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二孩冲突中的小心思

2020-07-16 03:46高婷
父母必读 2020年7期
关键词:大宝小宝冲突

高婷

孩子之间的打打闹闹是彼此成长的养分,他们之间的摩擦是最好的成长助推器。只要家长充分了解两个孩子的内心世界,做好适当引导,孩子之间的积极影响就会自然产生。

胎政策启动之后,许多家庭新添了小成员,给家庭带来欢乐时光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摁下葫芦又起瓢”,贴切地描述了二孩家庭的日常生活状态。看看下面这些场景你熟悉吗?孩子在这样的场景中处于什么样的心理状态呢?我们请来了专家一一进行拆解。

镜头一:妹妹总捣乱!

哥哥正在专心地读书,妹妹跑过来,用手中拿着的塑料积木狠狠敲了一下哥哥的脑袋,惹得哥哥哇哇大哭起来!妹妹却笑着跑开了。

小心思解读

当二宝能跑会跳之后,两个孩子相互“打扰”的模式随时会被开启。有时是大宝打断小宝的玩耍、抢了小宝的玩具,更多时候是还不懂事的小宝强行介入大宝的学习活动,或者失手打了大宝。

案例中的妹妹沉浸在恶作剧成功的喜悦之中,所以“攻击”完就特别得意地跑开了。妹妹这么做,可能是为了引起哥哥的关注,或者是觉得这样出其不意的“攻击”很有趣。

案例中的哥哥之所以哇哇大哭,一方面是受到了惊吓,感到疼痛,一方面也为自己被打扰感到委屈,希望通过哭声引起爸爸妈妈的注意。

接纳大宝的情绪,引导小宝学习共情

第一时间要接纳哥哥的情绪和反应,并给予关心和安慰。你可以询问哥哥哪里被打疼了,检查一下有没有受伤,并给哥哥一个拥抱,允许哥哥用一点时间把自己所受的惊吓、委屈和疼痛表达出来。这么做,除了在对大宝表达关心之外,其实也是在第一时间向小宝传达了一个重要信息:打疼哥哥,哥哥哭了不是一件可以忽视的事情,这会让小宝“得意”的心情冷却下来。

不妨邀请妹妹观察她的行为造成的后果,比如哥哥很难过,引导妹妹表达歉意和关心。研究表明,1岁多的孩子就有共情的能力,但只有2岁以上的孩子才能给别人提供安慰。所以,即使孩子还小,还不能安慰哥哥,但依然可以通过家长的态度形成对自己行为的认知和判断,发展好共情的能力,为日后的人际交往进行提前演练。

抓住契机,给予不同的教育

每一次冲突都是一次成长的契机。通过此次事件,也可以帮哥哥认识到有了妹妹之后生活的变化,提高哥哥的自我调适能力。同时,父母要向妹妹明确家庭界限:哥哥学习的时候需要安静,不能打扰;理解和尊重哥哥,自己觉得有趣的行为对别人可能会是一种伤害,打人是不被允许的行为。

检视家庭互动,做好良好行为示范

虽然两个孩子之间的冲突是教育的契机,但是家庭本身还是要做好规划和管理,保证两个孩子尽量有各自不被打扰的学习、玩耍时间和空间,减少不必要的冲突和争执。

针对这个案例,家长还需要做进一步的反省和检视:妹妹的这种“恶作剧”是不是模仿,哥哥是不是也这样“打扰”过妹妹。这种行为是否曾经被父母在无意间允许过,甚至是被鼓励过的。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对孩子的不良行为有更高的敏感度和警惕性,并及时做好规范。

镜头二:为什么向着弟弟?!

吃午饭的时候,小宝不太会使勺子,用手抓着食物吃,边吃边玩,弄得到处都是,姐姐反复制止弟弟,爸爸却说了姐姐一句:让他练着吃呗!他又没有碍到你什么!姐姐气急败坏地叫道:“他把地都弄脏了你也不管!你们就向着这样的坏孩子吧!”听到姐姐这么说,弟弟瞬间爆发,把碗都扔了出去。

小心思解读

在这个案例中,姐姐之所以有“为什么向着弟弟”这样的质疑,是情绪累积后的升级。首先,姐姐基于自己的认知、经验、规则意识等对弟弟的行为进行干涉或纠正,但是这种“好心”是无效的,姐姐的情绪已经在积聚了。接着,爸爸不经意的回应让她很受挫,情绪继续积累。最后,姐姐将爸爸的回应解读为“不被爱、偏袒”,导致情绪爆发。

弟弟正处于练习使用勺子,学习独立吃饭的过程中,自主地尝试和练习能让他更快地掌握这项本领,所以才会得到爸爸的默许,弟弟的内心对姐姐的反复制止是抗拒的。当弟弟听到姐姐说自己是“坏孩子”后,对抗的情绪也升级了。两个孩子都处在了极端的情绪中。

陈述事实,促成对彼此的理解

当姐姐和弟弟交涉未果的情况下,家长别着急“动嘴”,应该第一时间请孩子们一起“说事实”。一起来看看发生了什么事情,姐姐是出于什么考虑制止弟弟,弟弟为什么不听姐姐的。然后,在沟通、调解的时候,尝试用“我看到、听到”这样的句式来总结。

为什么“说事实”很重要?首先,它对事不对人,只有感受到被爱和被接纳,孩子们才愿意接受指导、劝告。其次,有时候孩子意识不到自己哪里做得不合适,即使是到了小学阶段的姐姐,也并不能第一时间既考虑做事情的规范,又照顾到弟弟的年龄特点。当我们请孩子们一起来说事实和造成的影响的时候,就是在帮助他们总结问题,这时他们才能看清楚自己的问题,知道应该怎么做,这样才有教育意义。

接纳情绪,区分行为

在爸爸进行干预之前,姐姐和弟弟之间已经积累了足够多的情绪,但两个孩子都还无法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情绪。所以爸爸应该替姐姐和弟弟释放情绪,或者引导他们自己说一说感受。比如爸爸可以说:“姐姐,你看到弟弟把地弄脏了,你很着急吧;你劝告弟弟,弟弟又不听,是不是感到很生气?”当被父母理解了情绪,孩子也会感到被认可和接纳了,自然就更愿意下面的配合。替孩子说出情绪的关键是全然地接纳孩子的情绪,但也需要在缓和了孩子的情绪之后,限制孩子的不良行为。比如可以这样告诉弟弟:“用手吃饭很痛快,但你不能玩食物,这样也影响别人吃饭。我们再练练使勺子吧,来,爸爸教你。”

尊重差异,满足孩子不同的需求

在充分了解事实、接纳情绪的基础上,就可以引导孩子们和解了。在这个案例中,父母还要看到孩子发展阶段的差异性,姐姐在维护卫生的规则,弟弟在实现发展的需求,这跟孩子的年龄特点有关系。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引导孩子们看到彼此的差异、尊重彼此的需求。下次再遇到类似的事情,姐姐依然有提醒的权利,但可以告诉姐姐,如果她在那个年龄段,可能也会这么吃。弟弟还不能理解她的好意,如果劝说无果,可以移交给爸爸妈妈处理。同时可以安排一些家庭游戏,满足姐姐的权威需求,也滿足弟弟的发展需求。比如让弟弟和姐姐一起玩过家家,让姐姐教弟弟怎么更好地使餐具。

镜头三:一会儿好一会儿吵

大宝和二宝都是男孩,俩人在一块开心的时候很开心,一会儿就闹翻了,不是互相抢玩具,就是谁推了谁一下,谁打了谁一巴掌……但只要让他们分开一天,他们又互相想念。

小心思解读

对孩子来说,同伴是最有吸引力和影响力的,所以兄弟俩是彼此最好的玩伴。

他们一起开心地玩耍时,都感受和体验到了友情的魅力;但是一旦出现抢玩具、互相推打等情况时,其实也在学习控制情绪和身体,试探彼此的边界,希望形成彼此舒服且利益最佳的相处模式。因此两个人即使打闹,也是在玩耍和学习,并不想真正分开。

二孩家庭对于孩子的社会化发展其实有着天然的优势。两个孩子通过日常的打闹与和解,获得与失败,友好与冲突,社交技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建立家庭冲突规则,让互动良性循环

家长不用担心孩子之间的打打闹闹,只要保证他们的身体不受伤害,就不用过度干涉,也不用施加压力,甚至还应该鼓励孩子之间的互相影响,让他们学会促进关系的良性循环。

但是,孩子在打闹以及发生争执时,经常希望家长介入,都希望家长能站在自己这边,向着自己。这个时候家长要遵循几点原则:

保持初心,引导相互促进。生两个宝宝,不是生了二宝就对不起大宝,也不是不喜欢大宝而生的二宝,是想让他们成为互帮互助、相亲相爱的兄弟姐妹,这个初心要融进全家人的心里和日常生活中。

家长还可以在生活中经常有意识地引导孩子看到彼此的优点,看到彼此的帮助、团结协作后的成果以及互动中的欢乐等。

制定处理冲突的基本原则。原则应该不以年龄论,也不以喜好论。在涉及行为方面的问题时,无论年龄大小,父母在处理问题时候的基本出发点是看怎样有利于塑造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比如,镜头二中的原则就是可以允许小宝因为练习使勺子而弄脏地面,但是必须要求小宝不可以边吃边玩食物。

在涉及交往冲突的问题时,基本出发点是公平、公正地促进孩子人际交往技能的良性发展。比如,玩具谁先拿到谁先玩,在遵循这个规则的同时,鼓励玩一会儿之后分享;强调玩耍过程中的轮流、交换和等待;强调分享和合作;鼓励自主解决问题。需要强调的是,不要因为二宝年龄小就不做要求,或要求大宝让着二宝。一旦出现冲突,就引入这样的规则,其实通常小寶比大宝能更快地接受和运用。

猜你喜欢
大宝小宝冲突
耶路撒冷爆发大规模冲突
回避冲突不如直面冲突
冲突管理
鳄鱼大宝
捉迷藏
最后一名
鱼腿
全面冲突管理的构建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