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Logistic模型的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研究

2020-07-17 05:53徐园园段丽华
韶关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意愿大学生

徐园园,段丽华

(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党委校长办公室,安徽 芜湖 241002)

麦可思《201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蓝皮书)显示:2018届本科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为1.8%,较2014届(2.0%)略有下降;2018届高职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为3.6%,较2014届(3.8%)略有下降[1]。说明我国大学生创业率和创业意愿整体处于较低水平,且呈现出下降趋势。创业意愿是潜在创业者对从事创业活动与否的一种主观态度,表现为将创业想法付诸创业实践的心理强度[2]。大学生作为创新创业的生力军,创业意愿的强弱不仅关系到大学生投身创业活动概率的高低,也影响到国家双创战略推进的进度和力度。因此,探究创业意愿的影响因素,提出实现创业意愿提升的路径,不仅是提高大学生自主创业率的迫切需要,也是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切入点。

一、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经济人理论认为:经济人是理性的,他会根据社会环境、自身处境、个体特质和自身利益之所在作出判断,采取相应决策和行为,以实现自身利益或效用最大化的目标。大学生作为理性经济人,在面对创业、就业、升学等发展方向时,他会根据个体特质和现有创业资源,结合外部环境来评估创业的机会和风险,决定是否投身创业实践。陈涛等认为,性别、年级、生源地、党员、独生子女情况等不同特征的大学生在创业意愿和创业教育认知上存在差异[3]。钟云华等指出男大学生比女大学生创业态度更积极,创业激情更持久,创业意愿更强烈。城市大学生比农村大学生更具备风险意识和风险承担能力,更愿意选择创业活动[4]。曾珠、李珺研究发现,性格对创业意愿产生显著影响,稳重型性格和外向活泼型性格的大学生比安静内敛型性格的大学生创业倾向更强,拥有创业经历且熟悉创业政策的大学生创业意愿相对而言更强[5]。孟国忠认为合理、有效的创业政策能充分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意愿[6]。因此本研究认为大学生的性别、性格、兴趣爱好等个体特征可能对创业意愿产生影响。基于理论分析和文献综述提出假设:

假设1:大学生的性别、性格、年级、生源地等个体特征与创业意愿正相关。

假设2:创业兴趣、创业经历、创业活动、创业政策熟知程度等创业自我认知特征与创业意愿正相关。

资源依赖理论认为,组织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资源的支撑,任何组织都不能完全实现资源的自给,必须与它所依赖环境中的因素进行互动以获取资源。创业不是引“无源之水”,栽“无本之木”,创业的过程就是创业者进行资源建立、整合和拓展的过程,大学生创业既需要创业者个人能力、技术等内部资源,也需要资金、人脉、人才等外部资源,而这些资源大多源于其所处的环境,因此本研究认为在不同的家庭、学校、社会环境下,大学生获取和整合的创业资源差异显著,必然对大学生的创业意愿产生迥然不同的影响。张为杰、刘笑初认为家庭态度是个体创业的“软需求”,直接影响到个体创业意识甚至创业心理压力,从而间接影响到个体的创业行为[7]。许昆鹏从计划行为理论的角度,分析了亲朋好友等创业榜样对潜在创业者的创业态度、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控制产生正向影响,从而提升个体创业意愿水平[8]。孙梦霖通过对湖北省26所高校6 737个样本进行统计分析,认为创业指导课程、创业竞赛、创业论坛、创业类社团活动等各类创业教育活动提升了大学生的创业兴趣和创业认同度[9]。蒋纪平、胡金艳指出,参加过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学生在创业意愿上显著高于参加普通实践活动的大学生[10]。杨洁采用文献综述法,对中国大陆近十年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进行元分析,研究显示创业政策和创业教育均与创业意愿呈正相关关系[11]。基于理论分析和文献综述提出假设:

假设3:家庭支持和亲朋好友创业影响与创业意愿正相关。

假设4:学校创业教育形式、次数,创新创业氛围与创业意愿正相关。

二、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

为确保数据的代表性和可靠性,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对芜湖市7所高校6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564份,有效率为94%,有效样本的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调查结果显示,326名大学生有创业意愿,占总人数的57.8%,238名大学生无创业意愿,占总人数的42.2%,说明大学生创业意愿处于较高水平。

表1 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

(二)定义变量

根据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创业意愿影响因素归纳为个体特征、创业自我认知特征、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四个维度,各变量的赋值、均值与标准差见表2。

表2 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赋值表

(三)模型构建

Logistic回归模型是一种概率模型,它是以某一事件发生与否的概率P为因变量,以影响P的因素为自变量建立的回归模型,分析某事件发生的概率与自变量之间的关系,是一种非线性回归模型,主要适用于因变量为二项或多项分类的资料[12]。本研究中因变量为是否有创业意愿,即“有意愿”和“无意愿”,属于二分类变量,分别赋值“1”和“0”。因此本研究选择建立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模型表达式如下:

ln(p/1-p)=β0+∑βiXi=β0+β1x1+β2x2+…+βpxp

其 中β0为 截 距,βi是Xi所 对 应 的 偏 回 归系数。

三、实证分析

运用方差膨胀因子(VIF)对12个自变量进行多重共性检验,结果显示所有变量的VIF均小于10,表明自变量之间无共线性存在,可以直接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通过SPSS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二元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见表3。

表3 Logistic模型参数估计结果

(一)大学生个体特征对创业意愿的影响

性别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原因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普及,“男主外、女主内”传统观念的桎梏逐步被打破,女大学生追求独立自主的意识持续增强,她们期望通过创业来检验自己,实现其人生价值。生源地对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不显著,原因是虽然城市大学生接触新兴事物更多、更早,更具备创业所需的人、财、物等资源,但农村大学生由于生活条件差,创业动机更强烈,更富有创新和冒险精神,因此城市和农村大学生的创业意愿无明显差异。年级与创业意愿呈不显著负相关,由于低年级学生初生牛犊不怕虎,敢于直面风险,更富有创业激情。外向型性格大学生较内向型大学生更有创业意愿,因为外向型性格大学生更具备创业所需的团队合作和社会交往能力,但并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因此假设1不成立。

(二)大学生创业自我认知特征对创业意愿的影响

创业兴趣对创业意愿影响正向显著,对创业感兴趣的大学生,从事创业活动的概率是对创业不感兴趣大学生同类值的30.652倍,主要由于潜在创业者一旦产生创业兴趣,就会对创业实践活动予以关注,进而热爱和追求,并由此走上创业实践之路。创业活动对创业意愿影响正向显著,参加过创业活动或培训的大学生,其创业意愿是未参加创业活动或培训大学生的3.107倍,说明创业活动能够积累创业所需的知识、技能和资源,提高大学生对创新创业的认识。创业政策熟知程度对大学生创业意愿存在正向影响,但并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创业政策只是大学生创业的诱因之一,与大学生创业意愿关联不紧密。因此假设2得到部分验证。

(三)家庭环境对创业意愿的影响

家庭支持与创业意愿呈显著正相关。获得家庭创业支持的大学生,其创业意愿是未获得家庭创业支持大学生的2.155倍,家庭对创业支持力度越大,大学生创业意愿越强烈,主要由于家庭作为大学生成长和生活的避风港湾和情感归宿,不仅能给大学生提供经济和社会人脉资源支持,也能给予他们精神上的鼓励。亲朋好友创业行为对大学生创业意愿存在正向影响,但不显著。因此假设3全部得到验证。

(四)学校环境对创业意愿的影响

创业教育的形式与创业意愿呈显著正相关,主要由于学校作为大学生接触创新创业信息和知识的主阵地,不仅传授大学生创业知识,也对大学生的职业观和择业观产生了深远影响,丰富的创业教育形式能够增强教育效果,从而提升大学生对创业的认同感。创新创业氛围与创业意愿呈显著正相关。创新创业氛围体现了学校所推崇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能够促进大学生在创新实践中激发创业灵感,在创业文化感染中形成创业倾向。创业教育次数对创业意愿存在正向影响,但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因此假设4部分得到验证。

四、对策与建议

通过对调查数据进行二元 Logistic回归分析,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创业兴趣、创业活动、家庭支持、创业教育形式和创新创业氛围,据此提出提升创业意愿的对策和建议:

(一)文化熏陶,营造创业氛围

校园创新创业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氛围和意识形态,具有传承性和渗透性,主导着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是大学生创业意识培养的重要手段。高校应厚植创新创业文化,将其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崇创新,尊重创业,形成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校园文化氛围。将创业文化内化于心,固化于制,外化于形,实化于行,从创业文化“入眼”“入脑”“入行”三个层面入手,以“入眼”为基础,梳理凝炼学校创业文化理念和价值观,通过文化墙、橱窗、微信、微博等线上线下平台普及创业知识,宣传创业典型,弘扬创业精神,让学生感知、认识创新创业;以“入脑”为关键,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作为“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重要考核模块独立设置,通过开设创新创业基础课,开展创业培训讲座和培训,把创新创业元素纳入日常学生管理和专业教学工作中,强化学生对创新创业的认识和理解;以“入行”为核心,通过项目搭台、竞赛锤炼等方式,鼓励学生参与到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中。

(二)示范引领,培养创业兴趣

选典型,树榜样,发挥创业榜样示范引领作用,以创业成功人士的创业行为、创业精神、卓越成就等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感染、吸引、鼓励大学生付诸创新创业实践。一是“选出来”,挖掘培育选树朋辈创业典型,发挥朋辈榜样的辐射带动和激励作用。高校通过建立朋辈帮扶机制,组建朋辈创业导师团,开展创业故事分享会,促进创业隐形知识的传导。二是“请进来”,邀请创业成功人士来校开展创业政策宣讲、创业经历分享,对大学生的创业构思进行论证、创业孵化项目进行指导,开展创业信息交流和资源对接活动。三是“走出去”,充分发挥优秀创业校友资源,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走进企业,走访优秀创业校友,为学生和榜样零距离接触提供机会,让学生在聆听校友的创业事迹和经历中形成共鸣,激发学生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项目驱动,提高创业能力

项目驱动的核心是开展创新创业训练和创业实践项目,以任务为导向,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创新,体会创业,激发创业灵感,总结创业经验,从而达到提高创业能力,激发创业激情的目标。在此过程中,高校应高度重视创新创业训练和创业实践项目的组织实施,建章立制,从顶层设计和规章制度的层面建立保障机制,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采用项目式教学模式,引入创业案例进行头脑风暴;以校内创业孵化基地或创业苗圃为平台,做好创业项目入驻、跟踪、指导等精准服务工作,同步开放专业实验实训场所,让学生结合专业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以校企合作基地为载体,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和企业资源,安排学生参观企业,顶岗实习,跟班参与企业实践项目,让学生感受企业运营管理真实环境;以“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大学生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赛事为抓手,以赛促学,让学生在创新创业项目训练和实践中挖掘潜能,积累创新创业知识和技能。

(四)多方协同,提供创业支持

建立“政校企家”四方联动,交叉培养,协同育人机制,健全持续帮扶、全程指导一体化创业支持体系。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政府社会组织者功能和社会资源优势,建立青年创业园或科技园,为创新创业出台激励政策,夯实创业载体,提供金融支持。以学校为主体,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明确创新创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将双创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双创学院与专业学院相结合,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双创教育与思政教育相结合,双创实践与产业变革相结合。探索智慧环境下教学组织模式改革,创新课内外师生互动机制,制定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化制度。以企业为参与,“引企驻校”,共建创业孵化基地,鼓励企业以入股或参股的形式参与学生创业项目;“引企入教”,支持引导企业参与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聘任企业骨干兼任学校创业导师;“引校进企”,建立产教融合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推进学生创业项目与企业项目深度融合。以家庭为支持,在日常生活和行为习惯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对大学生的创业行为给予支持和鼓励,对创业项目给予论证和指导,对创业资金给予募集和支持。

猜你喜欢
意愿大学生
健全机制增强农产品合格证开证意愿
要把城市的温度转化成旅游企业的意愿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汪涛:购房意愿走弱是否会拖累房地产销售大跌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充分尊重农民意愿 支持基层创新创造
An Analysis on Deep—structure Language Problems in Chinese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