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永元“腕”收藏,小人书里有大智慧

2020-07-16 18:18无极
知音海外版(下半月) 2020年6期
关键词:崔永元小人书

无极

崔永元,原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电影传奇》栏目制片人,很多观众都对他主持的《实话实话》栏目记忆深刻,但关于他的另一身份就鲜为人知了。除了主持,他还是国内“腕”级连环画收藏爱好者,至今已将中国电影连环画基本收齐,并组织出版了一百本中国电影百年的连环画。

那么,以缜密思维和犀利批判而笑傲娱乐界的央视名嘴,为何会对已经慢慢淡出了人们视线的小人书情有独钟呢?

收藏需要一点初心,敢买才有藏

崔永元1963年出生于天津,1981年考入中国传媒大学新闻系,1985年毕业后进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任记者,1996年以《实话实说》主持人崭露头角,受到欢迎,1998年正式调入中央电视台工作。

从孩提时代起,崔永元就表现出了对小人书独特的痴迷。小人书,学名连环画,它以连续的图画形式刻画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它的发行量数以亿计。

那时候还在读小学的崔永元,总是喜欢在课余时间捧着一本本图文并茂的小人书反复翻看,比如《小英雄雨来》《鸡毛信》《小马倌》等,他不知道看了多少遍,可百看不厌。

1972年,崔永元读小学二年级,那次的期中考试,他得了第一,父亲很开心,就从口袋里掏出2毛钱递给了他。那时候,2毛钱可是一笔“巨款”,他一路飞奔,跑进新华书店,在柜台前仰着头说:“阿姨,把这本小人书给我看看,那本也给我看看……”

最后,他选中了一本《川藏运输线上十英雄》,这本小人书是他拥有的第一本完全属于自己的连环画,平时,他都是借同学的小人书看,尽管他也很想买,但在那个经济拮据的年代,买书实在是太奢侈了。

1973年儿童节,母亲带崔永元去买书,新华书店的营业员说:“我们刚到了8本最新的连环画,非常好看。”崔永元几乎把头挤到柜台里面:“快,快拿出来我看看。”翻看着书里有趣的图画,他一本也舍不得放下,可母亲说:“一次不能买那么多,只能买两本。”他有些失望,但他是个懂事的孩子,还是听从母亲的要求选了两本,但他在心里暗暗发誓:“等有一天挣了钱,一定把喜欢的书全都买下来。”

崔永元把买来的小人书都放在父亲给他的一个装过手榴弹的空箱子里,一有空闲,就会把小人书拿出来反复阅读,这些书不知被他翻了多少遍,有的已经翻得页卷皮落,但对他来说,都是宝贝。

在孩子们眼中,小人书里的战争少了几分惨烈和残酷,取而代之的是几分俏皮和新奇。在书中精彩的故事里,不但使少年时代的崔永元懂得了不少做人的道理和生活的艰辛,而且让他小小年纪就对文字产生了一种朦胧的喜欢和渴望。这不但是他收藏的最初情结,也是他对文学艺术热衷的启蒙,为他以后的主持巅峰和收藏事业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连环画迄今已经出了7万多种,崔永元专门喜欢收藏老电影连环画,在我国电影连环画总共也就3000多本,但因为年代久远,很多都已经成了孤本,在小人书收藏界有一句名言:“给你100万,你花1年的时间也不可能搜集完全。”

但是,崔永元却做到了,他现在已经基本将这些书全都纳入了囊中,只是,这其间的艰辛,远远不是人们想象的那么简单。

1986年,我国的连环画市场开始衰落,分水岭是电视剧版本的《陈真》《霍元甲》被做成连环画出版之后,连友们称之为“跑马书”的劣质连环画越来越多,到了1986年年底,正版连环画就完全不出了。

崔永元那时候很有些感叹自己生不逢时,小时候经济拮据买不起书,等到手里开始有一点经济支配權的时候,拿着钱也很难买到好的小人书了。但是,崔永元对小人书的痴迷简直到了魔怔的程度,因工作的需要他去过很多地方,每到一处,他最先做的事情不是欣赏当地的风景名胜,而是去旧货市场淘他钟爱的连环画。

1995年10月,崔永元到山东出差,在酒店一落住,尽管天气阴冷,他还是立刻赶快去了当地的旧货交易市场,他顺着市场慢慢向前找寻,人们三个一堆,四个一群,都在自己喜欢的藏品前饶有兴趣地交涉,但是,却并没有看到卖小人书的。

他有些失望地继续向前走着,以为不会有收获了,却忽然在一个转弯的角落里看到了一位农民打扮的中年男人,这个人穿着一件黄色的军大衣,衣领子竖得老高,用来挡风,消瘦的小脑袋缩得很低,仿佛生怕风一吹,就会被刮走。

崔永元走到近前,见地上铺着一张旧报纸,报纸上放着一本小人书——《白毛女》。崔永元心中一喜,这可是自己一直在寻觅的一本书:“老哥,多少钱?”男人看了看他,伸出了两个手指:“2000元。”“这也太贵了吧?”崔永元问。

男人瞟了他一眼,又把大衣拢了拢,裹得更紧了些:“这是俺在老家收来的,俺知道,这本书可值钱了,你嫌贵,还有好多人等着要呢。”崔永元拿起书仔细翻看了下,是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5年3月出版的,由著名工笔人物画家华三川绘画,确实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可这价钱也太高了。

正犹豫间,身旁又来了一位戴眼镜的中年人,他也拿起小人书翻了翻,显得非常满意,一问价格,居然一下子就定了:“好,我要了。”还一边说一边从兜里掏出了皮夹子。崔永元一看急了,连忙把书抢在手里说:“老哥,这做买卖也得讲先来后到,这本书是我先看到的,我已经买了。”戴眼镜的男人连忙赔着笑脸说:“你就让给我吧,我找了好久的。”崔永元把书攥得紧紧的:“对不起,我也找了好久。”对方看了看他,只好失望地叹了口气,悻悻离去了。

回到家,崔永元如获至宝,但有的藏友却有些疑虑:“这么贵,他们不会是在演双簧骗你吧?”崔永元哈哈一笑:“就算是他们是合计好的,我也愿意,因为这本书我太喜欢了。”

为了喜欢的小人书,为了那份初心,崔永元就是这么“傻”,在收藏小人书上,他从不在乎价钱,也很舍得花时间。

1999年,崔永元已经在中央电视台上班,工作非常忙,有时候星期天也加班,情人节那天,他本来想好好休息一下,哪知陕西的一位朋友说,他在当地山村发现了一些很珍贵的小人书。崔永元一听,立刻来了精神,马上买了飞机票,几个小时后就赶到了西安。

结果到了地方,只有很普通的4本小人书,他有些恼,刚想发火,朋友连忙解释,说就是太想他了,所以用这种方法让他赶过来聚一聚。看着朋友殷切的眼神,他忽然有了一份感动,虽然没有预想中的小人书,但朋友的这份真情,不也一样难能可贵吗?

收藏需要一点柔情,敢舍才有得

崔永元是一位典型的性情中人,对朋友,他重情重义;对小人书,他忘我痴迷。那么,如果让他在小人书和朋友间做一选择,他会如何呢?

作为一个成人、一个经济基础丰厚的成年人、尤其是一个有了一定名气的人来说,便是可以最大程度满足一下自己的爱好。“崔永元爱小人书”已经是传遍大江南北的事,因而从1997年连环画开始在中国复苏之时,他便会得道多助地收到每一本国内新出版的连环画,包装自然都是一年比一年精美,可是,这些书根本没法和那些原版本相提并论,所以,他更加用心地收集老版本,就像他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不收藏小人书的人不能理解这种感情,它们就跟命根子似的,和钱没有多大关系。”

2000年国庆节,崔永元应邀到沈阳的一位连友家里做客,连友拿出了一本50开版本的《桥》共同欣赏,这是由新中国的第一部电影改编的。它的连环画版本,崔永元也只见过两次,特别喜欢。老先生看他陶醉的模样,便说:“你这么喜欢,那就送给你保存吧。”

崔永元一阵激动,可当他把《桥》放入包里时,突然发现老先生的眼圈一下子就红了,崔永元心下一颤,都是钟爱小人书的藏友,自己怎么能如此自私呢?想到这,他重新把《桥》从包里拿出来,坐在椅子上郑重地慢慢看了一遍,然后还给了老先生:“您留着,我要看的时候到您家来看。”

不夺人之爱,是崔永元做人的原则。虽然他痴迷小人书,但朋友之间的情谊,他更看重。因为爱书,他结识了一大批连友,这让他有了一种找到组织的感觉。他说:“我特别喜欢这些人,他们表面上似乎神经兮兮的,可你看他们每人捧一本小人书都跟捧着《圣经》似的,特别可爱。”

最令崔永元欣喜的,是连友之间那种特别平等的精神,大家不分等级,不分高低,而是“以实力论英雄”,谁的藏品多、谁的鉴赏力高,谁就最牛。并且,他们收藏小人书并不是为了增值,而大多是因为童年时对小人书的那份眷恋情结;相反,对那些只想通过买卖小人书赚钱,根本就不是为了收藏的伪连友,他们特别反感。

2007年,崔永元患失眠到了很严重的地步,整个人变得痛不欲生。那段时间,他特别低迷,晚上睡不着觉,白天哀声叹气,有时候就盯着白色的天花板发呆,仿佛一屋子的空气都在嘲笑他。后来,沈阳的那位连友专门从家中赶来看他,还特意带来了那本《桥》,看着老人风尘仆仆,慈祥睿智,他的眼睛一下子湿润了,老先生尚能如此,自己还这么年轻,有什么迈不过去的坎呢?

他依然把《桥》还给了老先生,并说:“谢谢您的关心,您放心,我一定会振作起来。”接下来的日子,他以收藏为乐,经常和连友们联系交心,以前连友谈论起连环画收藏,大家都以藏有整套《三国》《水浒》《红楼梦》以及《西汉》《东周》《岳传》等古代题材作品为荣。

如今,由于上述作品大都已经被重版推出,其神秘感和新鲜度已大为下降,所以上世纪60年代末以来出版的“文革”题材作品以及电影连环画脱颖而出,成为大家收藏的首选目标。

听着连友们的高论,崔永元一下子感觉自己充实了很多,虽然有时候还是会半夜醒来,但他一点也不担心,而是立刻把小人书拿出来,都摆在桌子上,挨个儿看,看着看着,心情就慢慢平静下来,不知不觉就睡着了。

2008年,他终于走出了人生最艰难的时光,战胜了失眠症的重重阴霾,而正是因为这段时间的沉淀,他对收藏小人书又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小人书造就了那么多和自己一样,具有特殊记忆的一代人,他们揣着支离破碎的知识,憧憬着灿烂辉煌的未来,装着化解不开的英雄情结,朝着一个大致确定的方向,一直走到了现在。

他越来越认识到,有那么多连友从小就痴迷小人书,家里也都收藏了不少,但连友的年龄大都在40岁以上,那么,多年以后,当这帮连友老去,小人书就有失传的危险。于是,他萌生了创办一家连环画博物馆的念头,如果有了一家专门收藏并传承小人书的地方,就能永久保存连环画的珍贵记忆。

收藏需要一点执念,敢拼才会赢

可是,创办博物馆哪那么容易呢?别的不说,单是房子就很难找,首先要有一定古色古香的气氛,再还得有适合保存小人书的环境,这些书都年代久远,一个不慎,就会毁了品相。

崔永元联系了很多地方,但还是没找到一个中意的,他懊恼地坐在椅子上,甚至有点想放弃。这时候,是连友们给了他动力,连友们说:“创办一番事业,谁都不可能一帆风顺,万事开头难,只要你坚持,我们都支持你。”就这样,他咬着牙坚持了下来。

2009年9月,崔永元创办的一座名为“连环画传奇馆”的私人收藏博物馆终于正式开馆,博物馆位于北京城东高碑店华声天桥的中心地带。

开馆仪式上,画家李志武、董辰生、杨逸麟等人到场庆贺,而首次展出的作品便是李志武创作的连环画《白鹿原》的部分手稿作品,同时展出的还有李志武创作连环画《平凡的世界》时的草稿本,另外还有李志武在陕北农村的速写等手稿,对连友迷们来说,这些手稿都特别弥足珍贵。

在当日,还同时展出了崔永元收藏的一些藏品,比如胡若佛和张令涛合作的《红楼梦》、王叔晖的《西厢记》、顾炳鑫的《渡江侦察记》、刘继卣的《鸡毛信》、华三川的《白毛女》等。一本价值高的连环画,品相是生命,同时还要兼得作家年代、题材和画家这几大要素,而这些收藏品显然都具备这些条件,极具收藏价值。

而崔永元說:“现在展出的只是我收藏连环画中很小的一部分,等再过段时间,我会把收藏的小人书都拿出来,摆在柜子里给大家看,所有展出的作品1到2个月就会更新一次,以我的储备,支撑几年应该没问题。我们还预计把各位连环画名家的作品办成巡展,让更多的连环画迷更系统地了解大师们的作品。”

随着博物馆的正式推出,崔永元又有了一个新的身份:连环画传奇馆馆主。博物馆属于公益性质,对外免费,引得国内众多画家和连环画爱好者纷拥而至,依靠一颗痴心,崔永元成了连环画收藏界名符其实的“大腕”。

但是,崔永元却并不满意,他觉得还可以把小人书的收藏理念做得更好。

如今,他觉得最大的问题是太多的人对历史不在意,提不起兴趣,而很多历史是应该永远铭记的。所以他想找一种载体,能培养大家对历史的兴趣度,而这个载体,就是小人书。小人书几乎是几代人童年记忆中难得的娱乐和消遣,同时也是几代人童年历史、爱国主义教育启蒙的重要途径,以小人书为载体,无疑是不错的选择。

于是,崔永元找到一位朋友,投资了五六百万元,让他制作100本32开的中国老电影连环画,而且全部是用电影胶片来梆,并同时推出网络版本。崔永元对于它的质量苛求得特别高,比如画面的明暗对比度、空间感,是否保持了连环画朴拙的观感,他都严格把关,争取把最好的一面呈现给观众。

按崔永元的考虑,这样就等于把中国电影百年的连环画浓缩在了一起,不但连友爱好者可以收藏,就是别的人也可以通过网络观看,一个故事就是一部传奇,一本小人书就是一部历史。如此一来,一定会让更多人在感同身受中回望历史,并为之动容。

几个月后,崔永元终于完成了这个巨大的工程——使用美国造的翻拍机制作了100本电影连环画,这套价值3000元的限量版“百年百部”系列很快就被连友们抢购一空,同时被称为“史上最清晰的电影连环画”,其规范程度可与国家资料馆媲美。

著名作家邹静之先生曾说:“所谓收藏,也可叫玩物,就是玩物丧志的那个‘玩物,但我不觉得玩物有什么不好,从我现有的经历来看,人活在世上,就是一个玩物不丧志的过程。”这段话就像崔永元50多年矢志不渝地痴迷,从热爱到收藏,再到对历史的敬重与传承,正应了一句话:“不疯魔,不成活。”

崔永元从不自诩为收藏家,但人们早已经把他视为了收藏家大腕,并收集了他的语录。他曾说:“藏家们为那些艺术品优美的造型而着迷,为那段不平凡的历史而感慨,为重拾曾被遗弃的文化而寻觅,这才是收藏的魅力所在,也正是因为这些艺术价值、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的发现,这些原本被人们淡忘的小人书才被重新认识,并受人追忆,赋予其新的历史价值。”

當收藏成为一种精神,就成为了一种发自内心的痴迷和执念,沉浸其中,乐趣无穷。

编辑/杨晓琴

猜你喜欢
崔永元小人书
想起“小人书”
小人书里的大干世界
小人书里的大世界
崔永元:我为什么对现在的电影心里发凉
耳才
最珍贵的小人书
崔永元的金钱观
耳才
有小人书相伴的岁月
小人书伴随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