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的自由与丰饶

2020-07-16 18:22陈晓淑
读与写·上旬刊 2020年5期
关键词:语言艺术群文阅读

陈晓淑

摘要:《美的沉思》是台湾美学大师蒋勋的代表作,被誉为“台湾版的《美的历程》”。正如席慕蓉在序中所说:“生命的丰饶与深厚,其实是奠立在审美的基础之上”。2017版新课标明确提出了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审美鉴赏与创造”。在中学阶段培养美的感知力、鉴赏力,打好美学基础尤为重要。现在我们就一起来走近这本美学的入门作品。

关键词:美的沉思;语言艺术;群文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20)13-0289-02

【学习内容与目标】

1、梳理《美的沉思》一书中各个时期美的发展脉络,了解中国艺术及审美的特点和发展历程。

2、通过查阅资料、重难点研读、分享交流,形成个人对美的见解,在此基础上拓展思维和提升研究能力,并在实践运用中发现美、体会美、鉴赏美。

3、体会《美的沉思》的语言艺术,积累文辞,内化为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

【学习活动概述】

“追求審美的自由与丰饶”阅读活动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梳理中国艺术形式中美的发展历程”,主要任务是掌握文艺随笔及“发展史”类学术论著阅读的一般方法,初步梳理感知美的历程;“精读泛读相结合,群文阅读、群书共读”活动,主要任务是在精读和比较中形成“深度阅读”,掌握核心概念,理解掌握美学原则和各时期基本特征;“交流分享”活动,主要任务是达成知识的内化和转化,形成自己独立的美学见解;“自主实践”活动,主要任务是激发学生兴趣,在实践中提升美的鉴赏力。在“读写测评”中,以“思维碰撞、观照现实”的方式,引导学生将阅读理解的美学思想运用到实践中,观照社会现象,做批判性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学习任务与活动设计示意图】

【学习活动设计】

1.梳理中国艺术形式中“美”的发展历程

《美的沉思》从“初民之美”到明清之美,共十八章,基本完整地再现了中国古代历史各个时期的美的发展历程。梳理各个时期美的特征,有助于学生对核心概念的理解。在任务布置的同时,着重加强对阅读文艺随笔类学术专著的阅读方法指导。如可以通过书的序、跋、附录等信息参考补充,例如本书末尾附录的《中国美术简表与图片索引》,以细致的表格形式提取了从旧石器时代到近代的朝代列表及代表作品。指导学生通过这些检索及散布在原文中的图片形成互证,加深印象的同时,还能窥见艺术发展的脉络。

在阅读任务设计时,可以用思维导图或表格的方式梳理发展流程。教师主要侧重指导,教给学生阅读涉及“发展史”的学术著作方法。再通过展示、比较学生制作的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对关键信息的提炼、整合、归类能力。

2.精读与泛读相结合,通过群文阅读、群书共读加深对美的理解

在阅读进度安排上,笔者根据章节,每天要求学生阅读一章,周末反刍整理本周阅读的内容。笔者根据篇章特点和班级人数,选择了五章作为精读章节,分别是:

第六章、“水平”与“波磔”——汉代隶书与建筑上一条线的完成;

第八章、唯美的时代——魏晋名士风流;

第十一章、大唐世界;

第十三章、墨分五彩——宋代的水墨革命;

第十四~十六章、中国艺术中的时间与空间(一)(二)(三)。

要求学生自由分组,选择一个感兴趣的内容研讨交流,并在课堂上分享读书心得和见解。同时教师也提供多本书作为参照,形成群文阅读,甚至是群书共读。如推荐李泽厚《美的历程》、宗白华《美学散步》、朱光潜《谈美》,有助于学生对书中观点形成更深入全面的理解,这个任务活动设计意图主要在于培养学生深度阅读的能力,激发学生兴趣,发展思维能力,如第十一章“大唐世界”,对照李泽厚的《美的历程》第七章“盛唐之音”,就会发现,蒋勋更侧重从美术书法雕塑这几个艺术门类谈唐代美学特征——规则与叛逆,而李泽厚更侧重从诗文来谈盛唐气象,群文阅读正好起到互相补充的作用。另一方面,蒋勋文字感性流美,主观抒情占据主导,更易对学生产生阅读情感的呼唤和涤荡;而李泽厚则以理性的,学术论著的语言方式展现从青春李白到杜诗韩文的唐诗美学脉络,浓郁的学术气息虽然一开始学生阅读上较为不易,但经过课堂指导、梳理归纳等方法,学生依然能掌握较好的学术论著阅读方法。当然,还可以鼓励学生找出不同文章对同一时代阐述的异同点、争议点,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和审辨思维。

3.交流分享,形成对美的个性化理解

在交流分享方面,学习活动设计是多样化的,可以设计有奖竞答活动,如重要作家作品及风格特征、艺术作品朝代推断、填写不同时代代表作等等,这些活动有些是指向知识层面,让学生记住一些作为中国人应该知道的文学艺术常识;有些是指向能力层面,检查学生对整本书阅读的消化和内化情况。

摘抄批注形式是最日常化的任务要求。制作读书卡片,根据“摘录”“引申”“赏析”“点评”这几个方面的具体要求,引导学生不只要摘抄,更多是欣赏思考。同时,还可以指导学生用不同方法阅读,如批注法、联系互证法等。学术著作的语言相对比较严谨,而蒋勋这本《美的沉思》语言比较感性,文采流利丰赡,以文艺随笔的形式展现在读者面前。通过阅读,还可以学习本书的语言表达,增强对语言美的感知力,提高写作文采。

写读书小论文此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学习如何挖掘角度、撰写发言稿、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现象罗列中捕捉共性,如何运用群文文本的互相参照理解不同作家思维的交织点,如何形成自我的个性化见解。这个活动尊重学生个性化特点,让学生自选角度、自选命题来发表见解。如在阅读《美的沉思》后,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有“俗与雅”“我看中国美学之‘气韵”“公众审美”“书法线条在绘画中的运用”“唐宋诗与画体现出的审美特征”等。

4.通过自主实践活动培养鉴赏美的眼光

学习的目的是运用,而实践活动的开展也有助于知识的理解和内化。在阅读《美的沉思》过程中,笔者主要设计了三项实践活动:

4.1根据本书某一章节内容制作一小本简易旅游手册:

例如本书第九章,是《石块里的菩萨之笑——南北朝的石雕艺术》,学生可以根据阅读内容及网上搜集的资料,制作一小本《云冈石窟旅游手册》

设计说明:此活动环节主要让学生提炼阅读文本信息,形成自己的審美理解,结合纸质材料、网络资源等多媒介的运用,学会搜集资料,提高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

4.2参观美术馆,选择一两幅作品欣赏点评。

市区新建的美术馆,经常举办一些书画展,利用这个有利机会,让学生利用周末前往观赏。要求附有展览作品的照片,运用本书观点和自己的理解写一段500字左右的赏评文字。

设计说明:此活动主要是让学生深入了解文本,理解书法绘画的美学特征,激发学生对书法绘画的兴趣,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

4.3游览“闽南第一碑林”云洞岩,选择一两方碑刻欣赏点评。

位于龙文区的云洞岩,素来有“闽南第一碑林”之称,山上有100多处碑刻,只不过平日里登山,未特别关注到这些,这里的石刻年代从隋唐到近代,有名家朱熹、蔡烈等的题字,也有在历史中湮没的无名氏碑刻,有气势磅礴的大字摩崖,也有工整流畅的小字组诗。学生自主组织游览,在感受自然风光的同时,体会摩崖石刻的特征,选择一两个自己感兴趣的碑刻,结合本书内容欣赏评鉴,特别是南北方碑刻的不同风格。

设计说明:此活动环节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方式,引导学生在游览家乡名山风景时,深入发现探寻家乡的文化底蕴,培养学生的乡土自豪感。将《美的沉思》中书本内容与实践相结合,寓文化审美于快乐实践之中,提升美的鉴赏力。

【读写测评】

写“思维碰撞,观照现实”系列评论:

阅读的目的是学以致用,对于高中生而言,将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相结合,也是一条必经之路。通过学习美学论著,了解美学的基本规律和内容,从而提高审美能力。吴冠中说:“今天中国的文盲不多,但美盲很多。木心也说过:“没有审美力是绝症,知识也解救不了。”在我们日益多元化的生活中,存在着很多不同的“美”的见解,针对这些现象,布置几个论题,让学生展开对“美”的沉思。如“如何看待‘娘炮之风”“如何看待故宫网红化”“对统一校服的看法”“对街区店面统一招牌的看法”等等,写一篇论述文。

设计说明:读写测评以教师布置读写型任务为主,采用作文评分模式,采用分数评价和过程性评价。

参考文献:

[1]李泽厚.《美的历程》.三联书店,2009年版.

[2]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猜你喜欢
语言艺术群文阅读
主持人语言艺术与包装的重要性
生活中的语言艺术
关于电视播音主持人的语言艺术探讨
群文阅读
享受群文阅读 提升语文素养
习近平的语言艺术探析
刍议播音主持的语言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