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用于颅脑疾病诊断中的疗效评价

2020-07-16 18:24李长城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20年14期
关键词:核磁共振

李长城

【摘要】目的 探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用于颅脑疾病诊断的疗效评价。方法 选取2018年03月~2019年03月我院颅脑疾病患者(n=90)作为研究对象,均行核磁共振和CT诊断,将前者的结果纳入观察组,后者的结果作为对照组,比对分析两组的诊断结果。结果 观察组总确诊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4.44% (85/90)VS 73.33%(66/90)]。结论 CT与核磁共振对颅脑疾病的诊断均有较好的效果,但核磁共振诊断情况更好,值得临床上的应用、推广。

【关键词】颅脑疾病;核磁共振;CT;诊断结果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20.14..01

颅脑疾病指的是在颅内的组织器官(大脑、小脑、脑干、颅神经等)的炎症、血管病、肿瘤、畸形、遗传病、免疫性疾病、营养代谢性疾病等的总称。各病症病情不同,严重的会直接对生命产生威胁。其常见的临床症状表现为意识、感觉、运动等障碍及神经功能障碍,同时伴随发热、头痛、呕吐等症状[1]。本次选取我科室90例颅脑疾病患者,采用核磁共振/ CT诊断,观察其效果,并做如下现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本科室2018年03月~2019年03月接收的颅脑疾病患者(n=90)展开研究,其中:男(n=49),女(n=41);年龄22~74岁,平均51.32±2.43岁;所有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抽搐、恶心、呕吐等症状;该研究已上报我院伦理会,并获得许可。

纳入标准:①临床资料完善的患者;②愿意接受两次诊断的患者;③知情、自愿参与,且均签署有关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哺乳期、妊娠期妇女;②存在糖尿病、高血压及血液内疾病患者;③存在其他重要组织、器官病变的患者。

1.2  方法

进行核磁共振扫查:使用核磁共振成像系统(西门子1.5T超导型)对患者的头部进行检查,对横断面实行常规扫描,随后依据患者的具体需要选择性扫描冠状面、矢状面。在扫描过程中均采用自旋回波序列,一般使用T1加权成像、T2加权成像的方法。控制扫描层的厚度在8.0 mm以内,保证所有患者的扫描层数均处在10~30层——结果纳入观察组。

进行CT扫查,为64层螺旋CT扫描仪(东软Neusoft),对患者的头部横断面进行扫描,加强对肿瘤、血管畸形扫描力度,对于外伤、脑梗塞等疾病仅能使用X—CT平扫——结果纳入对照组。

1.3  观察指标

统计2组的诊断结果,主要包括:颅脑肿瘤、脑炎疾病、脑梗死。

1.4  统计学方法

SPSS 22.0,计量值用“x±s”表示、并进行“t”检验;计数值以“%”表示、并进行“x2”检验;2组有效资料,以P<0.05认定有统计差异。

2 结 果

对照组颅脑疾病确诊66例(73.33%),观察组总确诊85例(94.44%);观察组高于对照组;经检验差异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3 讨 论

颅脑疾病是一种具有特殊性的临床疾病,其病因可能由各种因素共同导致,对患者生命健康产生了威胁。为针对其具体病症展开有效的治疗方案,先应保证疾病诊断结果的准确性。

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是CT检查,可快速扫描病症,具有使用简单,价位低等优势,但是在进行颅脑检查时,由于在人体大脑中灰、白质的密度相近,CT 技術难以分辨[2]。在诊断脑膜瘤的磁共振成像中,不仅能清晰的展现三维空间形态、大小及位置,还能根据脑膜瘤特异性的核磁共振成像信号做出定性诊断;在诊断脑炎核磁共振成像中,诊断敏感性较高,对于病变的范围和程度可清晰的展现;在诊断脑梗死核磁共振成像中,其出血信号增强、扫描梗死区域呈地图样强化和花边状增强,可诊断脑梗死的重要依据。从文中的数据可知,观察组总确诊率为94.4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由上所述,与CT扫描相比,核磁共振对颅脑疾病的诊断准确率更高,可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的依据,值得在临床广泛应用、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 陈晓伟,周宏伟,张惠茅,等.1例颅脑损伤植物状态患者残余脑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研究[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8,40(3):223-226.

[2] 黄   珍,许亚平,林   珠.颅脑超声在新生儿室管膜下病变诊断中的临床价值[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9,19(03):376-378.

猜你喜欢
核磁共振
DSP在磁共振数据接收系统中的应用分析
超声检查在类风湿关节炎诊疗中的研究进展
螺旋CT与核磁共振在肝脏囊性占位诊断中的应用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