,由同一医护人员用同一数码相机、同一光源、角度及距离拍摄照片存档,同时使用VISIA 皮肤图像分析仪对患者皮肤进行皮肤纹理及毛孔检测。

1.2.3 治疗方法 所有受试者面部外涂复方利多卡因乳膏(2.5%利多卡因+2.5%丙胺卡因,北京紫光制药有限公司)表面麻醉并封包1 h,清洁皮肤。治疗前局部碘伏消毒,采用投硬币法决定一侧面部使用微等离子射频治疗,另一侧则使用微针射频治疗。治疗参数:根据患者瘢痕情况、患者耐受程度决定治疗参数。使用微等离子体时,使用3 排R 滚轮头功率为45 ~60 W,2 或3 档,治疗3 ~5 遍,部分边缘较陡峭的瘢痕先用A 头治疗,再用R 头治疗,终点反应为表皮轻度发黄结痂,有少许渗出;使用微针射频治疗时,使用微针手具Intensif 模式,治疗参数:额头80 ms,10 W,1.5 mm,眼周80 ms,10 W,1.5 mm,面颊140 ms,15 W,2.5 mm,每次治疗1 ~2遍,每次治疗时针尖垂直皮肤进针。治疗结束后每例患者均予以金霉素眼膏外涂预防感染。嘱患者保持皮肤创面的干燥,治疗部位3 ~5 d 避免接触水,待痂皮自然脱落,注意防晒。8 周后重复治疗,治疗3 次,所有患者末次治疗结束后第1、3、6 个月来院随访。每次治疗后即刻详细记录患者两侧面部的疼痛强度、红斑水肿程度,记录红斑、疼痛、结痂持续时间以及渗出、出血等不良反应。

1.2.4 疗效评估 ①皮肤科医生评估:根据Dreno等[1]提出的痤疮瘢痕权重评分(échelle d' évaluation clinique des cicatrices d' acné,ECCA)标准(表1),由固定的2 位未参与治疗的皮肤科医师对患者治疗前和随访时标准照片资料进行对比评估。②患者满意度评估:由患者对微等离子体射频治疗侧面部和微针射频治疗侧面部治疗后效果满意度评分,共为4 级,即0 分为不满意,1 分为一般,2 分为比较满意,3 分为非常满意。③不良反应:治疗后即刻记录患者疼痛评分,采用数字评分法(VAS)评估疼痛强度:0 ~10分,0 表示无痛,10 表示最痛;记录红斑、肿胀、渗出,记录红斑持续时间、结痂持续时间、疼痛持续时间等。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19.0 进行数据分析,统计学方法采用Wilcoxon 符号秩和检验,组内前后对比,组间两两对比,以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一般情况

共收集了47 例患者, 其中45 例(男34 例,女11 例)患者完成了整个研究,年龄21 ~33 岁,平均年龄(23.51±2.84)岁,皮肤类型为FitzpatrickⅢ~Ⅳ型。病程2 ~12 年,平均病程(5.47±2.21)年。所有患者的痤疮瘢痕均位于面部,且无明显活动性痤疮。

2.2 痤疮瘢痕的ECCA 评分

两种方法治疗后45 例患者痤疮瘢痕均有不同程度改善, ECCA 评分均有下降(表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种疗法治疗前后ECCA 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冰锥型(V)、箱车型(U)、碾压型瘢痕(M)治疗前后 ECCA 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设备治疗M 型瘢痕ECCA 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V 型、U 型瘢痕ECCA 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3)。微等离子体射频与微针射频对3 种类型痤疮瘢痕治疗前后ECCA 评分差值比较见表4。

2.3 患者满意度评估

患者对微等离子体射频治疗侧面部疗效满意度:非常满意17 例,比较满意20 例,一般有7 例,不满意1 例,平均值为2.18±0.78。微针射频治疗侧面部疗效满意度:非常满意11 例,比较满意23 例,一般10 例,不满意1 例,平均值为1.98±0.75。两组患者对疗效满意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效果见图1、图2。

表2 两种方法治疗萎缩性痤疮瘢痕治疗前后ECCA评分比较 ( ±s,分)

表2 两种方法治疗萎缩性痤疮瘢痕治疗前后ECCA评分比较 ( ±s,分)

组 别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后差值 P 值微等离子体射频治疗侧 97.78±41.76 54.11±32.18 44.00±21.39 <0.001微针射频治疗侧 94.56±39.88 59.00±34.94 35.89±17.33 <0.001 P 值 0.317 0.022 0.004

表3 两种方法治疗治疗前和末次随访时3种类型痤疮瘢痕平均ECCA评分比较 ( ±s,分)

表3 两种方法治疗治疗前和末次随访时3种类型痤疮瘢痕平均ECCA评分比较 ( ±s,分)

P 值治疗前 末次随访 治疗前 末次随访V 型 45 42.00±8.81 31.00±12.95 <0.001 42.00±8.82 31.00±10.80 <0.001 U 型 45 30.22±19.36 16.44±16.67 <0.001 29.78±18.40 16.89±16.49 <0.001 M 型 45 25.56±26.91 6.67±13.48 <0.001 22.78±24.90 11.11±16.48 <0.001微等离子体射频侧微针射频侧瘢痕类型 例数P 值

表4 两种方法治疗3种类型痤疮瘢痕前后ECCA评分差值比较 ( ±s,分)

表4 两种方法治疗3种类型痤疮瘢痕前后ECCA评分差值比较 ( ±s,分)

瘢痕类型 微等离子体射频前后差值 微针射频前后差值 P 值V 型 11.00±12.14 11.67±11.48 0.564 U 型 14.67±13.07 12.44±12.99 0.096 M 型 18.89±20.75 11.67±14.69 0.001

图1 萎缩性痤疮瘢痕患者微等离子体射频治疗前后面部临床表现

2.4 不良反应评估

两种方法治疗后均有疼痛、红斑、水肿,水肿均为轻度;微等离子体射频治疗侧与微针射频治疗侧平均疼痛评分分别为(7.24±1.49)分和(5.78±1.50)分,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疼痛持续时间分别为(5.45±3.16)h 和(3.09±4.28)h,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等离子体射频治疗侧与微针射频治疗侧平均红斑持续时间分别为(5.56±2.62)d 和(3.10±1.57)d,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等离子体射频治疗侧的患者均有结痂,微针射频治疗侧3 次治疗后只有少部分患者结痂,平均结痂时间分别为(6.39±2.32)d 和(1.87±2.34)d,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等离子体射频治疗侧面部治疗后有轻微渗出。两种疗法治疗后无1 例患者出现治疗区域出血。两种方法治疗后均无炎症后色素沉着或减退、感染、瘢痕加重等不良反应发生。

图2 萎缩性痤疮瘢痕患者微针射频治疗前后面部皮损临床表现

2.5 VISIA 检测结果

最后一次随访与治疗前相比,两种疗法治疗后毛孔均有改善(P<0.05);微等离子体射频点阵治疗侧面部治疗前后纹理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针射频点阵治疗侧面部治疗前后纹理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疗法相比,患者毛孔改善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84),患者面部纹理改善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

3 讨论

痤疮是一种常见的毛囊皮脂腺炎症性疾病,虽然目前有较多治疗痤疮的方法,但是中重度的痤疮常常遗留一定程度的瘢痕形成,并且痤疮的不及时正规的治疗可能导致瘢痕发生率大大增加[2]。根据痤疮炎症修复过程中是否有胶原等皮肤组织的丢失或胶原纤维的过度增生,痤疮瘢痕分为萎缩性瘢痕、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3]。不管是何种瘢痕,在形态上均与正常皮肤相差较大,同样也会给患者带来身体及心理上的痛苦[4]。因此,治疗瘢痕对于痤疮瘢痕患者来说是非常必要的。面部痤疮瘢痕以萎缩性瘢痕最为常见,萎缩性瘢痕在形态上分为3 种基本的类型:冰锥型(ice pick)、箱车型(boxcar)、碾压型(rolling)[5]。治疗方法包括化学换肤、外科手术、自体脂肪填充等[6],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光电设备由于微创,误工期短,恢复快等特点已成为治疗痤疮瘢痕的常见手段之一。

目前临床上常使用的光电设备有剥脱性和非剥脱性点阵激光、射频等设备,由于射频具有无色基选择性,因此在有色人种的治疗上,与激光类设备相比,炎症后色素沉着的发生率低,因而在临床上更容易被患者接受。其中微等离子射频和微针射频均属于射频类的设备,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上治疗痤疮瘢痕,效果明显,不良反应较少[7-10]。微等离子射频的治疗原理是利用单极射频治疗头发射射频能量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变为等离子状态,在表皮至真皮浅层形成微剥脱区,启动机体创伤修复机制,促进瘢痕部位皮肤的修复接近正常外观,同时热量传递至真皮深层,促进胶原纤维的新生及重排[11],因此它兼具有射频和等离子双重优势。而本研究中采用的微针射频设备是新型的相控射频,其治疗原理是模拟点阵模式,将射频能量通过黄金微针发射,这种微针是半绝缘微针,因而可以在针体刺入真皮的部分围绕针体产生热能,从而加热真皮层,刺激胶原纤维收缩,同时促进胶原蛋白、弹性蛋白的新生,而不影响表皮。

本研究结果提示,微等离子体射频和微针射频治疗后,全部患者痤疮瘢痕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ECCA 评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种疗法均能有效治疗痤疮瘢痕,微等离子体射频疗效较微针射频显著。出现疗效差异的原因可能为微等离子体射频不仅能促进真皮胶原新生,同时对表皮有微剥脱效应,使瘢痕表面正常上皮化;而微针射频通过热刺激促进真皮胶原的新生,而对表皮几乎不影响,所以疗效不及微等离子体射频。微等离子射频和微针射频对冰锥型、箱车型、碾压型萎缩性瘢痕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但两种疗法相比,微等离子射频对碾压型瘢痕改善更显著,两者对箱车型、冰锥型瘢痕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除此之外,经治疗后微等离子体射频侧和微针射频侧毛孔均有改善,可能是由于治疗后刺激胶原纤维的新生,毛孔周围的支撑变得更为紧密,故毛孔有所改善。微等离子体射频治疗后,VISIA 皮肤图像分析仪检测患者面部纹理有改善,而纹理主要是皮肤光滑度的分析,说明患者皮肤变得更加光滑。笔者认为可能与微等离子体射频的微剥脱有关,能够促进瘢痕的正常表皮化,所以皮肤变得更加光滑,而微针射频治疗几乎不影响表皮,故对皮肤光滑度影响程度不如微等离子体射频明显。

患者对治疗后效果绝大部分表示非常满意或者满意,说明患者对两种方法治疗接受度高。两种治疗方法患者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大部分患者对等离子体治疗效果满意度更高。分析原因在于微等离子体的微剥脱效应可以重新促进表皮新生,而患者对瘢痕改善最直接的体会即是自觉表皮光滑,因此前者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微针射频。但微等离子体射频治疗不良反应较微针射频重,尤其是治疗时患者对微等离子体射频治疗侧疼痛感较微针射频侧强烈,原因可能是微等离子射频治疗时在皮肤表面形成表皮至真皮浅层的微剥脱,能量广泛的传递至真皮;而微针射频能量是由25 根细小的微针传递入真皮,微针周围形成的是圆柱形热凝固带,而针与针之间的皮肤未累及,故微针射频治疗侧疼痛感较小,平均疼痛持续时间也较微等离子体射频治疗侧短。微等离子体治疗侧红斑持续时间更长,并且结痂较多及持续时间更长。笔者认为可能与微等离子体射频治疗原理有关,治疗时对治疗区域造成微剥脱损伤,因此产生红斑时间更长,治疗后均有结痂,停工时间更长,但均可在数天内消退。所有患者均未出现炎症后色素沉着或减退、新生瘢痕以及感染等严重不良反应。因此微等离子体射频和微针射频治疗痤疮瘢痕安全性均较高。

综述所述,微等离子体射频和微针射频对治疗萎缩性痤疮瘢痕均有较好疗效,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两种疗法相比,微等离子体射频对碾压型瘢痕改善更显著,两者对箱车型、冰锥型瘢痕疗效无明显差异。微等离子体射频治疗痤疮瘢痕对皮肤表面的光滑度以及瘢痕本身均有效,尤其适合于皮肤粗糙、毛孔粗大的患者;而微针射频不良反应相对更少,治疗时疼痛相对轻微,舒适度更好,术后红斑时间更短,恢复期快。因此,在临床上可以根据患者的诉求、皮肤状况以及瘢痕的严重程度合理选择设备。由于本研究病例较少,还需要扩大样本量,进一步完善治疗方案,为临床治疗萎缩性痤疮瘢痕提供指导意义。

致谢:本研究是在中国整形美容协会激光美容分会组织的多中心研究计划的倡导和推动下完成的。

猜你喜欢
微针萎缩性等离子体
“微针”疗法命名探讨※
补虚解毒化瘀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随机对照试验
再也不怕打针的纳米微针
低温等离子体净化技术
透明质酸钠可溶微针的制备及性能特征*
富血小板血浆盒联合头皮微针引入生发液治疗雄激素性脱发
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的症状、诊断和防治
等离子体对燃气在补燃室中燃烧特性的影响
飞翼布局飞行器等离子体激励滚转操控试验
加味异功散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4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