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民歌的艺术特征初探
——以“福安调”为例

2020-07-18 08:29林绿怡上海师范大学
黄河之声 2020年10期
关键词:衬词福安畲族

林绿怡 (上海师范大学)

畲族由于居住地区的不同,产生了各种形态及音调的民歌。闽东地区的畲歌就可细分为福鼎调、福安调、福宁调、江源调等。畲歌的体裁极为丰富,目前福安市现存的传统畲歌主要有劳动歌、婚嫁歌、小说歌、历史歌、杂歌和时政歌。演唱的主要形式有节日盘歌会、拦路盘歌、陪客对歌、“双音”(部分地区)等。畲歌一般用汉字记录,被记成歌本在族内传阅、传抄、传唱。福安畲歌与其他地方的畲歌在其种类上基本相同,但在音乐的形态特征及表现手法和衬字衬词方面,又有其特色的地方。畲族就是这样一代接着一代通过“歌教”传承着本民族的历史传统,维系着本民族的文化心理,教化着一代又一代淳朴、善良、智慧的畲族人民。

一、“福安调”的歌言特点

“福安调”同大多畲族民歌歌言的创作手法一样,与《诗经》的创作艺术很相似。《诗经》的写作手法,可总结为:赋、比、兴。赋即直叙式;比即比喻形式;而兴就是联想式。如若再加上一个“三重复”,就是畲族民歌的“三条变”了。如《诗经·陈风·月出》:“月出姣兮,佼人僚兮。舒窃纠兮,劳心悄兮。月出皓兮,佼人刘兮。舒优受兮,劳心慅兮。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天绍兮,劳心惨兮。”与《畲族赞美歌·月出》:“月出东边朗来光,照见有缘人姐娘。眉毛胜过天边月,眯眯笑笑中郎相。月出东边朗过山,照见有缘人姐兄,眉毛胜过天边月,眯眯笑笑中郎仰。”由此能看出畲族民歌的歌言与诗经的创作艺术极为相像。但是到底谁先谁后呢?宁德市民间文学集成编委会副主编肖孝正曾有研究称,畲歌的发生时间是在4000年前畲族最早祖先承继高辛夷人氏族部落诗乐舞的时候。他还强调,要说今日畲歌与早先中原民歌偶合,还不如说是畲歌和《诗经》本就同根生,因为他们都来源于古时候的中原民歌。

衬词在畲歌中,虽无意义,却有音。一种为体现语词、音调的,在语句间的顿、挫、转而出现的一个字的衬词:啊、罗、吗、哩、嘟、噢、哟等;两个字的有:罗喂、罗哩、吗哇、拉乌、等;还有体现歌言情感色彩的三个字的衬词如哩哟喂、罗呜啊等;还有三个字以上的。这些衬字、衬词、衬句的运用可以作为歌手盘歌时借以思索歌言、缓冲时间的手段。不仅使歌曲本身得到了装饰,丰富韵味,渲染气氛,也使曲式发生了变化。“福安调”衬词简单,基本以衬字为主,如《求唱歌》中歌词:”对面唱歌扬过(啊)山(啊),扬过有缘人表(啊)兄(啰),尽话都对你郎降(啊),感谢唱条答娘声(噢)。”

二、“福安调”的表现手法

“福安调”中不论写人、叙事、状物、抒情,语言都很形象而又口语化。其基本格律是七字一句,四句为一首,俗称为一条,但也有变格。第一句为三字、五字和六字者,单独四句一个主题者,俗称杂歌。几十条以上叙述同一主题者,俗称长连歌。每条歌词的末字基本同韵,并要押畲语的平声,第三句的末字押四声。如《十二月歌》:“正月初一是新年,二月惊蛰人耕田。三月清明人浸种,四月小满人播田。”这首歌中的第一、第二、第四句的末字“年”、“田”皆为平声,第三句的末字“种”为仄声。用畲家人的话说是“编歌要平,不平(即不押韵或拗口)就没有歌味,难唱难传”。

男女交叉唱段也是一大表现手法,男女“一唱一和”“一呼一应”的对歌形式在“《拦路情歌》中体现如下:

另外在福安小部分地区与宁德部分乡镇,“双音”也是畲族民歌的一种演唱形式及表现手法。畲族双音又称“双条落”。这是一种属于二重唱性质的歌唱形式。由两个演唱者以相同的歌词进行重唱。由一位歌手先唱两个字或者四个字,再由另一位歌手接唱,女声必须为假声,男声可以是真声也可为假声。从其声部的组合情况看,大致有支声式、和音式、接应式、模仿式复调四种类型。

三、“福安调”的音乐形态特征

畲族民歌多为分别为商调式、宫调式、徵调式、羽调式的五声调式。闽东一带的山歌,保持着极其浓厚的民族色彩。和其他调不同之处在于,“福安调”旋律基本进行为“do、la、sol、mi、re”,也有省略do音的四声商调式,和省略“do”加入变宫的五声商调式,所有的落音都在商音。

在畲族民歌中,存在着大量节拍无序的歌曲,节奏变化自由,无明显的规律性重音。以“福安调”《有情有意莫嫌穷》为例:

此曲为5/8、6/8、5/8、6/8交替行进,有时一小节作一次拍子上的变化。还有部分歌曲如《回骂歌》,全曲以散板行进,由演唱者作自由处理。

“福安调”节奏自由,有衬字拖腔,旋律先扬后抑,总是以歌曲的中音或低音做结束,体现了畲族民歌特殊的旋律色彩。有时第二段旋律在第一段的基础上作变化,如《情郎探娘走娘乡》中,第二段旋律色彩与第一段截然不同,虽然都结束在商调式上,但出现了多次六级跳进,造成起伏感与落差感:

畲歌一般为一个调歌唱,但由于演唱者、演唱内容、演唱场合以及演唱作用等诸多因素的不同,一个音调往往有各种各样的变体。如陪客人唱歌,用四句或二句一段体的同一个音调来演唱四句为一条,少则几条,多则几百条的一首歌,未免有些单调和贫乏之感。穷则自变,而在所有“变”的现象中,转调是一种最重要、最普遍的现象。畲歌的转调可归类为同音列不同主音的转调,同主音不同音列的转调、不同主音不同音列的转调以及移调。

结 语

畲族民歌主调突出,构思巧妙,思想内涵丰富,曲调流畅,唱词知识性、趣味性兼而有之。独具特色的畲语使得畲族民歌有诗的品格和韵味,有独立的文字价值和音乐性。畲族民歌感情真挚,格调健康,不论是唱词还是曲谱都有着自己的色调,一种氛围,一种韵味,一种美学势态。畲族民歌更是畲族社会的广角镜,畲族人民常常用它去记叙历史重大事件,总结生产经验,歌颂民族英雄,鞭挞世间邪恶,开启智慧之门,维护民族团结。它不仅是畲族人民的智慧结晶,还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猜你喜欢
衬词福安畲族
非遗活态传承下畲族银饰创新设计及营销策略探索——以畲族银饰品牌“珍华堂”为例
衬词在歌曲创作中的运用
张福安作品
福安里4号
藏族古乐谱《目意耳之喜宴》中的衬词研究
永安“三月三”
畲族“三月三”民族文化节庆活动
畲族民歌:《朋友,请你喝杯酒》
“Terrorofsoul”in“TheFalloftheHouseofUsher”
民歌中的衬词和衬腔